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碧云
(河池市羅城人民醫院兒科 廣西 羅城 546499)
小兒腹瀉是兒科的常見病、多發病。研究發現,在腹瀉患兒中,輪狀病毒腸炎(RVE)患兒占一半以上。統計數據顯示[1],我國每年發生RVE的患兒約為2千萬,因患此病而死亡的患兒約為3~4萬。目前,小兒RVE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臨床上仍無可治療此病的特效藥物。中醫認為,RVE多為濕熱證,可選用葛根芩連湯合四苓散等方劑進行治療。近年來,我院對輪狀病毒腸炎患兒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中的128例患兒均為我院兒科門診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輪狀病毒腸炎患兒。這些患兒的病情均符合輪狀病毒腸炎的診斷標準,均有嘔吐、腹瀉、排便量、排便次數及排出的水分增多、大便呈蛋花樣或黃色水樣、含有少量的黏液(無腥臭味)等臨床癥狀,部分病情嚴重的患兒還有酸中毒、電解質紊亂、脫水、發熱等臨床表現。這些患兒在進行實驗室檢查時發現輪狀病毒抗原呈陽性。這些患兒均排除了在發病后曾應用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合并其他細菌及病毒感染的可能。采用隨機數表法將這些患兒分為聯合組與對照組,每組各64例患者。在對照組患兒中,有男性41例,女性23例,其年齡為6~25個月,平均年齡為(17.5±0.8)個月,其病程為7~25h,平均病程為(12.5±4.8)h,其均有排水樣便的癥狀,其中合并輕中度發熱的患兒有60例,發生嘔吐的患兒有62例。在聯合組患者中,有男性43例,女性21例,其年齡為7~24個月,平均年齡為(16.9±0.9)個月,其病程為7~24h,平均病程為(11.5±5.0)h,其均有排水樣便的癥狀,其中合并輕中度發熱的患兒有61例,發生嘔吐的患兒有63例。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為對照組患兒進行補液、糾正酸堿失衡及水電解質紊亂、口服微生態制劑及腸黏膜保護劑、靜脈滴注病毒唑注射液等綜合治療。病毒唑注射液的用法是:10mg/kg/次,每日靜脈注射1次,用藥7天為一個療程。為聯合組患兒在采用對照組患兒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加用葛根芩連湯合四苓散加減進行治療,其方劑組成為:茯苓、車前子各10g,澤瀉、白術、豬苓、扁豆衣各6g,黃芩、葛根各5g,黃連12g。將上述藥物用涼水浸泡半個小時,用文火煎煮20分鐘,分多次服下,1劑/d,共用藥7d。患兒若有發熱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炒金銀花、清水豆卷各10g,患兒若有苔膩泛惡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姜半夏、藿香各6g。患兒若有濕重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蒼術6g。患兒若有較重的腹痛可在此方中加入廣木香5g。患兒若有舌紅少苔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山藥10g,荷葉6g,烏梅3g。患兒若有脾虛的癥狀可去掉此方中的黃芩、黃連,加入干姜2g,淮山藥10g。
對比觀察兩組患兒在進行治療后止瀉的時間、脫水糾正的時間、病情治愈的時間及輪狀病毒的轉陰率。參考全國腹瀉病學術研討會制定的療效評價標準將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分為以下級別:治愈:在進行治療3d內,患兒排便的次數減少到2次/d以下,大便性狀恢復正常,進行輪狀病毒檢測的結果呈陰性,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顯效:在進行治療3d內,患兒排便的次數減少到3次/d以下,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大便的性狀明顯改善。有效:在進行治療3d內,患兒排便的次數減少至5次/d以下,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大便的性狀有所改善。無效:在進行治療3d后,患兒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排便的次數及大便的性狀均無明顯的改善,甚至其病情進一步加重。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 ±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進行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患兒相比,聯合組患兒在進行治療后止瀉的時間、脫水糾正的時間、病情治愈的時間均較短,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兒在進行治療后病情改善時間的分析
聯合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為100.00%,對照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9.06%。與對照組患兒相比,聯合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表2 對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的分析[n]
聯合組患兒在進行治療3d內輪狀病毒的轉陰率為37.50%,對照組患兒在進行治療3d內輪狀病毒的轉陰率為15.63%。聯合組患兒在進行治療3d內其輪狀病毒的轉陰率高于對照組患兒,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此外,聯合組患兒在進行治療5d內、7d內其輪狀病毒的轉陰率均高于對照組患兒,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3。在進行治療期間,兩組患兒均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表3 對兩組患兒在進行治療后輪狀病毒轉陰率的分析[n(%)]
小兒腹瀉的發生多與輪狀病毒感染有關。小兒在感染輪狀病毒后其小腸黏膜的吸收功能可發生障礙,其體內糖酶的活性可顯著降低,使糖類物質長時間滯留在其腸腔中,進而可引發滲透性腹瀉[2]。輪狀病毒腸炎患兒的臨床表現主要為排黃色水樣便、腹脹、嘔吐、發熱、水電解質紊亂及脫水等。RVE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無免疫缺陷及營養不良的RVE患兒在進行治療后其病情常可在一周左右痊愈。此病患兒若未進行及時的治療可發生嚴重的并發癥,甚至可發生生命危險。西醫在治療RVE方面主要采取糾正酸堿失衡及水電解質紊亂、抗病毒等綜合療法[3]。中醫認為,胃為水谷之海,脾主運化,脾健胃和則水谷腐化為氣血,榮養臟腑[4]。寒溫不調、飲食失節可導致脾胃受損,則水谷反為濕滯,使精華之氣難以輸化,合污下降而發生泄瀉。小兒脾常不足,易因寒溫不調、飲食失調而使脾胃受損,引發泄瀉。RVE性腹瀉多為濕熱證,故應以運脾化濕、清熱止瀉為主要的治療原則[5]。在葛根芩連湯合四苓散中,葛根具有生津止瀉、解肌退熱的功效,黃連、黃芩具有解腸胃之熱、燥腸胃之濕、清熱利濕的功效,扁豆衣具有止瀉、化濕、健脾的功效,車前子具有清熱利尿的功效,茯苓具有健脾和中、淡滲利濕的功效,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的功效。上述諸藥合用可共奏清熱利濕、生津止瀉之功。現代藥理研究顯示,葛根有良好的解毒、抗感染、增強免疫力的作用,黃連、黃芩有抗病原微生物、增強免疫力等作用[6]。此類藥物均可用于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兒相比,聯合組患兒在進行治療后止瀉的時間、脫水糾正的時間、病情治愈的時間均較短,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聯合組患兒在進行治療3d內、5d內、7d內其輪狀病毒的轉陰率均高于對照組患兒,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在進行治療期間,兩組患兒均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這一結果與國內相關文獻報道的研究成果相符。可見,聯用西藥與葛根芩連湯合四苓散加減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可取得理想的效果,迅速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提高其體內病毒的清除率,促使其更快地康復,而且不易使其發生不良反應。
[1] 高靜,張奇云,黃紅宇等.熱毒寧注射液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46例[J].中國中醫急癥,2011,20(7):1172-1172.
[2] 袁學文.探討3種方案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臨床療效及經濟學效益[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2(12):47-48.
[3] 曹宏,吳金勇.淺談祖國醫學對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發病機理的認識[J].健康天地,2010,04(10):151.
[4] 胡小英,陳曉剛,許華等.七味白術散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腸道微生態的研究*[J].陜西中醫,2012,33(7):807-809.
[5] 王國棟,李郁.喜炎平注射液佐治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4,14(5):401-403.
[6] 崔士嶺,李增英.自擬止瀉方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14):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