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銀萍
(山西醫科大晉祠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5)
高等醫學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能夠適應未來醫學領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專業醫學人才。人體解剖學是醫學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基礎性學科,其屬于形態學范疇,解剖學教學的突出特點在于它的實踐性。在教學過程中與總體培養目標相適應的解剖實習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準確了解和認識人體器官和器官形態結構,并在學習過程中建立清晰的平面和立體印象,增強實物印象,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工作基礎。在進行解剖學實習課程教學過程中其教學特點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解剖學實習課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在教學過程中,隨著課程不斷的深入發展,學生對基本的病例改變會有一個感性的認知,這時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進行解剖學教學過程就要及時的改變教學模式,能夠切實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解剖學實習課是全面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實踐性課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結合教師講解,自己觀察,然后小組之間討論學習,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探究更為深刻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應該積極應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提高教學的生動性和形象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能夠極大的促進學生開動腦筋。解剖學實習課的開展還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學生進行在顯微鏡下尋找病變部位,幫助學生更好的發現問題。同時,解剖學實習課還能夠提高學生溝通和交流的頻率。學生在動手實踐過程中,如果發現了問題,就會與相鄰的同學進行討論和分析,最后能夠幫助學生得出最后的結構。在解剖學實習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具備指導學生的作用之外,還具備了點評的特點,教師對學生的實習結構進行點評,同時告訴學生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疾病和病理的認識。在整個解剖學實習課教學過程中,學生會根據教師的描述從切片上尋找病變的位置,通過反復不斷的尋找、描述,保證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活躍的狀態之下,加深學生是對疾病的認識,從而更好的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解剖學實習課作為實踐性很強的教學手段,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能夠切實發揮學生在實習過程中主體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現狀,對教學模式進行相應的改變,以便更好的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先將病理切片和大體標本發給學生,讓學習自行觀察,觀察結束后,教師抽查學生的觀察結果,保證學生都能夠找到病變部位,能夠對病變部位進行討論和分析,然后由教師講解。這樣教學環境下,學生學習積極性會被調動起來,學生爭相發言,通過解剖學實習課教學更好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使得學習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變得令人愉悅和興奮。
在很多高等醫學院校中,實驗室尸源十分緊張,一般情況下每個實驗室中每個學期只會制作三具全尸標本,分別是全身的肌肉標本、內臟標本和血管神經標本,再加上實驗室大量的瓶裝標本和一些標本,在教師的指引下讓學生認真觀察真實尸體標本的形態和組織,使其對人體的結構有一個充分的認識。保證學生對人體的器官、構造、形態、質地、大小以及相鄰情況有一個深刻的印象。由于解剖學實習課課程有限,如果只是讓學生觀察而不教學,勢必會影響到教學效果,因此,在進行解剖學實習課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輔助人體模型向學生展示人體的器官之間和結構之間的空間毗鄰關系。在解剖學實習課教學過程中,人體中一些局部較小,尸體標本上很難體現出來,需要教師利用放大設備進行講解更為方便,對照尸體正常大小的標本進行講解,從而保證學生能夠建立一個立體化的教學理念。而對于一些教學部分切缺少標本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圖畫講解讓學生樹立相關概念,方便學生理解和加深印象。
由于現階段社會生物醫學模式的不斷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保障的不斷提高,使得目前醫學類院校中尸源十分緊張。導致在具體的解剖學實習課教學過程中,當前的教學資源無法滿足在教師的示范操作下讓學生了解具體的解剖步驟。為了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同時也為了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實驗室可以將一些小部位的局部解剖引入到課堂中,保證學生能夠對某些器官的正常大小,周圍組織結構以及血管和神經的關系更為直觀的進行了解。此外,學校還要高效的利用尸體,可以將去年的實體標本進行局部取材,在實習課上指導學生對一些器官和部位的主要結構進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通過動手,增強學生了解學習解剖課的真實興趣,通過實習不斷強化印象,不斷加深自身的知識儲備量。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電化教學在醫學教育領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應用。作為一種全新的輔助教學手段,對提高醫學實習教學質量有著顯著的幫助。很多解剖課程可以利用這種教學手段開展教學,例如在講解系統解剖的基礎上,積極應用多媒體課件,對斷面解剖進行講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在某些人體系統講解過程中,利用音像制品和幻燈片進行輔助教學,對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降低教師教學負擔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最近幾年,國內很多高等醫學院校都開始積極嘗試應用電化教學手段,在未來這種教學手段有著更為廣闊的應用前景。
學習到臨床知識是激勵醫學專業學生不斷學習主要驅動力之一,在解剖學實習課教學過程中,將枯燥的解剖知識與臨床中的應用聯系起來可以顯著活躍課堂的教學氛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解肛門腔靜脈吻合時可以聯系到肝硬化腹水,在講解心臟血管解剖時可以聯系一下心肌梗塞等。同時,在進行解剖學實習課堂教學過程中適當進行一些病例分析,特別是在講解神經傳導課程時,適當的進行病例分析,能夠顯著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當然在進行解剖學實習課教學過程中,有經驗的教師是提高教學質量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因此,學校還應該強化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切實提高高等醫學專業的教學質量。
解剖學是醫學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課程,是醫學專業一門極其重要的基礎醫學課程。而解剖學實習課程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綜合多方面的教學方法,采取綜合的學習手段,不斷提升醫學專業學生的解剖實習能力,保證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專業人才。
[1]楊百勝.人體解剖學教學反思的探討和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4)
[2]汪海全,劉洪濤,劉兵,周曉娟.局部解剖學課堂與實踐同步教學的體會[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0(05)
[3]金建華,邵華信,陳成春.新形勢下局部解剖學的教學體會和對策[J].解剖學雜志.2010(03)
[4]孟鑌,胡振龍,趙琛,李仁杰,胡軍.局部解剖學傳統教學和實驗技巧的探討[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5(05)
[5]李鑒軼,張美超,趙衛東,黃文華,樊繼宏.激光三維掃描重建骨形態在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5(03)
[6]梁邦領,郭新慶,田荊華,張爭輝.解剖教學中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的八種方法[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