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民
摘 要: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綠色化轉型是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迫切需要政府、企業和市場形成合力,發揮“三位一體”的關鍵作用。也就是說,既需要各級政府切實轉變以經濟增長論英雄的慣性思維和做法,也需要各類企業切實承擔起在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綠色化轉型中應有的生態責任,同時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關鍵詞:經濟發展方式;綠色化轉型;政府;企業;市場
中圖分類號:F01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6-0036-02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指出,雖然經過不懈努力,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但總體上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制約。”[1]加快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盡快突破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制約,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綠色化轉型,迫切需要政府、企業和市場形成合力,發揮“三位一體”的關鍵作用。
一、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綠色化轉型是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全民對物質富足的熱切渴望和加快成為世界性經濟大國的現實壓力,促使我國經濟發展走上了快車道。在三十多年的時間里,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年均增長率約百分之十的高速度。然而,時至今日,面對經濟發展的輝煌成就和資源環境惡化日益嚴峻的現實,人們終于意識到:如果丟失了“綠水青山”,也不可能守住“金山銀山”。傳統的拼資源、拼環境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越來越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短板和瓶頸,迫切需要綠色化轉型。
回顧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歷程,應當說我們對環境保護問題歷來十分關注和重視。1972年6月,當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第一屆會議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時,我國政府就派出了高規格的代表團參加。1973年8月,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在國務院召開,審議并通過了我國第一個環境保護文件《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更是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可以說,對環境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達到了歷史空前高度。然而,最新的一些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的生態環境形勢卻依然不容樂觀,如森林生態系統比較脆弱,我國的森林覆蓋率達21.63%,但與世界平均31%的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同時森林質量比較差,我國每公頃森林蓄積量只有89立方米,歐洲一些發達國家能達300至320立方米乃至于更高;土地沙化、石漠化嚴重,我國現有沙化土地面積173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現在水土流失總面積295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0.7%;濕地破壞到目前為止還難以抑制,據長期研究和統計,近50年來我國的濕地損失率達到了21.6%[2]。
反思我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造成今天“局部改善,總體惡化”局面的原因雖然是復雜的,但與沒有把對環境保護的關切真正內化到經濟生產實踐中去,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真正綠色化轉型有很大關聯。在談到如何正確處理經濟活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時,日本著名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巖佐茂曾經深刻指出:“雖然同樣主張經濟活動和環境保護的協調并存,但是以經濟活動為中心,在不影響經濟增長前提下照顧環境保護;還是把環境保護放在核心地位,把對環境的關懷內化到經濟活動中,把這種環境態度貫穿到經濟活動中,這兩種方法有天壤之別。重要的是,要探索出一種以環境保護為中心的、不破壞環境的經濟活動方式,并去實行?!盵3]4因此,目前面臨的關鍵問題是要把環保壓力轉變為轉型動力,通過環境保護優化環境發展,真正實現讓“綠水青山”帶來源源不斷的“金山銀山”。
二、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綠色化轉型需要各級政府切實轉變以經濟增長論英雄的慣性思維和做法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新環保法》實施以后,一方面,我國對于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綠色化轉型的認識更加深刻和重視,提出“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理念,倡導生態改善和經濟發展的有機融合。另一方面,在實踐層面,加大了對犧牲“綠水青山”換取“換金山銀山”的懲戒力度,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兑庖姟吩俅螐娬{指出,要健全政績考核制度,“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大幅增加考核權重,強化指標約束,不唯經濟增長論英雄?!盵1]作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綠色化轉型的主要領導者、組織者和管理者,各級政府應當順勢而為,切實轉變傳統的以經濟增長論英雄的慣性思維和做法,擔負起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歷史重任。
傳統的以經濟增長論英雄的做法過度強調以數量取勝,忽視了生態破壞成本、資源消耗成本和污染治理成本等諸多生態經濟成本。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高速增長建立在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和低循環的基礎之上,以經濟增長論英雄的思維和做法是其形成的最為關鍵的因素。時至今日,這種非綠色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走入死胡同。頻繁出現的漫天霧霾、不時爆出的食品安全和水安全等一系列生態環境事件,與民生息息相關,正引起越來越多民眾的關注和擔憂,也日益彰顯出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不可持續性。
轉變傳統的以經濟增長論英雄的慣性思維和做法,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綠色化轉型,一是堅持觀念轉變要先行。觀念導引行動,頭腦中長期被經濟增長至上的觀念占據,就很難再有“綠色化”的生存空間,在實踐中也很難時刻繃緊環境保護這根“弦”。當前,尤其是在我國物質生活尚不富裕的地區,經濟增長依然還是許多官員潛意識中的第一選擇,對于引起的環境破壞要么選擇性忽視,要么暫時視而不見,亟須“當頭棒喝”,促其警醒。二是堅持各級政府的黨政“一把手”在環境保護上要負起關鍵責任。《意見》提出,要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并特別強調:“對不顧資源和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要嚴肅追究有關人員的領導責任?!盵1]當前,落實和完善責任追究制度,抓好各級政府的黨政“一把手”是關鍵。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地方的經濟發展決策往往是由“一把手”拍板決定,給其帶上一旦決策錯誤造成環境嚴重破壞就要嚴肅追究領導責任這一“緊箍咒”,可以較好地防止其進行決策時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三是堅持以政績考核“指揮棒”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綠色化轉型。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綠色化轉型,促使傳統經濟增長綠起來,政績考核“指揮棒”發揮著定向和導向的關鍵作用,因此,各級政府必須算清楚經濟增長中損耗掉的資源環境成本,切實把綠色化指標納入政績考核機制,以此來衡量本地區的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
三、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綠色化轉型需要各類企業切實承擔起應有的生態社會責任
各類企業是推動我國經濟生產發展的主導力量,然而,各項數據表明,企業污染也是造成當前生態環境破壞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綠色化轉型需要各類企業切實承擔起應有的生態社會責任。
在我國現實的經濟生產實踐中,企業主動承擔生態社會責任的狀況并不多見。究其原因,一方面,追逐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的動機使一些企業喪失了承擔生態社會責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生態社會建設立足于未來和全局,具有公共性和長遠性,企業對經濟利益最大化的追逐則立足于當下和局部,具有自利性和短期性。在要經濟利益還是要環境保護的博弈中,如果沒有各種制約性因素存在,多數企業出于自身利益考量,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另一方面,一些企業不但不主動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反而為了減少生產成本想盡辦法違法排污,一旦造成環境損害事實時則千方百計逃避賠償責任,這些做法致使“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現象有愈演愈烈之勢。
立足于當前中國企業的生產發展現狀,促使各類企業切實承擔起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綠色化轉型的生態責任,一是要進一步加強對企業履行環境保護責任的監管。政府、媒體和公民是對企業進行環境保護監管的主力軍,借助于微時代的各種有利因素,充分發揮政府檢查、媒體報道和公民揭露的“組合拳”力量,編織起環境保護監管的“天網”,可以有效遏制企業的環境破壞行為。二是要進一步加大對破壞環境的企業違法行為的懲戒力度。雖然企業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但違法成本遠遠低于違法收益,無疑是造成當前一些企業屢教不改的首要原因,加大打擊力度,使企業的環境違法行為得不償失,是規約企業經濟生產行為的有效手段。三是要進一步加快對企業綠色科技創新的扶持步伐。企業是綠色科技創新的主體,發揮“綠色信貸”等經濟政策的作用,倡導和鼓勵企業的綠色發展方向和技術路線選擇,有助于盡快構建起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經濟生產結構。
四、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綠色化轉型需要市場充分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提高資源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的配置效率,是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綠色化轉型的另一關鍵所在?!兑庖姟分赋?,到2020年,我國的資源利用要更加高效,并提出了具體的量化指標,“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能源消耗強度持續下降,資源產出率大幅提高,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 700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1]實現這些量化指標,實踐業已證明,市場作用巨大,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既能大幅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也能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綠色化轉型,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新程度。
當前,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運行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還存在著諸多制約因素。主要體現在:一方面,在資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場各自的作用和職能還沒有完全理順,政府對一些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現象還較為普遍,再加上部門保護主義、地方保護主義以及權力尋租等非市場因素的干擾,客觀上影響了資源特別是稀缺資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公開、公正、透明的市場秩序以及比較充分的市場競爭機制還沒有完全形成,無論是個人、企業、地方政府還是其他社會組織,以浪費資源和損害生態環境謀取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現象還廣泛存在,這些都極大地阻滯了通過市場手段優勝劣汰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
盡快實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一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關系。在石油、天然氣、煤炭以及土地等資源仍然為政府所掌握和控制的形勢下,充分發揮市場在這些自然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就必須要深化價格改革,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要交給市場,需要政府定價的則必須要實現資源利用的高效率,體現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等。當然,重視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并不是倡導政府對資源配置管得越少越好或者干脆不管,實際上,離開更好發揮政府必要的宏觀調控作用這一前提保障,市場很容易陷入混亂和失靈,也無法真正實現決定性作用。二是要注重環保法治建設的硬規約作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環保法治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但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當前在環保法治建設領域,相關法律法規欠缺,特別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還大量存在,從而極大地擾亂和破壞了市場應有的秩序。補齊環保法律法規建設尚存的“短板”,需要盡快消除或修訂原有環保法律法規的滯后內容,加快制定和完善現有環保領域中存在的法律法規盲點和空白點。更為關鍵的是,要確保已有的環保法律法規在實踐運行中的有效性和權威性,切實做到對各類環境違法違規行為的及早發現和“零容忍”,下大力氣破除對環境執法行為的行政干預等多種影響因素,使環保法治建設的規約作用在維護市場應有秩序方面真正“硬起來”。三是要加強利益調配的再均衡作用。無論是個人、企業、政府還是其他社會組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趨向于保護還是破壞生態環境的態度和行為,利益調配在其中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加快推行市場化機制,完善和健全價格、財稅、金融等利益調節政策,對于激勵和引導各類主體積極投身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綠色化轉型的事業,無疑可以起到較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5-05-06.
[2]我國生態狀況仍不容樂觀(在國務院政策吹風會上)[N].人民日報,2015-06-04.
[3]巖佐茂.環境的思想與倫理[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