鄒云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1-205-01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很多學生感到學習困難,作為生物教師,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夠提升高中生物的教學效果,真正促進學生喜歡學習高中生物,學好高中生物呢?
一、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提升課堂效率
多媒體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廣泛的在中小學各科教學中加以應用。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我們也可以利用多媒體來促進自己的教學效果。 高中生物教學課堂應當更加豐富多彩,尤其是在教學形式的轉變方面要以信息手段、探究模式以及更加開放拓展的主題活動,讓學生有效融入到師生互動之中,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將信息媒體運用于課堂教學。信息化的教學媒體在課堂教學中應當發揮重要作用,尤其是針對生物教學中部分內容較為抽象的章節,借助于多媒體手段可以緩解這樣的教學難點。教師還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補充生物科學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加課堂信息容量。
二、借助圖形手段服務教學
圖形以其直觀性,在很多學科的教學中,都能夠起到良好的輔助教學作用,只要運用得當,就能夠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一些章節的教學中,文字性板書的效果遠不如圖形效果好,特別涉及到一些抽象概念和生理過程較為繁瑣的內容時尤為突出。例如在有關肽鏈的計算問題中,有這樣的結論:“對于一條多肽鏈,至少含有一個羧基和一個氨基分別位于肽鏈的兩端,若有多余,則位于某些氨基酸的R基中。”若只用文字表述,學生很難一時想明白,若給出以下圖形效果則會事半功倍:圖中的每個代表一個氨基酸,而之間“—CO—NH—”代表肽鍵,下方字母R代表R基,由于每個氨基酸的中心C原子上都連接有一個“—COOH”和一個“—NH2”,進行脫水縮合反應時,相鄰的氨基酸之間是由上一個氨基酸的羧基提供羥基,下一個氨基酸的氨基提供氫原子形成肽鍵相連的,所以肽鏈中間是沒有多余的氨基或羧基的,只有位于肽鏈兩端氨基酸的中心C原子上各自剩下一個“—COOH”或一個“—NH2”,若有多余的氨基或羧基的話,只能存在于氨基酸中的R基中。此外,學生也能較為直觀地看到當數目龐大的氨基酸縮合成多肽后,N、O主要存在于肽鍵中,而且該圖也能很清晰的反應出一條肽鏈中肽鍵數與氨基酸數目的關系。
三、借助概念導入增強學生感性認識
概念一般是比較抽象的,學生學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是通過恰當合適的導入方式,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來理解概念,就能夠幫助學生很好的理解概念。教師可以在講解概念時引入學生熟悉的事例,讓學生在解讀事例的過程中認知概念。例如在染色體組概念教學時,教師在導入這一概念之前,可以將這一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結合起來,生活中有很多現象和事物中都蘊藏著染色體組的知識,教師可以就地取材。比如教師可以利用粉筆盒做文章,教師可以在講課前隨機抽出紅、黃、綠不同顏色的鉛筆,每種顏色的鉛筆取兩支(要注意保持同種顏色鉛筆長度的相同)。然后將學生進行分組,分成兩組,這兩組每組都有這三種顏色的鉛筆各一支。將這種分法下所形成的組作為細胞中的染色體組。然后讓學生觀察染色體組的特點,學生會發現一小組三種顏色的不同粉筆中,它們的大小和顏色是不相同的,繼而引導學生得出一個染色體組組內無同源染色體,而每組粉筆中包含不同顏色的染色體,即表明一組染色體可以攜帶本物種的全套遺傳信息。通過這種由生活問題概括出概念的方法,能夠讓學生在理解概念之前獲得充分的感性認知,讓他們對染色體組有一個直觀的觀察和認識,這樣他們再理解染色體組的概念就會容易得多。
四、借助生活化情景活躍課堂氛圍
世間萬物都來源于生活并且服務與生活,生物科學也是如此。因此生物學內容必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構建一定的生活情境,來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一是注意生活情境的創設和生活實際相結合。筆者在進行課堂授課時,將所學習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創造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實驗“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提出、光合作用發現史和植物生長素”的設置中,教師要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講解,通過該過程的學習并補充一些跟植物有關的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感到學習生物是一件十分輕松且有趣的事情。全面提高教學的質量。二是聯系生活情境,突破難點。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許多知識都比較地抽象而且深奧,這樣學生學習和理解起來也比較的困難,同時也感覺枯燥乏味。因此,教師在平時教學活動中,設置生活情境,準確把握教學重難點,同時又有效突破難點,就能實現知識的高效遷移,達到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例如在講解“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時,筆者提出問題;“我們在吃咸菜的時候,口腔黏膜是怎樣的感覺?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等,”引出細胞失水,學生們紛紛展開思考,使學生輕松理解到因為細胞內外濃度不同即外面濃度高于細胞內的而失水,同時對復雜的問題化整為零,分散難點,逐步深入,在學生們掌握生物知識的同時也學會了在生活中運用相關知識。
五、利用探究模式提升教學實際效果
新課程提倡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探究模式來深化教學效果。例如筆者結合教學內容與目標要求專門設置了一組思考題,要求學生正確認識個體的衰老與細胞的衰老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細胞衰老具有哪些特征,細胞凋亡和壞死的概念與區別是什么,并要求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分別進行舉例說明。在這樣一組探究題的引導下,學生對于細胞衰老和凋亡的概念理解更為深刻,并且對其特征牢固掌握,聯系實際的討論能夠達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在探究模式教學中,學生對于生物教材的理解更為深刻,并在相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訓練了思維能力,提高了協作能力,對于教學成效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幫助。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更為主要的是觀察學生的學習進度,幫助他們解決難點問題,以及有效掌握教學進度和整個流程,以保證整個教學的實際效果。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我們要集思廣益,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向課堂要效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幫助學生真正學好高中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