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買提祖農·克衣木 艾山江·阿布都熱西提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進入高速城市化階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加快,國家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的重大政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也一直以村鎮建設發展工作作為重中之重,提出強化民生事業,村鎮建設穩步推進,五年內城鄉規劃全覆蓋,把“安居富民”、“定居興牧”工程作為推進農牧區跨越式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舉措,創造性開展工作。新疆廣闊村鎮發展也面臨眾多機遇和挑戰,村鎮建設新形勢和趨勢對城市規劃專業人才的綜合能力要求越來越高,新的時代需要新的教學方式,傳統教學模式均顯不足。為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村鎮規劃設計課程教學應優化教學模式、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以科學有效的方式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
【關鍵詞】村鎮規劃設計 問題 對策
一、傳統村鎮規劃設計教學模式及存在的問題
1.重設計、輕分析
中國城市規劃學脫胎于建筑學,規劃成果毫無疑問要落實到圖紙和字面上,尤其是CAD應用以后,規劃圖紙更絢麗優美,展示城市的美好前景。但現實中,實施的結果是,規劃圖經常遭到紙上畫畫、墻上掛掛的厄運。究其原因是規劃設計不具有可操作性的內涵,這都凸顯出了“教”與“學”兩者之間的籠統性和表面化,“教”與“學”深度和廣度達不到,規劃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分析深度不夠,理論與實踐脫節。規劃知識傳授是“照葫蘆畫瓢”的圖畫式方式。如何面對村鎮土地結構因土地使用制度的實施而日愈復雜化;如何滿足村鎮居民行為模式和心理需求的居住環境;如何使可持續發展思想滲透到規劃領域,是目前規劃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2.重專業課程、輕背景知識課程
村鎮規劃要對社會、經濟、自然和人文因素綜合考慮,因而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學、生態學、地質學各從某一側面解釋村鎮要素的動態過程,提供村鎮規劃管理依據。村鎮的綜合性特征要求村鎮規劃統籌把握村鎮的發展。許多西方國家城市規劃師的培養是在碩士生階段,各專業的大學生在具備了原專業的基礎后,通過碩士生階段的系統學習,才培養成為各有側重的城市規劃人才。而我國培養任務主要是在大學本科,在四五年時間內,既要進行技術素養培養,又要培養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還要完成公共基礎課的學習,著實給教學安排帶來了困難。
3.重視學校教育、忽視社會實踐
大學教育傳授專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不能窮盡規劃所需的知識體系。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非常迅速,規劃師需要在學校教育的基礎上,不斷吸收新知識,補充新技能。這就要求規劃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習,發揮專業特長及大學社會服務職能,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社會調查、設計、實驗等社會實踐,使規劃教學培養步入“理論一一實踐——再理論——再實踐”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環軌道。
二、改變目前村鎮規劃教育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1.建立合理的教學模式,制定規范化的過程控制措施
社會的發展和村鎮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村鎮規劃設計人才的培養要求自然也相應提高。為能夠培養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規劃設計人才,在城市規劃專業的村鎮規劃設計教學的歷史與現狀下,提出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改革,改革后的流程為“案例分析一社會調查一理論講授一講解規劃設計任務書—調研—一草—二草—三草—正圖”,目的是在以“方法教育”為宗旨的基礎上,更新教學理念,并對整個教學流程實施過程控制。
2.結合工程實踐,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在處理好教學與生產相互關系的基礎上,開門辦學,結合工程實踐組織課程設計和專業實習,是強化城市規劃專業教學的有效方式。結合實際工程組織教學,使學生走向社會,了解村鎮社會經濟發展態勢及最新的熱點、難點問題,了解實踐中村鎮規劃工作的組織形式及規劃管理工作復雜豐富的內涵,不僅使學生學到相應的專業知識,也使學生了解到必要的社會知識,彌補了其書本知識的不足。
3.激勵學生學習能動性、設法調整學生學習心態
現今學生學習目的性更強,市場就業模式使得學生從進校起就關心起自己的未來,自覺地結合畢業后的就業崗位審視教師所講的每一門課、每一個原理、每一個具體操作。這使得他們既表現出良好的求知欲,又因急于求成,相對忽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因此,對學生而言,心態的調整也就尤為重要,既要明白學好看家本領是一生的大事,也要深深懂得“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之理。在校的學習不可能窮盡就業所需要的全部知識和技能,在工作中也還有一個繼續學習的過程。學生必須具有繼續學習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三、結語
社會的發展,村鎮生活質量的提高,都對村鎮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村鎮規劃設計課程教學應通過優化教學模式、實施過程控制及相關學科的互動等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中,具體通過課程流程的調節和過程控制,在社會調查實踐了解并熟悉規劃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培養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分析、判斷、研究的理性思維能力,從而為社會培養出能夠規劃設計出滿足人類生活需求并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舒適、怡人、優美村鎮的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