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先 劉金芝
摘 要:保密文化價值的實用性是指保密文化對保密主體的有用性,即應用于保密工作、服務于保密實踐、忠誠于保密事業;保密文化思維的創新性是運用全新的思維和方法,研究和解決保密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新思路,拿出新舉措。
關鍵詞:保密文化;顯著特征;價值的實用性;思維的創新性
中圖分類號:D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6-0104-03
自從有了人類,便有了人類的創造物——文化;自從有了保密實踐,也就有了保密實踐的創造物——保密文化。保密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特殊形態、典型形態和新興形態,既具有一般文化的屬性,如人類文化所共同具有的階級性、民族性、社會性、實踐性、相對穩定性以及歷史繼承性等特點,更具有自身特有的屬性。從根本上說,保密文化的特征源自保密活動的特征,是保密活動特有的保密性、主體獨特性、防衛性、對抗性、實用性以及保密思維的創新性等具體屬性的表現,同時又給予保密活動以重大的影響。
一、文化價值的實用性
價值是一種關系范疇,表示客體對主體的作用和意義。就其實質而言,是價值客體的存在、作用和影響對主體所產生的效用。保密文化價值的實用性是指,保密文化對保密主體的有用性,即應用于保密工作、服務于保密實踐、忠誠于保密事業。
1.應用于保密工作
首先,保密文化能夠增強保密主體的保密意識,營造人人重視保密工作、支持保密工作的大環境。保密主體保密觀念的形成,保密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和作風習慣的養成,離不開保密文化的環境熏陶、長期浸染和不斷同化。切實樹立保密工作人人有責、保密責任重如泰山的意識,深刻認識到保密工作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特別是在當前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增強保密意識尤為重要。樹立保密意識是開展保密工作的首要任務。
其次,保密文化能夠形成人人自覺遵守保密規章制度的好氛圍。隨著時代變遷,保密工作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任務不斷發展變化。尤其是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和技術的日益發展,保密工作的內容、范圍、形式等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竊密技術更先進、范圍更廣泛、手段更多樣,因此使保密工作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多變,應對的任務更加艱險繁重。保密工作的健康發展,既需要科學完備的保密規章制度,更需要良好的保密文化氛圍。特別是良好的保密文化氛圍對保密工作的有效開展和保密規章制度的切實遵守更為重要。它可以增強保密主體的保密意識,形成以正壓邪的良好環境,促使人人想保密、人人愿保密、人人會保密的大氣候形成,從而保障保密工作有效開展,保密規章制度落到實處。
再次,保密文化能夠提升保密管理工作的科學化水平。提高保密管理的科學化水平是保密工作健康發展的關鍵。系統化、理論化的保密文化,是人們在長期的保密實踐中形成的經驗性總結和發現的規律性認識,是人們對保密本質、特點和規律的根本看法和觀點,構成人們保密實踐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特別是保密文化中有關保密哲學、保密管理、保密體制等方面的理論和方法,直接影響著保密管理的質量和水平,制約著保密管理工作的科學化水平。
2.服務于保密實踐
保密文化為當代保密實踐的科學發展提供精神支撐。保密文化中的科學理論思想、崇高理想信念和堅定政治信仰,為保密實踐的科學發展提供精神支撐。保密文化在引領保密實踐的過程中,始終不斷強化主體的愛國情懷、民族意志、集體精神,要求主體必須始終把國家和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維護國家和集體安全作為自己的神圣職責。正是由于保密文化的精神支撐,保密主體間才形成并固化了國家和集體利益至上的價值取向,才成為有組織有紀律的保密組織和團體,才會在保密文化的旗幟下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形成團結一致、堅不可摧的整體,發揮文化所獨有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保密文化為當代保密實踐的科學發展提供行動指南。保密文化是由一整套保密價值觀念、保密思維方式、保密理論體系、保密法規制度、保密行為規則、保密實踐原則和保密行為方式等構成的完整體系,表現為一系列系統化、理論化、標準化的規范、程式、準則和要求,既是保密主體價值認同的思想基礎,又是保密主體保密實踐的行動指南。在長期的保密實踐中形成的各種各樣的保密規章制度和活動要求,規定了保密主體的行為規范,成為保密實踐的行為準則。例如,我國《保密法》明確規定:“屬于國家秘密的文件、資料和其他物品的制作、收發、傳遞、使用、復制、摘抄、保存和銷毀,由國家保密工作部門制定保密辦法?!薄叭魏蝹€人和組織都不得非法持有屬于國家秘密的文件、資料和其他物品?!彼羞@些都是以法律的權威性來規范保密實踐的。保密文化也是保密主體行為習慣養成的理論支撐。主體保密行為習慣的養成首先來自保密文化的長期影響和熏陶,源自保密主體對保密規章制度的嚴格遵守和長期踐行。保密文化是對保密規律的深刻揭示,是關于保密觀、保密價值觀、保密方法論的科學理論體系,對保密實踐具有強大的指導作用。
3.忠誠于保密事業
保密文化是保密事業科學發展的動力源泉。保密文化建設,就是要對保密實踐進行理性審視,對保密事業進行科學規劃,就是要科學確立正確的保密價值取向和目標,深刻認識保密事業的地位和作用,系統闡明保密實踐的本質和規律,優化建設保密實踐的體制和機制,創新發展保密活動的手段和方法,牢固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保密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為保密事業與時俱進地科學發展,筑牢理想信念,指明前進方向,提供精神動力,全面增強保密實踐的指導力、運籌力、內驅力、創造力、戰斗力和保障力。
忠誠于保密事業需要保密文化的熏陶和涵養。保密文化作為保密事業的精神和靈魂,充分體現著保密事業的價值追求、制度體系、技術支撐,為保密事業提供著強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深刻影響著保密事業發展的進程。忠誠于保密事業,需要保密主體不斷改造自己的世界觀,自覺堅守保密紀律,養成良好的保密習慣,堅決摒棄和平時期“無密可?!薄坝忻茈y?!薄氨C軣o用”的錯誤觀點和麻痹認識,采取有力措施,牢固樹立國家安全和利益高于一切保密的觀念,不斷強化保密意識,筑牢信息化條件下反竊密、防泄密的思想防線,時刻警惕失竊密事件的發生;忠誠于保密事業,需要保密主體一心一意做好保密工作,高標準嚴要求地對待各項任務,保障國家秘密、工作秘密和商業秘密的絕對安全。而這一切既離不開保密文化的觀念引導和理論指導,更離不開保密文化的環境熏陶、長期浸染和不斷同化。濃郁的保密文化環境,從深層次上孕育、涵養并增強主體投身保密工作、嚴守保密紀律、忠于保密事業、堅守崗位職責的觀念牽引力、價值認同力、思維創造力、審美鑒賞力、精神驅動力和實踐支持力,為保密事業的健康發展營造環境氛圍。
二、文化思維的創新性
恩格斯說,思維就是在頭腦中解決問題,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而創新思維更加璀璨奪目。在當今信息化時代,信息資源成為秘密構成的主體內容,而各行各業的信息資源又都主要集中在相應的信息系統之中,使得信息網絡系統的安全保密性能需求前所未有。因此,必須擺脫過時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束縛,運用全新的思維和方法,研究和解決保密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新思路,拿出新舉措,真正建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保密文化。
1.保密文化思維的科學性
保密文化思維的科學性是指保密文化的謀劃、運思、建構、創新和發展都遵循科學思維的原則,體現科學思維的原理,運用科學思維的方法,尤其是體現現代科學思維的方法和精神。保密文化遵循和采用的現代思維方法主要包括綜合思維、系統思維、動態思維、創造思維等方法。保密文化中保密主體、保密客體、保密實踐之間形成復雜的系統,保密實踐系統、保密行為系統、保密主體系統的錯綜交叉,要求有一種新的綜合性思維來加以統一調節和控制。系統思維的本質特征就是把對象看成一個由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系統。系統思維遵循整體化原則,即把自己所思考的對象看作是一個整體,但系統思維并不局限于這些個別要素,而是把它放在和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中來把握和考量。保密文化的整體思維是將諸種復雜的影響對象和變量因子納入自己的視野之中,統籌考慮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保障保密工作的更好實現。保密文化的動態思維強調在動態中協調,在變動中前進,在信息的不斷輸入輸出的過程中,在反饋機制的發揮中,調節思維程序,調整應對措施,以達到對瞬息萬變的保密態勢的科學把握。保密文化的動態思維還要求人們既善于對保密實踐作縱向的歷時考察和動態追蹤,又善于對保密實踐作橫向的共時把握和互動研究,這也是保密文化動態思維的顯著特征。保密文化的創造性思維是指保密文化思維的開拓性和創新性,或在思路的選擇上,或在思考的技巧上,或在思維的結論上的出其不意,從而使保守秘密有獨到之處,竊取機密可攻其不備。總之,保密文化運用上述科學思維方法的核心是理性思維,也就是一種有明確的思維方向,有充分的思維依據,有合理的思維目的,有正確的思維方法,能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的一種思維。就其實質而言,保密文化的理性思維就是“一種建立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的理論思維”[1],是一種將物的尺度與人的尺度高度統一起來、將客體運動的邏輯與主體實踐的邏輯有機整合起來、將實然與應然、真理與價值、現實與理想高度融合起來的思維方式。
保密文化思維的科學性還表現為運用自己時代最為先進的科技手段。馬克思主義認為,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時代的產物。隨著時代的發展,產生新的思維方式,與此同時,現代思維運用新的科學技術也就成為必然。例如,在思維主體上,當代科學技術使保密主體具有新的理論知識結構、思維認知結構和社會組織結構,并使電子計算機、人工智能介入到人的思維活動中,形成人—機系統,獲得了新的思維活動和精神生產能力,形成了新的思維主體;在思維中介上,新科技革命不但為人們提供了多層次、多尺度的結構復雜的知識體系,而且,又為人們準備了新的理論思維工具;在涉密載體上,當前國家秘密除聲、光、電、磁等已廣泛應用的存載形式外,數字化、網絡化存儲成為重要存載形式,大量國家秘密通過海量存儲介質存儲、攜帶、交換,通過網絡和信息系統進行處理、傳輸、應用,國家秘密存儲和運行對網絡和信息系統的依賴性顯著增強,網絡和信息系統已成為存儲處理國家秘密的主要渠道和基礎設施。在信息化條件下,泄密渠道增多,竊密手段更加隱蔽,保密任務更加繁重,保密管理難度進一步加大。所有這些,都在客觀上不僅要求保密思維必須科學化、現代化,而且也要求保密思維必須時刻關注并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手段和方法。
2.保密文化思維的逆向性
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同時應用著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只是平常人們習以為常按照既定的方式去認識事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正向思維往往占據主導地位。如果改變一下習慣,運用逆向思維,也許會有新的所得。如管理中的“鯰魚效應”,就改變了“對固定路徑的依賴”。當然采用正向思維,很多時候是能夠完美解決問題的。但是,對某些問題尤其是比較棘手復雜的保密問題,利用正向思維有時解決不了,一旦運用逆向思維,反而會柳暗花明又一村。這說明逆向思維是擺脫常規思維羈絆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思維方式。
保密主體與竊密主體之間保密與竊密的矛盾斗爭是保密實踐活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為了有效保護秘密安全,不僅需要正向思維,還需要逆向思維。二戰期間,英國破譯了德軍的恩尼格瑪密碼,并借此獲取了德國空軍將空襲英國主要軍火庫所在地考文垂市的作戰計劃。怎么辦呢?主張保護此地的人占多數,但丘吉爾認為,英國破譯了德軍密碼這一“超級機密”的情報價值遠遠大于一個城市的安危,如果英國采取措施保護考文垂,德國人就會懷疑恩尼格瑪密碼的泄露,從而危及這一“超級機密”的安全。丘吉爾承受巨大的壓力,不得已放棄考文垂,考文垂因此成為一片廢墟。但由于保住了這一“超級機密”,英國源源不斷地獲取了德軍的許多核心內幕情報,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勝利,從而扭轉了整個戰局[2]。充分利用情報偵察獲取的信息資源,組織開展對手偵察竊密的逆向研究,實時掌握保密預警信息,即對手竊密的手段、方法、渠道以及我方秘密安全狀態,以保障己方利益最大化。同時,己方按照保密文化思維的反推性,可以組織模擬攻擊性技術檢測,開展保密風險評估,檢驗保密防護效能,采取有效應對措施,保障秘密安全。比如,保密風險評估可以發現秘密保護的現狀,找出可能泄密的風險因素,以便對癥下藥,采取措施,預防泄密失密事件的發生,降低失密泄密的風險。
3.保密文化思維的綜合性
保密活動是作為系統而存在的,是由保密認識活動、保密實踐活動和保密價值活動等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多層次、多方面的因素,按照一定結構組成的有機整體。這就形成了保密文化思維的綜合性,在思維時,將保密(或竊密)放在系統中進行思考,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多方面的分析與綜合,找出與保密(或竊密)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內在聯系,而不是孤立地觀察事物,也不只是利用某一方法思維,而是多種思維方式的綜合運用。貝塔朗菲早已指出:“我們被迫在一切知識領域中運用‘整體或‘系統概念來處理復雜性問題?!盵3]在保密實踐活動中,只有綜合運用多種思維方式,才能更好地保證秘密安全。
保密文化既是科學,也是藝術。保密文化既有科學思維,又有藝術思維。保密實踐活動是一個極其復雜又激烈斗爭的過程,其間充滿著保密主體與竊密主體高度能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常常表現出超乎尋常、出乎意料、瞬息萬變、復雜異常的特點。因此,僅僅靠按部就班的科學思維來完全把握保密客體的本質和規律是非常困難的。現實的保密思維活動,除了科學思維之外,還有非理性的、非邏輯的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類比思維,等等??梢?,保密主體要真正把握客體,就必須在進行科學思維的同時,靈活運用多種思維方式,把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技術手段與智慧謀略、物理方法與邏輯方法、傳統手段與現代手段、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分析方法與綜合方法等有機結合起來,這種“由綜合而創造”的思維方式,體現了對已有智慧、知識的升華,可以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變平凡為偉大,化腐朽為神奇。只有這樣,保密理性認識才能不斷深化和提升,才能形成正確、深刻、全面的保密理性認識。
參考文獻:
[1]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8.
[2]林建超,錢海皓.軍事保密學[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7:64.
[3]貝塔朗菲.一般系統論:基礎、發展、應用[M].林康義,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7:31.
[4]巨乃岐,盧曉莉,王恒桓,李彬.軍隊保密文化建設論綱[J].保密科學技術,2011(4).
[5]劉懷彥,巨乃岐.軍隊保密文化建設[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6]衣俊卿.文化哲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9]張群,保密、法制與歷史:一個初步的研究[EB/OL].[2015-07-
01].http://law.china.cn/features/2013-12/29/content_657635
4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