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煥
(南召縣人民醫院 內科 河南 南陽 474650)
慢性胃炎是消化內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一般認為,此病的發生主要與患者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1]。近年來,隨著人們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的增加,慢性胃炎的發病率逐漸上升。此病患者常伴有上腹疼痛、腹脹、胃部反酸等癥狀。如果治療不及時,病情嚴重者還會因胃黏膜嚴重受損而轉變為萎縮性胃炎。因此,早發現、早診治是提高此病患者治療效果的關鍵。但是,相關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慢性胃炎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都會因擔心病情和治療的效果而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而這些不良情緒會嚴重影響其治療的效果。有研究認為,對慢性胃炎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可有效地緩解其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促進其病情的康復。為了進一步驗證此護理方法的有效性,筆者對近期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3年11月~2015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這100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條件:①其病情均符合臨床上規定的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②均經胃鏡檢查被確診患有慢性胃炎。③均未患有嚴重的心、腦、肝、腎等器質性疾病。④均未處于妊娠期及哺乳期。⑤均未患有消化性潰瘍、慢性肝病、胃癌及精神類疾病。⑥均簽署了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將這100例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每組各有50例患者。在A組的5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8例,他們的年齡在18歲~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7.4±9.17)歲;他們的病程在4個月~10年之間,平均病程為(2.3±0.8)年。在B組的5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9例,他們的年齡在19歲~7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7.2±9.32)歲;他們的病程在3個月~11年之間,平均病程為(2.4±0.7)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在這兩組患者入院后,我院根據其具體病情,有針對性地為其選用奧美拉唑(用法及用量是:20mg/次,2 次/d,連續治療4周)、阿莫西林(用法及用量是:1000mg/次,2次/d,連續治療4周)和甲硝唑(用法及用量是:20mg/次,2 次/d,連續治療4周)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分別為兩組患者進行如下護理。
1.2.1 對A組患者進行用藥護理、生活護理、飲食護理和健康宣教等常規護理。
1.2.2 對B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方法與A組患者相同)的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進行心理護理的方法為:
1.2.2.1 與患者保持良好的護患關系 由于慢性胃炎是一種身心疾病,故僅進行藥物治療不足以保證患者的癥狀能夠得到明顯的改善。因此,在患者住院治療期間,護理人員應主動與其進行交談,了解其病情變化的情況,與其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需要注意的是,護理人員在與患者進行交談或聽取患者的傾訴時,眼神不要左顧右盼,這樣才能使患者感到被尊重、被愛護,從心理上得到慰藉。另外,護理人員還須向患者講解治療慢性胃炎的基本知識,認真地解答其提出的疑問,并糾正其對疾病的錯誤認識,從而消除其焦慮、抑郁的情緒,增強其治療的信心。
1.2.2.2 對患者進行適當的鼓勵和心理暗示 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對其進行適當的鼓勵和心理暗示可以有效地提高其治療的依從性及治療的效果。因此,對于對自身的病情表現出期望心理的患者,護理人員應適時地對其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促使其生理潛能的發揮,從而加快其康復的速度。對于對治療的效果表示懷疑或治療信心不足的患者,護理人員可在其嚴格遵循醫囑進行治療的基礎上,在其睡覺(或進餐)前后,暗示其用藥的效果(注意不要夸大事實),進而提高其治療的依從性。
1.2.2.3 指導患者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在患者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護理人員可鼓勵其多進行一些室內外活動,例如下棋、練氣功、慢跑及打太極拳等。從而幫助患者分散心理壓力,轉移其焦慮、消極的情緒,使其能夠用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疾病。
1.2.2.4 爭取患者家屬的支持 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還要與患者家屬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當患者的情緒波動較大時,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利用患者自身的力量及其家屬的關懷來緩解其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后其SAS評分和SDS評分的變化情況。在本次研究中,我們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這些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評定。患者SAS的評分和SDS的評分越高,說明其焦慮、抑郁的程度越嚴重。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數據均采用專業的統計學軟件SPSS15.0進行分析。其中,以(±s)的形式對計量資料進行表示,并采取t檢驗對其進行對比分析,其計數資料的分析則采取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組間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SAS的評分和SDS的評分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在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SAS的評分和SDS的評分均有明顯的下降,且B組患者SAS評分和SDS評分下降的幅度更為明顯,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具體的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SAS和SDS評分的對比( ±s,分)

表1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SAS和SDS評分的對比( ±s,分)
組別 例數 SAS評分 SDS評分接受護理前 接受護理后 接受護理前 接受護理后B 組 50 37.1±20.1 15.2±4.5 36.4±19.1 12.1±1.9 A 組 50 36.9±19.8 24.9±6.3 37.2±32.2 23.3±7.5
患者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最常見的不良心理反應就是焦慮和抑郁。其中,焦慮是由于患者發生應激反應而表現出的生理性改變;抑郁是由于患者長時間存在情緒障礙而表現出的一種對任何事物失去興趣的心理狀態[2]。慢性胃炎是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消化系統疾病。由于此病具有病程長、易復發等特點,故很多患者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會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3-4]。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在對慢性胃炎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準確評估其心理狀況,并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可有效地緩解其不良情緒,促進其病情的康復。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在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SAS和SDS的評分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在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SAS和SDS的評分均有明顯的下降,且B組患者SAS和SDS評分下降的幅度更為明顯,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 0.05)。
綜上所述,對慢性胃炎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可有效地緩解其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促進其病情的康復。此護理方法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1] 楊芳,廉微. 43例老年慢性胃炎患者護理體會[J].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 . 2014(05): 124-125.
[2] Papakonstantinou E, Karakiulakis G, Batzios S, et al. Acu te exacerbations of COPD are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activa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 irrespectively of airway obstruction, emphysema and infection[J]. Res pir Res. 2015, 16(1): 78.
[3] 陳麗琴. 整體護理對住院老年慢性胃炎患者睡眠質量和生存質量的影響 [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 2011(23): 2962-2963.
[4] 付金平. 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的作用探討 [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 2015(10): 150-151.
[5] 陸忠紅,仇訓華,黃麗兒. 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J]. 齊魯護理雜志 . 2012(13): 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