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玲玲
(淄博市市級機關醫院 山東 淄博 255000)
進行血常規檢查是臨床上常用的輔助檢查手段,可為臨床上診斷和治療疾病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不過,對受檢者進行血常規檢測的結果若不準確,就會影響對其進行診斷和治療的效果[2]。為了解可影響血常規檢測結果的因素并尋找出應對的措施,我們對近年來在我院進行血常規檢測結果不準確的121例受檢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間在我院進行血常規檢測結果不準確的121例受檢者。在這些受檢者中,有男性受檢者62例,女性受檢者59例,他們的平均年齡為(48.3±12.5)歲。他們中有54例受檢者在門診就診時接受了血常規檢查,有43例受檢者在住院期間接受了血常規檢查,有24例受檢者在進行體檢時接受了血常規檢查。
對這121例受檢者接受采血的方式、導致其進行血常規檢測結果不準確的原因實施統計和分析。
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正負標準差(± s )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這121例受檢者進行采血的方式包括:對其進行靜脈血采集和末梢血采集。他們中有42例受檢者因采血護士在對其進行采血和保存、送檢其血液樣本的過程中出現了差錯,導致其進行血常規檢測的結果不準確(占34.7%),有41例受檢者因自身的生理因素導致其進行血常規檢測的結果不準確(占33.9%),有27例受檢者因實驗室的檢測人員不合理地使用檢測儀器導致其進行血常規檢測的結果不準確(占22.3%),有11例受檢者因實驗室的檢測人員不合理地使用試劑導致其進行血常規檢測的結果不準確(占9.1%)。
3.1.1 在對受檢者進行采血和保存、送檢其血液樣本的過程中出現差錯
3.1.1.1 在對受檢者進行采血的過程中出現差錯 ①對于血流不暢的受檢者,采血護士若將其多個血液樣本混入到同一支試管中,或是使空氣混入試管中而形成氣泡,或是在對其血液樣本進行搖勻時用力過大,都會使其血液樣本中的血細胞發生破裂,進而導致其進行血常規檢測的結果出現差錯。②受檢者的血液若未沿著試管壁流入試管內,就會導致試管內的的負壓快速上升,從而使其血液樣本中的血細胞破裂,導致其進行血常規檢測的結果不準確。③為受檢者捆綁止血帶的時間過長或捆綁的壓力過大會使其血液樣本出現溶血的現象,進而導致其進行血常規檢測的結果出現差錯。④在對受檢者進行皮膚穿刺時,其皮膚表面的消毒液若混入到血液樣本中,就會使其血液樣本出現溶血的現象,從而影響其檢測結果的準確性。⑤從受檢者身體不同部位取得的血液標本,其成分的比例也有所不同,這會影響其進行血常規檢測的結果。⑥受檢者接受采血部位的皮膚若存在發炎和潰爛的情況,就會污染其血液樣本,進而導致其檢測的結果出現誤差。⑦對受檢者所要進行的血常規檢測項目不了解,因此,未對其采集足夠的血液樣本,就會影響其進行血常規檢測的結果。
3.1.1.2 在對受檢者的血液樣本進行保存和送檢的過程中出現差錯 ①在采血結束后,血液樣本中的血細胞仍在進行代謝活動,故會消耗血漿中的營養成分,進而使其血液樣本中各成分的比例有所改變。因此,對受檢者的血液樣本若保存不當或送檢不及時,就會影響其進行血常規檢測的結果。②受檢者血液樣本若放置的時間過長或受到光照的刺激,其血液樣本中血細胞的通透性就會發生改變,進而出現溶血的現象,從而影響其進行血常規檢測的結果。③采血護士若未能清晰、完整地對受檢者的血液樣本信息進行標記,就會影響其進行血常規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3.1.2 受檢者自身的生理因素 受檢者需進行采血部位的血管過細或其受到外傷導致血容量減少均會使其進行血常規檢測的結果出現誤差。同時,受檢者在接受采血時若比較緊張,就會使其體內激素的含量升高,從而影響其進行血常規檢測的結果。此外,女性受檢者在生理期其激素的水平偏高會導致她們進行血常規檢測的結果不準確。
3.1.3 檢測人員不合理地使用血液分析儀 實驗室的檢測人員不合理地使用血液分析儀的具體情況包括:①未對血液分析儀進行清潔或對其清潔得不徹底,從而污染受檢者的血液樣本,進而導致檢測的結果出現差錯。②血液分析儀的溫度若過高,就會使受檢者血液樣本的濃度升高,增加其血液樣本中各類細胞的計數,從而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③血液分析儀的溫度若過低,就會影響受檢者血液樣本中白細胞的分類與血小板的計數,進而導致其進行檢測的結果出現誤差。此外,血液分析儀的溫度若<5℃,就會使受檢者的血液樣本出現凝集的現象,從而阻塞儀器,影響其進行檢測結果的準確性。④實驗室的檢測人員若未能定期對血液分析儀進行校準[2],就會使受檢者進行血常規檢測的結果出現誤差。
3.1.4 檢測人員不合理地使用試劑 實驗室的檢測人員不合理地使用試劑的具體情況包括:①未充分地將受檢者的血液樣本和抗凝劑進行混合或未按照比例對二者進行混合。②如果檢測使用的抗凝劑濃度過低,就會影響受檢者血液樣本中白細胞的分類和血小板的計數,從而使檢測的結果不準確。③如果檢測使用的抗凝劑濃度過高,就會使受檢者血液樣本中的血細胞發生皺縮和變形,進而導致檢測的結果出現差錯。
針對可影響受檢者進行血常規檢測結果的因素,我們應采取以下應對措施:①嚴格規范采血的流程,為受檢者選擇合適的采血方法進行采血。②對采血護士進行系統的培訓,提高其采血的技巧,增強其責任心,使其能有序、高質量地完成采血的工作。③在對受檢者進行采血前,采血護士應主動與其進行溝通,使其了解在接受采血時的注意事項,囑其在接受采血前應調整好自己的生理狀態,以便使其血液樣本能夠滿足進行血常規檢測的要求。④對受檢者進行采血結束后,應按照相關的規定對其血液樣本進行保存,并及時將其血液樣本送往實驗室進行檢測[3]。⑤定期對采樣試管進行檢查,對血液分析儀器進行清潔。血液分析儀器和試管若發生損壞,應及時對儀器進行修理,并及時更換試管,同時定期對血液分析儀進行校準(校準的期限為1次/半年)。⑥采血護士應嚴格按照抗凝劑的說明書進行操作,并養成對受檢者的血液標本信息進行準確標記的良好習慣。
總之,在對受檢者進行采血和保存、送檢其血液樣本的過程中出現差錯、受檢者自身的生理因素以及檢測人員不合理地使用血液分析儀與試劑均會影響受檢者進行血常規檢測的結果。因此,醫護人員應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嚴格按照采血的流程對受檢者進行采血,同時告知其在接受采血時的注意事項,以保證其進行血常規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1] 張秀麗.血常規臨床檢驗結果的影響因素探討[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01:61-62.
[2] 張曉蘭.淺談影響血常規檢驗結果的因素及應對方法[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4,07:160+168.
[3] 何巧蓮,陳娟.血常規檢驗結果影響因素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21:15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