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其樺
【摘要】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業,法律賦予了教師正當的管理學生的權利。本文將從教師懲戒學生的合法性來論述,賦予教師正當管理學生的權利,正確區分“體罰”和懲戒權。
【關鍵詞】體罰 正當懲戒權 教師
一、“體罰”和教師懲戒的區別
教育中的“體罰”一詞由來已久,《教育大詞典》將“體罰”解釋為“以損傷人體為手段的出發方法”,并對“變相體罰”作了列舉性地解釋:“如留堂、餓飯、罰勞動、重復寫字幾百幾千等?!惫沤裰型饨逃飞隙疾环w罰的各種記載,在我國古代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和“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俗語,熒屏上有私塾先生拿著戒尺敲打學生手心的畫面,這些都深刻地反映了體罰在我們傳統教育中流傳已久。而在國外,古埃及、古印度也都重視體罰教育,體罰教育的傳統是一直存在的。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法治國家的建立和公民思想的覺醒,人們逐漸意識到體罰的違法性問題。我國的《義務教育法》第二十九條明確規定,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當平等對待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充分發展。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同時《青少年保護法》第三章第十五條也明確規定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這些法律文件明確了體罰的違法性,讓很多老師聞“體罰”而色變,主要原因是各項既有法律都沒有明確規定什么是教師對學生合理的懲戒。
懲戒既是正常教育活動的內在要求和必要組成部分,更是保障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正常開展和充分實現學生受教育權的重要前提,懲戒權是學校和教師為維護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矯正學生的失范行為所必須擁有的權利。所以懲戒權對于教師更好地實施教學活動,維持教學環境,履行其教學任務有重要的意義,是我們必須要支持和擁護的。蘇聯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指出:“合理的懲罰制度不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這種合理的懲罰制度有助于形成學生的堅強性格,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能鍛煉學生的意志和人的尊嚴感,能培養學生抵抗引誘和戰勝引誘的能力。”
如何正確區分體罰和懲戒是需要我們明確的重要問題。我們主要討論的是體罰和懲戒的區分。首先,體罰和懲戒的合法性上是不同的,從體罰的性質上來看,對學生的身心造成了傷害,是法律所禁止的;而從懲戒的性質上來看,懲戒是為了維護教育活動的正常運行,是受法律保護的教師管理學生的正當權利。其次,從體罰和懲戒的側重點來看,體罰側重于教師在情緒失控下的報復性或者發泄性的行為,主要是不當的;而懲戒多是教育性的懲罰,是教師在正常情緒下,采取的合法的糾正學生錯誤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懲戒的合理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條規定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國家保障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全社會應當關心和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全社會應當尊重教師。
“懲罰建立道德,獎勵建立理想”,懲戒作為一種教育管理手段,應該得到認可。懲戒存在的合理性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方面:(1)教育制度和教育結構。社會和經濟的關系投射到學校里,就形成了科層制的班級管理。學校組織和班級授課制,使師生的權利義務、職責地位及其互動關系明確化、制度化。(2)歷史存在的基礎。“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和“天地君親師”的思想在中國社會觀念中已經根深蒂固,《學記》中提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表達當時還有專門用來體罰的工具。在國外,奧古斯都的原罪理論成為羅馬教會的官方學說以后,兒童也和他們的父兄一樣為“原罪”所敗壞。基于這樣的認識,對兒童的約束與懲戒就成了中世紀教育的重要特征,戒尺和棍棒是中世紀學校不可缺少的工具。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之后,人權理論得到推崇,體罰逐漸被各國法律禁止,關于懲戒的立法提上日程。(3)學生發展的需要。發展中尚未成熟的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尚不完善,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還不夠成熟,往往會因為好奇心而做出不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對學生的失范行為,教師有必要采取懲戒,制裁失范行為,引導學生朝良好的方向發展。(4)教育活動本身的要求,一方面,教師承擔著培養國家公民的責任,引導學生符合社會規范;另一方面,基于教師和學生形成的教育與受教育的關系,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因此,懲戒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和管理手段。
三、教師的正當懲戒權需要家長和社會的共同支持
首先,從教師方面來說。教師作為人類文化的傳播者、教育的主導者,不僅僅要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更要時刻反省自己的不足,不論在道德上還是在能力上,都要嚴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識和認知,既要為人師表,更要履行好自己教育教學的職責義務,了解自身的管理學生權,不能被個別學生和個別家長的極端行為所擾亂。教師職業的特殊性說明了教育是一個良心工作,可以對學生少管理或者不管理,但是更多的教師是想對學生負責的。但由于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個別家長、學生的所作所為,動輒就給老師按上“體罰學生”的罪名,使得教師在管理學生中畏首畏尾,嚴重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管理活動。
其次,從學生方面來說。學生作為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對整個教育活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也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明白老師的懲戒是對自己負責任,不要動輒就跟家長和學校夸大其詞,歪曲反映事實。
第三,家長作為學生的監護人,對學生的各項行為影響深刻,如果家長支持老師的工作,老師的很多行為活動會簡單很多。
第四,學校教育制度和教育結構。社會和經濟的關系投射到學校里,就形成了科層制的班級管理。學校組織和班級授課制,使師生的權利義務、職責地位及其互動關系明確化、制度化。
第五,社會輿論方面。當今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使得社會輿論成為引導人們價值觀的一個重要途徑,如果輿論方面給出正確的引導,使得人們都正確看待教師的管理學生權,恰當地懲戒學生是合理合法的,而不是任何教育學生的手段都被當作體罰。
總之,我國規范學校懲戒方面的法律法規還很少,缺乏規范學校在運用懲戒權的細則與程序。學校、教師對懲戒認知不明確,在實施懲戒的過程中就極有可能會侵害到學生的權益,這樣就導致了學校、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沖突不斷發生。所以,我們不僅要從立法角度,而且要從社會、學校、學生、家長的各個角度進行分析,為合理懲戒的實施提供一個良好的文化條件、制度支持、輿論氛圍和觀念動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