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跟東
(山西省煤炭中心醫院神經內科 山西 太原 030006)
慢性腦供血不足是一種易反復發作的腦血管疾病。該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為頭暈、肢體麻木以及頭痛等。其中,頭暈是該病患者最常見的癥狀[1]。有研究表明,臨床上在對該病患者進行積極治療的同時,對其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改善其頭暈的癥狀,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為了探討對慢性腦供血不足所致頭暈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的臨床效果,我們對近年來我院收治的90例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90例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規定的慢性腦供血不足的診斷標準,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頭暈癥狀,且均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41例,其年齡為50~72歲,平均年齡為(63.1±5.4)歲。我院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常規組和綜合組,每組各有45例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1 我院對常規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內容包括: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要叮囑其多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并告知其多進食低鹽、低脂的食物,多食用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另外,要使患者的情緒保持穩定。
1.2.2 我院對綜合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護理,進行綜合護理的方法是:①進行心理護理: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由于病程較長,需要進行長時間的治療,因此極易出現壓抑、焦慮等不良情緒,從而影響其對治療的依從性。針對這種情況,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充分地評估,并根據評估的結果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在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耐心傾聽患者的講述,詳細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并多安慰、鼓勵患者,從而提高其對治療的信心及依從性。②進行健康教育:護理人員要詳細為患者講解慢性腦供血不足的相關知識,將該病的發病原因、伴隨癥狀、治療方法以及預后情況等告知患者,使其對該病有足夠的了解。同時,要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并引導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③進行運動指導: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以提高其機體的免疫力。可指導其進行散步、做操、打太極等有氧運動,但要叮囑其避免進行劇烈的運動。④進行出院指導:護理人員在患者出院前要叮囑其嚴格遵醫囑服藥,不可隨意更改藥物的劑量,并定期到醫院進行復查。同時,要告知患者多休息,注意補充營養,并保持樂觀的心態。
①我院使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與抑郁量表(HAMD)對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后的焦慮、抑郁情緒進行評價,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②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每次頭暈持續的時間以及每個月發生頭暈的次數。③我院對兩組患者對于治療的依從性以及對于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并對調查的結果進行記錄。
用SPSS18.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正負標準差(±s) 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其HAMA與HAMD的評分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綜合組患者HAMA與HAMD的評分均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后其HAMA與HAMD評分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后其HAMA與HAMD評分的比較±s)
注:與常規組患者相比,P<0.05。
組別 時間 例數(n)HAMA評分(分) HAMD評分(分)常規組 護理前 45 8.6±1.1 8.9±1.0護理后 45 6.3±0.7 6.4±0.8綜合組 護理前 45 8.5±1.2 8.8±0.9護理后 45 4.2±0.6 4.1±0.6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其每個月發生頭暈的次數以及頭暈持續的時間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綜合組患者每個月發生頭暈的次數以及每次頭暈持續的時間均明顯優于常規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后其每個月發生頭暈的次數以及每次頭暈持續時間的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后其每個月發生頭暈的次數以及每次頭暈持續時間的比較( ±s)
注:與常規組患者相比,P<0.05。
組別 時間 例數(n)每個月發生頭暈的次數(次)每次頭暈持續的時間(min)常規組 護理前 45 10.3±1.3 9.8±1.6護理后 45 7.2±0.6 7.1±1.2綜合組 護理前 45 11.1±1.1 9.7±1.5護理后 45 3.3±0.5 4.7±0.9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其對治療的依從性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綜合組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為97.8%,常規組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為77.8%。綜合組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明顯高于常規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后其對治療依從性的比較[n(%)]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綜合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為97.8%,常規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為80%。綜合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的比較[n(%)]
慢性腦供血不足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據相關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3-4]。該病的發生主要與患者的椎動脈狹窄、血流動力學出現障礙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等因素有關。該病患者均會伴有不同程度的頭暈癥狀,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有研究表明,臨床上在對該病患者進行積極治療的同時,對其進行綜合護理的效果較好,可有效地改善其頭暈的癥狀。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綜合組患者HAMA與HAMD的評分、每次頭暈持續的時間、每個月發生頭暈的次數、對治療的依從性以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均明顯優于常規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可見,對慢性腦供血不足所致頭暈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地地改善其頭暈的癥狀及不良情緒,并能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羅慧鈺.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11):1716-1716.
[2] 俞萍.觀察綜合性心理干預對慢性腦供血不足伴焦慮抑郁患者的影響[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23(8):102-103.
[3] 褚彥君[1] ,張愛月[1] .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的護理干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21):2375-2377.
[4] 孫強(綜述).慢性腦供血不足的基礎及臨床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9,(6):756-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