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
[摘 要]“十三五”期間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是一項重要的社會經濟政策,城鎮化過程中比如產生的大量失地農民,他們的可持續生計問題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本文從創業視角尋求通過引導失地農民創業解決其生計問題,為推動“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另一種視角和思路。
[關鍵詞]城鎮化;失地農民;創業
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4. 214
“十二五”期間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5%。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金融城鎮化進程使大量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大量失地農民由于自身年齡、學歷、技能、社會關系等因素的制約無法順利實現再就業。如何解決失地農民的可持續生計問題,促進他們盡快融入城市生活,實現從農民到市民的身份轉變是我國實現新型城鎮化、提升城鎮化質量和內涵的必經之路。[1]從國外經驗來看,通過引導弱勢群體自主創業來促進就業是解決這部分群體可持續生計問題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國家大力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今天,如何積極引導、鼓勵、扶持失地農民走上創業路有著積極的社會、經濟意義。
1 失地農民創業的特征
1. 1 失地農民創業類型多為生存型創業
生存性創業是指創業者創業行為的動機出于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不得不通過參與創業來解決其面臨的生存困境[2]。失地農民往往是在受到自身條件制約的情況下不得不通過自主創業來解決自身生存問題,是一種被動選擇,屬于生存型創業。
1. 2 創業者的個人素質偏低
失地農民一般受教育程度較低,同時由于長期從事單一的農業生產活動,導致社會閱歷不足、社會關系簡單、勞動技能單一。作為一個群體而言,失地農民總體上素質不高,各地對于失地農民的調查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這一點。據江西省2013年開展的一項針對失地農民生存狀態調查統計,受調查對象中超過83%的人受教育程度為初中以下,87%的人未掌握農業生產以外的生存技能。
1. 3 創業物質與精神準備不足
多數失地農民征地前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生活,個人收入低;家庭積蓄少,在思想上,征地前絕大部分農民沒有創業意識,同時與創業有關的市場知識、投資理財觀念、技能等方面的精神準備也不足。
1. 4 創業活動創新性低,層次不高
失地農民抵抗風險的能力不高,創業時往往是在周圍親朋好友從事某項活動取得收益之后,才模仿創業,屬于尾隨模仿型創業。創業范圍一般局限于商業貿易或低層次的服務業,少量從事工業生產也基本上是作坊式的小加工業,總體上層次不高。
2 失地農民創業存在的問題
2. 1 創業資金匱乏,融資渠道不暢
資金缺乏是制約創業活動的重要因素,更是影響失地農民創業的關鍵。失地農民收入低、家庭資產有限,創業經營所需的資金是樹在他們面前的一道高墻,許多人只有望而興嘆。一方面是創業自有資金不足,另一方面銀行等金融機構出于風險控制的考慮對于這類前景不明、風險大的創業項目往往不愿貸款,即使出于政策考量愿意發放貸款也往往手續繁雜,歷史漫長。資金問題無法解決,失地農民創業只能是淪為紙上空談。
2. 2 失地農民創業能力不足,創業培訓不到位
自身受教育程度和生產生活方式的限制,失地農民通常素質不高,缺少生產、經營、管理經驗,這嚴重影響了失地農民創業的信心和成功率。目前各級政府雖然也已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并開展了一些創業培訓活動,但是在培訓中存在重形式、輕實踐的問題。另外培訓基礎條件差、師資力量弱也影響了培訓的效果。
2. 3 失地農民創業服務體系不健全,支撐能力弱
創業服務水平和創業成功率密切相關,從國外的經驗來看,未接受創業輔導的小企業4~6年的失敗率高達80%~85%,而接受創業輔導的企業失敗率僅為55%~60%。由此可見,成功的創業輔導可以有效降低創業失敗率。目前我國創業服務機構數量少、水平低,而且大多屬于贏利收費的機構,滿足弱勢群體需求的公益性機構很少。創業服務體系不健全也是制約失地農民創業的重要因素。
2. 4 創業文化氛圍不濃厚,創業意識不強
創業文化是指與創業有關的社會意識形態、文化氛圍,濃厚的創業氛圍可以激發人們的創業熱情,錘煉創業者的心理承受力。受傳統農業文明思想的制約,失地農民往往缺乏創業熱情和開拓精神。同時,失地農民的市場觀念淡薄,風險意識落后,市場敏感性較低,心理承受能力差也制約了他們的創業活動。
3 扶持失地農民創業的政策舉措
3. 1 拓寬創業籌資渠道,打破創業資金瓶頸
資金約束是創業者創業活動普遍面臨的一個大難題,而失地農民由于自身積累少,所以資金問題尤為突出。要解決這個困難,一方面可以通過提高征地補償標準的方式來增加失地農民的創業自有資金。我國目前征地補償標準是征地前三年土地平均收益的6~10倍,這個標準相對于土地收益而言是微不足道的,所以無論是從社會公平的角度還是解決失地農民生計、扶持創業角度都應該提高征地補償標準。其次,政府應該從征地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成立失地農民創業扶持基金。政府是征地最大的受益者,拿走了征地的大部分收益,這部分收益應該也有必要用于失地農民的創業發展上[3]。另一方面政府應該為失地農民創業提供信用擔保和貼現扶持,幫助失地農民順利獲取信用資金并降低其資金成本。
3. 2 建立、健全創業培訓和服務體系,提升創業者個人素質
有效的創業技能培訓能增強失地農民創業成功的信心和成功率,促使更多的失地農民走向創業之路。做好創業培訓首先是要通過電視、網絡、上門宣講等方式提高失地農民參加創業培訓的積極性。其次要通過篩選、培訓、交流等方式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創業培訓師資隊伍。最后要加強失地農民創業培訓基地建設。政府應加大失地農民創業培訓投入,積極建立適應各地不同特點的創業培訓和服務體系,從而提高創業者的個人素質,進而提升創業成功率。
3. 3 培育創業文化,激發創業熱情
濃厚的創業氛圍可以極大地激發人們的創業熱情。創業文化和氛圍的形成離不開政府的積極培育和大力宣傳,政府可以通過樹立創業典型、宣講創業事跡等方式積極在失地農民中營造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的風尚。政府應大力倡導積極探索、敢闖敢干的開拓精神。各級政府和宣傳部門應積極調研,總結各地失地農民創業成功經驗。通過宣傳向失地農民傳播創業理念和方法,形成“以一帶十,以十傳百”的群體創業效應。
通過創業帶動就業不僅可以使失地農民擺脫自身的生存困境,同時創業成功者還可以提供勞動就業崗位幫助其他人解決生計問題。因而大力倡導、鼓勵、扶持失地農民創業是實現“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社會、經濟和諧發展,提升城鎮化質量和內涵的內在要求。
參考文獻:
[1]曲娥. 農民失地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4(3):22-24.
[2]林添福. 失地農民問題研究述評[J].農業經濟,2005(9):56-61.
[3]張臺斌. 我國新發展階段的城鎮化建設[J].經濟研究參考,2013(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