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欣
摘要:目前,我們正進行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讓學生主動參與教材、教師、同學、環境等相關要素,互聯互動、共生共創、構建一個教與學的“生態系統”。其核心是著眼于每位學生的發展。這樣,教學過程就應定位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構建和探究的過程。實效性是課堂教學的生命,它能使教師和學生雙方都獲得發展,應該成為所有教師教學所追求的目標。本文試就
如何更新觀念,創新教學模式體現新課標,構建新課堂,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問題作一些探討。
關鍵詞:教學模式;教育觀念;課堂;師生互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1(C)-0000-00
【正文】:
以前的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已遠不能適應新課程的需要,更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適應時代的人才來,這就要求我們廣大教育者積極探索,更新觀念,創新教學模式。
一、 積極探索,讓學生參與備課過程。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過:“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教師在備課的同時,首先,要了解學生,他們想知道什么?他們還欠缺什么?這些憑老師的經驗或想象是很難真正地走進學生內心的,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到自己的備課過程中來。例如:拿到新書以后,可以讓學生寫教材分析,自學整理整冊新教材,本冊語文課本共包括幾部分?(從列生字表、列新詞表、單元分析、知識短文歸類、古代詩詞總結、文學常識簡表等幾方面下手)教材分析完了,再引導學生制定一個自學時間表,自由支配,做到有的放矢。為了使學生順利自學并使其有成效,學生預習自學時,教師要盡可能的給學生出示提綱,還要注重激發他們自學的興趣,著重進行自學方法的指導,著力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和能力。通常情況下,作家作品知識、字詞理解、結構層次的劃分、課后練習等內容交給學生自學完成。預習自學時,應當讓學生有所準備,包括字、詞典等工具書和必要的參考書籍等。老師還要留給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讓他們放手去讀、去思考、去解決相關的問題,從中培養學生勾、畫、圈、點的讀書習慣和善于質疑、解疑的習慣。在學習具體內容前,學生可以向老師提出具體建議,在課堂上要“做什么飯”由學生定。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該把教學目標細化,有很強的指向,表述清楚,不在網上拼湊教案,考慮學段目標,不求全,不強求每節課都有讀寫結合點,補白點,注意內容的取舍,根據學段要求,在備課時把握不同課型特點設計備課,重視細讀文本之后的課堂生成。這是高效課堂中的一個方向。
二、激發興趣,構建師生互動充滿活力的課堂。
要使學生學的主動,教師應促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心理需要,根據教材內在的聯系和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水平,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己思考問題,探索問題,使每一個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變抽象為形象,輕松愉快的學習,主動活潑地求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講《活板》一文時,教師在引導學生熟悉課文后請大家設計一套活字印刷的鐵板、鐵范、字模等模擬教具。于是同學們有的將文具盒當鐵板,有的假設書是鐵板。文具盒當鐵板的自然有了鐵范,用書做“鐵板”的,便用紙折疊成鐵范。有的用橡皮,有的用瓶蓋,有的用鉛筆刀做印摸。教具準備好了,同學們就照教材所寫的印刷過程,假設自己是印刷工人,一步一步地照著操作,既增強了學習興趣,又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
教師還可以在導語設計、板書變換、聲音抑揚頓挫上、教態變換和引導學生聽、說、讀、寫上下工夫,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興趣使學生快樂學習。例如,在講語文的基本功“聽”時,我舉例“你好哇!”這一句話,讓學生分析這句話所包含的意義。有的學生說是好話,表示贊揚,我肯定他的說法,還讓他讀出來;有的學生說是問候,表示親切,我還肯定,也讓他讀出來;還有的學生說是嚇唬,表示恐嚇,我仍然肯定,也讓他讀出來;還有的說是埋怨……等學生討論完之后,我告訴他們,這幾種說法都對,然后,提出聽要聽出表面意思,還要學會聽出“話外音”,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話中有話”,而想做到聽出話外音,就要首先學好語文,多讀,多想,培養良好的語感,才做的到。就這樣,在第一節語文課,學生就了解了學習語文的目的,如果在以后的課堂上,有意識地增加對語文基本功的滲透,學生就會學會這種方法,在他自己的學習過程中,也會有意地應用這種方法,鍛煉自己的語文能力。
比如在講授“書信”“通知”這兩種文體時,我放手讓學生給同桌及班級寫書信和通知,并在第一時間讓對方看到后提出優缺點,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講“計劃”這一文體時,可通過材料讓學生知道計劃的用途和特點后,告訴學生,只要你的文章有“目標任務”“措施方法”和“具體步驟”的,就合乎要求。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寫“學習計劃”“減肥計劃”“省錢計劃”“健身計劃”等。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了興趣,并掌握了應用文的寫作技巧。
三、主動探究,讓學生參與課程評價。
老師每講一節課都要寫教學反思,反思自己,反思學生,反思教材。此外,還要鼓勵學生寫聽課反思、作業反思,讓學生在反思中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并幫助老師改進教學方式,在反思中使師生共同成長、共同發展。
例如:教師在把作業發給學生后,讓學生做,改錯練習,允許學生共同切磋,找出錯誤所在。然后教師根據批改后掌握的情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來講評錯誤的原因。易理解的問題,讓基礎差的學生講評,檢查他們是否已把問題弄懂;對于難度大的但如果仔細分析也能做出的題目,讓基礎好的同學講評,老師可以做點評、補充。通過參與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積極活潑的氣氛中要牢固地掌握知識,給各種層次的學生以表現的機會,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經學生自行改正的錯誤,復現率降低。避免學生只看試卷分數,作業本上的對號,不看錯誤的原因。
學生作文每次上交后,做到力求“熱處理”。點評以鼓勵為主,及時反饋、培養、保持其興趣。主要從三方面:一是評出等級不應喪失學生信心。作文批改后發給學生,最關心的是老師給的分數或等級,作文內容只要是學生發自內心的感受,語句通暢,至少是及格分,要使決大部分學生產生一種有播種就有收獲,有付出就有回報的成就感、自豪感。二是要有熱情洋溢的鼓勵性評語,老師對每位學生的作文應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他們作文的優點,只要有一點就該給予肯定,如標題新穎、開頭簡潔、書寫工整、詞語精當。實在找不出其優點也要寫上“堅持就是勝利”、“天道酬勤”之類的評語,以示鼓勵,幫助學生保持寫作熱情,樹立自信心。三是注重講評。批改作文時,做細致的批改記錄。在講評前對全班作文情況進行歸類小結,從標題、結構、主題、語言、書寫等方面做好梳理的準備。講評時針對某一方面或幾方面邊讀邊點評,讓學生明白自己不足在哪兒,好在哪兒,并寫出此次作文小結。老師還要注意講評時要善于發現新人佳做,注重學生不同層次的文章,培養學生寫作的自信心,從而激發其新的創作動機,使作文教學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四、 拓寬渠道,讓學生走出課堂。
知識是死的,能力是活的。練習的目的就是把基本知識轉化為基本技能。在課外,老師要積極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以鍛煉學生的能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質。這些活動要注意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和競爭性,使學生真正地能通過活動學有所獲,學有所樂。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一個“導”字上,即導學、導向、導思、導法、導行,做一個學習的出色策劃者、組織者和上通天文,下曉地理的參謀。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只有靠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實際來完成,這是講授哪怕是精講也替代不了的。新課改對教師教學的要求,就是要為學生的這種實踐創造契機,創設環境,當好策劃者、組織者和參謀。體現新課標,構建新課堂,任重道遠,還需要我們長期的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李濤,教師教學技能訓練與提升,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23——24.
[2]燕學敏主編,張偉、張玉環副主編,教師專業標準解讀(中學教師),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12——17.
[3]鐘啟泉,崔允漷,主編.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師范生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4——17.
[4]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