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小青
【摘要】教育無論處于何種階段,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與綜合能力是重要之本。在高等醫學教育中,始終將學生實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方式歸類為臨床技能教學。學生經過臨床教學后,有助于臨床思維模式的培養,還可以將所學習的理論知識應用于醫學臨床中。受到傳統教育模式與教學理念的影響,我國醫學教育臨床基本技能教學的效率不高。本文就當前臨床基本技能教學的現狀進行簡單分析,并對此進行深入的思考。
【關鍵詞】醫學教育臨床基本技能教學 現狀 思考
1 引言
對教育事業來說,學以致用是最終的目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臨床醫學是醫學教育中一門實踐與應用型相結合的學科。在該門學科教學活動實施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臨床基本技能,促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后能夠在臨床實踐中發揮出來,有助于學生臨床醫師身份的轉變,進而提高學生的臨床技能。通常情況下,醫學院學生在經過系統的理論學習后,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醫學理論。但是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過于重視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導致學生應用能力難以有效地提高。因此,現如今臨床基本技能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出理論知識與臨床技能為一體的復合型人才。
2 臨床基本技能教學的現狀
從目前醫學教育臨床基本技能教學的實際情況就可以了解到,臨床基本技能教學效果與教學方式并不令人滿意??v觀教學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臨床基本技能教學現象凸顯出這幾項問題。首先,臨床實踐教學遇到困難?;A醫學理論是臨床醫學教育開展的基礎,臨床醫學教學是為臨床實踐而服務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學習基本技能,將很難從學生身份轉變成為一名合格的臨床醫生。最近幾年各高校不斷擴招,醫學生數量不斷增加,但是教師數量與人均管床數卻在逐漸減少。隨著醫療改革的實施,患者維權意識不斷增強,不愿配合臨床教學。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臨床實踐教學面臨著諸多問題。其次,醫德教育薄弱。醫學院校在開辦教學的時候重視學生對基礎理論與基礎技能的掌握,對于醫學職業價值、態度、倫理與行為和醫患溝通技能內容的教學非常少。其實這也是當前我國醫學教學體系中一個空白區域,同時也是醫學生很難快速進入醫療實踐的最大障礙。最后,重理論、輕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醫學教育重視專業知識的傳遞,學生已經習慣了教師“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在現有的教學體系中,并沒有向學生倡導學術思想,并未建立科學思維與創新能力理念。在評價學生技能掌握程度的時候,普遍以學生考試分數來判斷。因此,醫學教育的成果主要呈現出死記硬背式與高分低能的學生,學生的基本技能訓練明顯不足。
3 醫學教育臨床基本技能教學的思考
其實根據醫學教育臨床基本技能教學的現狀可以了解到,臨床基本技能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不僅僅局限于這幾點,但表現最為嚴重的就是這幾點。針對這種教學現狀,教師應當在教學活動實施的時候采用有效的方法,改變這種教學現象。
3.1改革教學模式
在醫學教育面臨巨大挑戰的時候,我國醫學教育就應當借鑒國外教育比較先進的國家教育體制與模式,并將專業教育作為核心內容,進而提高學生的診療技能。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最為重要就是改革當前的醫學教學模式,創建綜合性的臨床醫學教學體系。結合課外,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如研究式、案例式與問題式等。實施這種教學方法的時候,教師應當明白學生診療技能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內容,同時還應當對學生認知能力的考核方式進行完善,這樣就可以充分體現臨床基本技能教學的綜合性特點。
3.2重視培養學生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
從當前教學模式就可以看出,教學已經具備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現在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提高學生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針對這種形勢,教師應當在學校內實行實習前的模擬臨床基本能力訓練,同時以校外醫院作為臨床實踐教學基地,在學生接受理論知識學習的時候,可以早一點接觸臨床。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可以將現今的模擬教學引入其中,應用多媒體技術與網上教學技術,促使學生在思考中動手,在動手的時候進行理論實踐,這樣就能夠保證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時候融合臨床實踐。
3.3重視臨床醫學素質的培養
學生在接受臨床基本技能學習的時候,并不僅僅是要求學生學習醫學理論知識,掌握臨床實踐能力,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職業價值觀、診療行為與診療態度對患者的重要性,同時與患者交流期間溝通技能合理性的重要。在臨床帶教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應當不斷更新自身教學思維與觀念,言傳身教,促使學生全面認識疾病的時候,還指引學生能夠從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去理解患者,能夠處理好醫患關系,進而提高醫學生的臨床素質與技能。
4 結語
總而言之,在醫學臨床基本技能教學活動實施的過程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充分了解當前教學模式弊端的時候,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采取有效的方式提高學習技能與教學效率,促使學生能夠快速轉變成醫師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