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
摘 要:視頻公開課的建設工作是“十二五”高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內容。基于《管理學原理》視頻課程長期的教學實踐,以該課程為例探討了當前視頻公開課建設的現狀,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一系列改善建議:拓寬視頻公開課的宣傳渠道、豐富《管理學原理》課程相關資源、強化視頻公開課程的交流與反饋機制、提升《管理學原理》授課方式的趣味性、探索《管理學原理》課程共享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平衡點。
關鍵詞:視頻公開課;管理學;開放教育;建議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6-0161-02
建設與發展視頻公開課程有利于促進高等教育的進一步開放和傳播,得到國內外政府的高度重視。美國自2001年起發起了開放教育運動,將高校教師授課視頻進行網絡共享。其后,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也紛紛開展了相應活動。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等多所全球知名高校還與亞、非、拉美地區的250多個院校共同成立了“國際開放課件聯盟”。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教育部于2011年頒布了《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強調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和普及共享,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為此,教育部決定開展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工作,從政策與經費支持、技術與系統保障、監督與管理等多個方面給予支持。2012年,教育部擬定《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進一步強調要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精品開放課程的建設推動了我國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進程,全面體現了教育的公平和民主理念,對提升高等院校教育質量以及社會大眾的科學文化修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視頻公開課教育、探索視頻公開課建設的良好路徑具有理論和現實的必要性。
一、視頻公開課的內涵與特征
教育部在《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了“視頻公開課”的內涵,即以高校學生為服務主體,同時面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的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網絡視頻課程與學術講座。這意味著,“視頻公開課”依托高等院校,以名師名課為基礎,以選題、內容、效果及社會認可度為課程遴選依據,通過教師的學術水平、教學個性和人格魅力,著力體現課程的思想性、科學性、生動性和新穎性。
通過對視頻公開課的分析,可以發現其具有以下幾方面的主要特點。
1.免費性
“愛課程”網是高校視頻公開課的公共網絡平臺,它匯集并不斷更新數量豐富的視頻學習資源,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免費在線觀看。
2.受眾廣泛性
視頻公開課面向的受眾群體十分廣泛,既面向高等院校的在校學生,同時也面向社會各個領域的普通學習者。
3.視頻公開課程
視頻公開課程的授課與學習不受任何時空因素的制約,它以網絡視頻的形式隨時隨地在線播放,不僅消除了高校內外的學習者與國內外名校之間的距離,同時也避免了教師與學生個人時間安排的沖突。
4.授課教師的知名性
多數的視頻公開課均由國內高校的優秀教師授課,而且同一門課程可以由一個或多個教師共同參與錄制。精湛的授課將名師的知識與思想在無形中融入學習者的知識觀、價值觀中。
二、《管理學原理》視頻公開課建設現狀分析
目前,國內多所大學均開設了視頻公開課程。這些課程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制作,通過校內網絡平臺向公眾免費開放,高校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課并通過網絡觀看學習,省時又方便。然而,筆者基于《管理學原理》視頻課程長期的教學實踐,對其進行嚴謹的理論研究,發現當前該學科的視頻公開課程建設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視頻公開課程的推廣宣傳工作不到位
盡管在國家層面,精品開放課程建設工作早已開展,在學校層面也早已錄制并投放了大量的視頻公開課程,但在與學生的實際交流溝通中發現,許多高校學生根本不知道學校開設有《管理學原理》的視頻公開課,另外也有一部分同學雖然知道有視頻公開課,但很少上網瀏覽學習過。由此可見,《管理學原理》的視頻公開課在學生群體中宣傳度較低。
2.視頻公開課程的網絡載體平臺建設不完善
經過對視頻課程網絡平臺的長期觀察,發現網絡平臺上的教學資源更新與維護速度較慢,且平臺欄目不夠多樣豐富,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學習者的學習熱情,也影響到學習者學習的連貫性。
3.視頻公開課程缺乏與學習者的互動機制
《管理學原理》課程的教授與學習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互動性,學生在聽課后需要及時地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融會貫通,因此師生間的交流和反饋機制十分重要,教師需要及時地了解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動態以便進一步加以指導。然而,當前的網絡授課平臺還多為單向性教學,師生間缺乏有效溝通。
4.學習者對視頻課程的體驗感較差
《管理學原理》課程需要通過場景模擬、小組辯論等互動教學的形式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果,而當前的視頻公開課程授課方式仍顯死板,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索,課堂體驗感差。
5.視頻公開課程的知識產權保護有待加強
視頻公開課具有一定的共享性,將高等院校的專業課程資源向社會大眾免費開放才能真正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普及和傳播。同時,視頻公開課程凝結了主講教師和課程制作團隊的智慧和辛勞,其知識產權應當受到合法保護。然而,當前網絡上《管理學原理》視頻課程較為多樣豐富,對他人授課視頻的參考和引用缺乏一定程度的學術規范,需要加強課程數字版權的立法保護工作。
三、《管理學原理》視頻公開課建設的建議
視頻公開課程的設立與發展給高校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高校教師應不斷反思和研究如何提升視頻公開課的教學質量。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加以改善。
1.拓寬視頻公開課的宣傳渠道
第一,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對視頻公開課的宣傳主要見于校園網絡的主頁,這是不夠的,應當廣開思路,豐富宣傳渠道,將線上手段與線下手段相結合。在線上,通過校園網絡宣傳視頻公開課的同時,可以廣泛使用如BBS、QQ軟件、微信、微博等多種學生群體偏愛的社交網絡平臺,提高其知名度和傳播度。在線下,可以在實體課堂向學生宣傳推薦,并鼓勵學生之間的廣泛傳播;第二,網絡平臺與視頻課程相結合。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發現,有些學生雖然知道《管理學原理》的視頻課程,但不知道從哪里可以看到,還有些學生知道課程的網絡平臺,卻不知道有《管理學原理》這門課。未來應將視頻公開課的網絡平臺與課程內容相結合,共同向外界進行宣傳。
2.豐富《管理學原理》課程相關資源
網絡課程更新慢、授課內容單一是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豐富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資源也應是未來努力的方向。第一,保障教學資源的及時更新與維護。加強對更新與維護工作的監督,保障網絡連通和視頻質量;第二,豐富《管理學原理》課程相關欄目。首先,可以開設“管理學名家講壇”欄目,邀請管理學科名師就自己的研究領域進行講授,拓寬學科視角,豐富管理學科的師源。其次,可以開設“管理學論壇”欄目,為《管理學原理》的學習者提供一個交流、分享、研討的平臺。最后,還可以開設“管理學經典世界”欄目,專門匯集管理學大師如德魯克、明茨伯格等的經典著作或音頻、視頻資料。
3.強化視頻公開課程的交流與反饋機制
建立課程的交流和反饋機制不僅可以有效幫助教師為學習者解答疑難困惑,還可以培養師生間的感情,因此采取手段激勵師生互動是十分必要的。具體說來:第一,使用積分制度增強師生的互動參與。師生的互評、問答、課堂思考題的回復與評價等環節將對師生的賬號產生積分,根據階段性積分成果可以設立相關獎項進行獎勵;第二,定期進行問卷調查。在《管理學原理》課程的學習者群體中開展階段性的問卷調查,搜集和匯總學習者發現的問題和意見,同時建立《管理學原理》視頻公開課的評價指標體系,使課程資源建設改進能有的放矢。
4.提升《管理學原理》授課方式的趣味性
視頻公開課盡管在免費性、時空自由性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但相比傳統教學方式缺少師生間面對面的交流互動,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持續學習的積極性,因此需要加以調整,提升授課的趣味性:第一,授課語言。教師應適當使用詼諧風趣的授課語言,制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第二,授課方式。《管理學原理》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教師可以通過情景設置、案例分析等方式進行體驗式教學。不僅可以在視頻中的實體課堂組織學生進行情景表演,也可以鼓勵在線學習的學生參與,將其拍成視頻上傳網絡,并進行評比打分,提高在線學習者的學習參與度。
5.探索《管理學原理》課程共享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平衡點
《管理學原理》課程的建設既要最大程度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又要保障授課教師的知識產權,探索課程共享與知識產權保護間的平衡點:第一,在制度層面立法規范。通過制定和完善立法,規范視頻公開課程內容的借鑒和使用行為,不得濫用和隨意傳播他人的課程內容;第二,高校設立視頻課程管理部門。在建設視頻公開課程的高校內部設立專門的管理部門,對視頻課程的知識產權保護進行監督管理。
參考文獻:
[1]Dowries S. Models for Sustainable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J].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Learning Objects,
2007 (3): 29-44.
[2]Yuan L.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
ngesfor Higher Education[R]. JISC CETIS,2008.
[3]董榕,許瑋,張劍平. 高校視頻公開課建設及其思考[J].現代教育技術,2012,22(2):54-59.
[4]劉廣,鄭重.中國大學精品視頻公開課的現狀、特點與發展策略[J].現代教育技術,2012(10):15-18.
[5]劉莉.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焦點與軌跡[J].中國遠程教育,2008(6):11-13.
[6]張振虹,劉文,韓智.從OCW課堂到MOOC學堂:學習本源的回歸[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3):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