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紅
(滄州市肅寧縣中醫院 河北 滄州 062350)
疼痛及麻木類疾病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類型。一般認為,此病的發生與存在肩周炎、骨質增生、頸椎病及急性扭傷等因素有關[1]。過去,臨床上主要采用常規的針刺療法對疼痛及麻木類疾病患者進行治療,但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2]。腕踝針療法是一種在傳統針刺療法基礎上創立的新型針刺療法。該療法把病癥表現的部位歸納在身體兩側的6個縱區內(中醫認為,腹為陰,背為陽,四肢靠近軀體正中線的內側為陰,外側為陽。腕踝針療法是在將人體先進行分區的基礎上,再確定進針點的。具體的分區標準是:對人體進行縱軸排列,然后將前、后正中線作為標線,將身體兩側由前向后平均劃分為6個縱行區。其中,1、2、3區在頭、頸、軀干及上、下肢的陰面;4、5、6區在頭、頸、軀干及上、下肢的陽面),當身體某縱區內出現病癥時,即可在該區域兩側的腕部和踝部各選取相應的進針點,進行針刺治療。為了進一步提高對疼痛及麻木類疾病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我院對近期收治的200例疼痛及麻木類疾病患者分別采用常規的針刺療法和腕踝針療法進行治療。其中,采用腕踝針療法進行治療的100例患者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治療效果。現將此情況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200例疼痛及麻木類疾病患者。在這200例患者中,因患有肩周炎所致疼痛及麻木類疾病的患者有63例,因發生急性扭傷所致疼痛及麻木類疾病的患者有22例,因患有帶狀皰疹所致疼痛及麻木類疾病的患者有76例,因患有頸椎病所致疼痛及麻木類疾病的患者有39例。在這20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20例,女性患者80例,他們的年齡在25歲~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8.96±5.43)歲。將這20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100例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致病原因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的針刺療法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是:(1)取穴。①選取阿是穴為主穴。②配穴的選取須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進行選擇。例如,對于因患有頸椎病所致疼痛及麻木類疾病的患者,可為其選配風池穴和夾脊穴進行針刺治療;對于因患有肩周炎所致疼痛及麻木類疾病的患者,可為其選配肩貞穴、肩內陵穴和曲池穴進行針刺治療;對于因發生急性扭傷所致疼痛及麻木類疾病的患者,可為其選配后溪穴進行針刺治療;對于因患有帶狀皰疹所致疼痛及麻木類疾病的患者,可為其選配曲池穴、外關穴、合谷穴、血海穴、陽陵泉穴、三陰交穴和太沖穴進行針刺治療。(2)進行針刺治療的方法是:①讓患者取臥位或坐位,并對其相關穴位處的皮膚進行常規消毒。②使用0.30×40mm的毫針經皮刺入患者的各個穴位,進針得氣后留針40min。每日治療1次,連續治療3天為1個療程。
1.2.2 對觀察患者使用腕踝針療法進行治療。在對患者進行治療前,醫生須按照腕踝針療法的分區標準查明患者病癥所屬的區域,然后再遵循“上對上、下對下、左對左、右對右;不易被定位的病癥選1 區, 處于2區或 3區的病癥選 2 區和 3 區 ,處于 5 區或 6 區的病癥選 5 區和 6 區”的原則對患者進行針刺治療。其中,上1穴位于小指側尺骨緣與尺骨腕屈肌腱之間的凹陷處;上2穴位于腕掌側面的正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上3穴位于靠橈動脈外側,橈骨邊緣處;上4穴位于拇指側的橈骨緣上(手掌向內);上5穴位于腕背部的中央,尺骨和橈骨的之間;上6穴位于小指側尺骨緣背;下1穴位位于靠跟腱內緣;下2穴位于跟腱內側面中央,靠脛骨后緣;下3穴位于脛骨前緣向內約1cm處;下4穴位位于脛骨前緣與腓骨前緣的中點;下5穴位于跟腱外側面中央,靠脛骨后緣;下6穴位于靠跟腱外側緣。具體的治療方法是:①患者取臥位或坐位,并為其選定進針點。②對患者相關穴位處的皮膚進行常規消毒。然后,使用1.5寸的毫針經皮(使針與皮膚呈30°角)刺入患者的各個穴位。③將針體貼近皮膚表面(使針與皮膚呈10°角),然后沿皮下淺表層繼續刺入約1.3寸,以針下阻力由緊轉松,針下有松軟感為宜(若針下出現阻力,患者有酸、麻、脹、重等感覺,說明針體已進入肌層或筋膜下層,須調針至皮下淺表層)。一般留針1h左右,期間不做捻轉提插。每日治療1次,連續治療3天為1個療程。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采用腕踝針療法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一般不會出現疼痛感。患者若存在疼痛感,須立即為其調針至無疼痛感為止。
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參照周本成[3]等學者制定的關于疼痛及麻木性疾病的診斷標準對這些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定。①顯效:經過治療,患者麻木及疼痛的癥狀完全消失,能夠進行自由活動。②有效:經過治療,患者麻木及疼痛的癥狀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但活動受到輕微限制。③無效:經過治療,患者麻木及疼痛的癥狀無任何改善或在加重,無法進行自由活動。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數據均采用專業的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分析。其中,以(±s)的形式對計量資料進行表示,并采取t檢驗對其進行對比分析,其計數資料的分析則采取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組間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觀察組的100例患者中,治療效果被評定為顯效的患者有96例,為有效的患者有1例,為無效的患者有3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7.00%。在對照組的100例患者中,治療效果被評定為顯效的患者有65例,為有效的患者有10例,為無效的患者有25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5.00%。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詳見表1。

表1 :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對比 n,(%)]
疼痛及麻木類疾病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類型。此病雖不會危及患者的生命,但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會造成極大的影響,從而降低其生活質量。中醫認為,患者出現疼痛和麻木的癥狀主要是因其氣血運行出現障礙所致。因此,對疼痛及麻木類疾病患者采用以調氣和血、疏通經脈原則為主的針刺療法進行治療,可有效地緩解其疼痛及麻木的癥狀。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對患者進行針刺治療可引起其神經感受器興奮。由神經感受器興奮產生的刺激信息能夠沿脊神經與腦神經傳入中樞神經,并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不同水平與由傷害性刺激引起的麻木及疼痛感相遇。在此過程中,針刺的傳入信息能夠有效地抑制傷害性刺激信息的傳入,進而起到鎮痛和緩解麻木的效果。
一直以來,臨床上主要采用傳統的針刺療法對疼痛及麻木類疾病患者進行治療,但治療的效果一般。近年來,腕踝針療法因具有操作簡單、進針點少、安全性高、治療的范圍廣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4]。在對疼痛及麻木類疾病患者采用腕踝針療法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醫生主要是對其皮下的淺表層進行刺激。通過解剖學研究我們發現,皮下淺表層主要為疏松結締組織的富集區,含有較多的組織體氣化物質。這些氣化物質是中樞神經和外周神經的感受器,故傳導刺激信息的速率較高。因此,采用腕踝針療法治療疼痛及麻木類疾病的效果尤為顯著[5]。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綜上所述,對疼痛及麻木類疾病患者采用腕踝針療法進行治療,可有效地提高其治療的效果,促進其病情的康復。此治療方法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1] 胡新耀,李喜忠.腕踝針治療疼痛及麻木性疾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4,24(2):99-100.
[2] 李淑英,蔡敏,張瑜等.TACE術前腕踝針留置療法緩解術后疼痛效果觀察[J].山東醫藥,2013,53(42):98-99.
[3] 周本成,沈堅.腕踝針結合針刺阿是穴治療肌肉拉傷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2,31(9):826-827.
[4] 胡俠,凌昌全.腕踝針止痛機理的生物力學觀[J].中國針灸,2004,24(5):361-363.
[5] 劉麗艷.體針結合腕踝針和皮內針法治療偏頭痛45例[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