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軍
結腸癌是臨床上腫瘤科的常見病。此病患者常會發生急性腸梗阻。結腸癌合并急性腸梗阻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惡心、嘔吐、腹脹和停止排氣排便,可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1]。過去,臨床上常使用結腸癌Ⅰ期切除Ⅱ期吻合術對結腸癌合并急性腸梗阻患者進行治療,但效果一般[2]。相關的臨床實踐證實,使用結腸癌Ⅰ期切除吻合術對結腸癌合并急性腸梗阻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地縮短其手術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了進一步證實此療法的有效性,筆者對2012年08月至2014年09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8例結腸癌合并急性腸梗阻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2年08月至2014年09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8例結腸癌合并急性腸梗阻患者。這68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情況:(1)其病情均符合臨床上規定的結腸癌合并急性腸梗阻的診斷標準,且均經直腸鏡檢查和病理檢查得到確診[3]。(2)他們均具有進行結腸癌手術的指征。(3)他們均簽署了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4)他們均未患有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和神經系統疾病。這68例患者中,有男性38例,女性30例。他們的年齡在44歲至6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5.6±5.9)歲。他們中有結腸腺癌患者33例,有結腸乳頭狀腺癌患者17例,有結腸管狀腺癌患者10例,有結腸黏液腺癌患者6例,有結腸未分化癌患者2例。我們將這68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分期組,每組各有34例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為分期組患者使用結腸癌Ⅰ期切除Ⅱ期吻合術進行治療。進行結腸癌Ⅰ期切除Ⅱ期吻合術的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氣管內插管麻醉,然后在其下腹部做一個切口。(2)若患者的病灶位于其左半結腸,則對其病變的腸管和闌尾進行切除。(3)若患者的病灶位于其右半結腸,則對其病變的腸管、回腸的末段、盲腸、升結腸和橫結腸的右半部分及其部分大網膜、胃網膜的血管進行切除。(4)對患者進行腸管造瘺。(5)在患者的身體狀況有所好轉后,對其進行腸管吻合術。
1.2.2 為實驗組患者使用結腸癌Ⅰ期切除吻合術進行治療。進行結腸癌Ⅰ期切除吻合術的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氣管內插管麻醉,然后在其下腹部做一個切口。(2)若患者的病灶位于其左半結腸,則對其病變的腸管和闌尾進行切除,然后立即對其進行腸管吻合術。(3)若患者的病灶位于其右半結腸,則對其病變的腸管、回腸的末段、盲腸、升結腸和橫結腸的右半部分及其部分大網膜、胃網膜的血管進行切除,然后立即對其進行腸管吻合術。
治療結束后,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我們使用SPSS20.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x2檢驗,用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手術的時間為180.5±33.5min,其住院的時間為17.4±3.3d。分期組患者手術的時間為208.3±48.2min,其住院的時間為24.8±2.6d。實驗組患者手術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均明顯短于分期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詳細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的比較
治療結束后,實驗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生了手術切口感染,有1例患者發生了吻合口瘺,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5.9%(2/34)。分期組患者中有4例患者發生了手術切口感染,有3例患者發生了吻合口瘺,有3例患者發生了腹腔膿腫,分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9.4%(10/34)。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分期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詳細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使用結腸癌Ⅰ期切除吻合術進行治療的實驗組患者其手術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均明顯短于使用結腸癌Ⅰ期切除Ⅱ期吻合術進行治療的分期組患者,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分期組患者。
綜上所述,用結腸癌Ⅰ期切除吻合術對結腸癌合并急性腸梗阻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確切,可有效地縮短其手術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1] 鐘輝,陳華斌,屠雷鈞,等.120例結腸癌并急性腸梗阻的外科手術治療效果分析[J].浙江創傷外科,2014,19(03):380-381.
[2] 宋明東,謝偉,林良輝.Ⅰ期切除吻合術治療左半結腸癌并急性腸梗阻的可行性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23):50-51+53.
[3] 周國印.結腸癌并急性腸梗阻Ⅰ期切除吻合術60例臨床分析[J].婚育與健康.實用診療,2012,01(12):4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