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輝 譚詩杰
摘 要:早年毛澤東從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前一直如饑似渴在湖南圖書館研讀西方資產階級啟蒙學者的著作和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的著作,在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后忽然轉向中國古籍探求學問,其主要原因在于在第一師范老師的引導、學校的限制、社會的影響、家庭的促使,使毛澤東轉向通過研讀中國古籍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關鍵詞:青年毛澤東;第一師范;古籍
中圖分類號:A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6-0091-02
1913年春,20歲的毛澤東以第一名的身份被湖南公立第四師范錄取,編入該校預科一班,開始重新進入學校讀書。這對毛澤東來說,無論在學習上和生活上,還是在思想發展上,都是一次較大的變化。1913年至1915年上半年在一師范最初兩年里,繼續保持著刻苦鉆研,好學不厭的精神,繼續探索著救國的道路。與以前他如饑似渴閱讀的是西方資產階級啟蒙學者的著作和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著作不同的是,這兩年他大量閱讀的是中國的古籍,著意鉆研的是中國的歷史。當時,從先秦諸子,到王船山、譚嗣同的著作,從二十四史到本省的志書、《讀史方輿紀要》《歷代通鑒輯覽》《韓昌黎全集》等古文著作,他大都認真研讀過。那么,為什么毛澤東從入校前如饑似渴在湖南圖書館研讀西方資產階級啟蒙學者的著作和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的著作,在入校后忽然向中國古籍探求學問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老師的引導。在第一師范中,毛澤東遇到了幾位很好的老師,影響毛澤東一生。在教師隊伍中,既有像楊昌濟、黎錦熙、徐特立、方維夏、王立庵、王季范等一些思想開明、誨人不倦的老師,也有如袁仲謙等一些比較守舊而對學生很嚴厲的教員。這兩種典型的教員,對毛澤東的影響是有著許多不同的,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他們都引導毛澤東重視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從古籍中學習古人的品行和治學精神。比如,毛澤東最尊敬的老師楊昌濟先生對他影響就很大,楊昌濟于1913年1月至1918年6月任第四師范、第一師范修身與教育學教員。楊昌濟對毛澤東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其一是哲學的影響。楊昌濟在第一師范教授《西洋倫理學》等課程。他以“不死、求己、猛進、堅忍”八字勉勵學生們,教育毛澤東立志做一個公正的、道德的、正義的、有益于社會的人。這些對青年毛澤東影響很大。楊先生關于立志、修身、學問、事親以及關于圣賢豪杰的見解,吸收了宋明理學中某些有意義的東西,這也影響著毛澤東。由于楊老師的引導,毛澤東更認真究心于哲學。其二,人生觀與價值觀。在第一師范擔任修身、教育、倫理等課程的楊昌濟對中國歷史文化尤其是宋明理學有深究,同時吸取了王船山、曾國藩、譚嗣同和康德派的學說,考察了歐洲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社會制度和思想作風,加以抉擇、批判、融合,自成一種比較有進步性的倫理思想和講究實踐的人生觀。在對斯諾的回憶中說:“給我印象最深的教員是楊昌濟,他是從英國回來的留學生,后來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關系。他教授倫理學,是一個唯心主義者,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他對自己的倫理學有強烈信仰,努力鼓勵學生做有益于社會的正大光明的人。”[1]其三,思想文化和理想抱負。楊昌濟自編修身講義,借古語闡述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經常勸告學生要有遠大理想。楊昌濟是一位具有強烈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教育家,他對于新文化運動和新思潮特別感興趣,對其宣傳介紹也不遺余力。在《新青年》出版后,他訂了幾份,分送給優秀學生,毛澤東是受贈者之一。他自己為它撰稿,還推薦毛澤東的文章給它發表。他“在長沙,弟子著錄以千百計,尤心賞毛澤東、蔡和森”[2]。其四,讀書治學的方法。楊昌濟的治學方法是著重勤與精兩方面,貫通今古,融合中西。毛澤東讀書之博之勤,專心鉆研問題的精神,讀書筆記中旁征博引、勢必求化的方法,也是效法師長楊昌濟。又如,袁仲謙等也是影響青年毛澤東學習古文的導師。1913年1月至1919年8月任一師國文教員,在第一師范講授國文,他還常向學生介紹古人關于寫詩作文的道理和經驗。他規則很嚴,限令學生寫桐城派的古文。當發現毛澤東模仿梁啟超的文風時,他嚴厲要求以唐朝著名散文家韓愈為楷模,并將自己的《韓昌黎全集》借給他。在他的限令下,毛澤東做作文時從原來學梁啟超的比較生動的新文體,改為學古文。后來毛澤東回憶說:“多虧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時仍然能夠寫出一篇過得去的文言文。”此外,徐特立、黎錦熙也是影響毛澤東學習古文的導師。徐特立是影響青年毛澤東的一位師長。1913年1月至1919年6月,任第一師范教育學、教學法教員兼教育實習主任。間或教修身課。他時刻秉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艱苦樸素、謙虛、勤奮的作風。他治學有方,向來“以少為主”,以徹底消化為主,倡導“不動筆墨不看書”。即讀書時,一定要記下心得和書中精粹之處,打記重點。這些都深深地影響過毛澤東。毛澤東對他那種高貴品格,優良作風十分敬佩。黎錦熙(又名黎劭西),也是引導青年毛澤東的學習古文導師。原是湖南第四師范歷史教員,后隨學校并入第一師范,與毛澤東是同鄉,亦師亦友,在毛澤東看來,僅長毛澤東四歲黎錦熙比自己更有學問、更有見識,因而很樂于向他討教,談論的多是“讀書方法”“說讀史法”“改造社會事”等之類,毛澤東對黎錦熙十分仰慕,毛澤東僅比他小4歲,既十分尊敬他,又把他當朋友,1915年下學期他調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工作后,一直保持聯系。
第二,學校的限制。湖南省立第一師范當時屬于資本主義性質的學校,《校章》上關于教育方針一項寫道:“除照部定教育宗旨外,特采最新民本主義(按即民主主義——引者)規定教育方針。”“時時以國恥喚醒學生之自覺心”,“各種教授應提倡自動主義”[3]。但是,這個學校在對學生的管理方面,卻又有許多帶有封建色彩的煩瑣規定,僅在學生應遵守的“秩序”一項中,就規定了二、三十個“不得”,諸如“不得經營一切非關學術之事業”,“不得入一切非學術之黨社及教育會”,“不得干預外事,擾亂社會之秩序”,“非經校長認可,不得私自開會演說”,“不得謳吟俚曲,調弄俗樂,及購置一切有損無益之書籍”[3]24,等等。這些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條條禁令,與前面規定的“采最新民本主義”的教育方針,“時時以國恥喚醒學生之自覺心”是完全相違背的。而且,實施所謂“教育宗旨”“教育方針”是校方的事情,而這些“不得”是要學生遵守的,是限制學生自由的。毛澤東雖然不贊成這些規定,但他要在這個學校學下去,就不能不遵守《校章》的規定,減少社會活動,不干預外事而埋頭讀書。
第三,社會的影響。1913年秋,國民黨在南方數省發動的討袁戰爭失敗后,袁世凱實現了對全國的武力統一。從此,全國進入了北洋軍閥最黑暗的統治時期。當時,由于國民黨被袁世凱下令解散,領導革命的資產階級政黨被趕下了政治舞臺。孫中山、黃興等國民黨人被當成“暴徒”予以通緝,只得流亡日本。袁世凱反動政府到處捕殺國民黨人、議員、愛國人士和進步學生,國內出現了革命沉寂時期。面對革命的失敗和袁世凱黑暗的武力統治,革命黨人陷于彷徨和失望,不知以后怎么辦。許多流亡在日本的革命黨人談及后來事業,意見分歧。或緘口不談革命,或期革命以十年,種種灰心,互相詬誶,二十年之革命精神與革命團體,幾于一蹶不振。一個流亡者回憶說:“苦難深重的祖國,依然是風雨如晦。多少年夢寐系之的一次革命,就這樣失敗了。”“我也深感前途渺茫,一時找不到一條救中國的道路。”[4]總之,那時革命黨人“大都垂頭喪氣”。在這樣一種形勢和氣氛下,加上前面說過的原因,毛澤東參加社會活動少了,自己的精力,放到書本上,特別是放到研讀中國的古籍上了。
第四,家庭的促使。自學生活對熱情追求真理的毛澤東來說,是一件極大的樂事。但遭到他父親的反對。他父親認為,他既不謀職業,又不進學校,是不務正業。除非他進學校讀書,否則拒絕繼續供給他費用。這給他帶來了無力克服的困難,他只好放棄原來的計劃,結束自學生活,重新認真地考慮自己的前途。當時他認為“自己最適合于教書”[5]。于是,他于1913年春,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第四師范(1914年2月第四師范合并于省立第一師范學校)。
1913年至1915年上半年這段時間里,毛澤東在學校學習中思考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刻苦攻讀中國古籍,向中國古籍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并且使自己的古文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斯諾.西行漫記[M].上海:上海復社,1938:12l-122.
[2]李肖鵬.本校故教授楊懷中先生事跡[N].北大日刊,1920-
01-28.
[3]李銳.毛澤東的早期革命活動[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24.
[4]何遂.辛亥革命親歷紀實[C]//辛亥革命回憶錄:第1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0:496.
[5]毛澤東1936年同斯諾的談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