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艷
【關鍵詞】 德育;語文教育;心理特征;關系
【中圖分類號】 G62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3—0047—01
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務,應當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因此,教師在教學語文的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全面發展。
一、德育在語文教學中占重要地位
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育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養講文明、守紀律的一代新人,而現行教材的編寫正是體現了這一點。在小學階段的課文無不是思想教育極強的活的教材。這些課文都在啟迪學生的智慧,陶冶學生的情操,激勵著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愛勞動。從教材中可以看出思想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把思想教育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依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向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愛國教育、傳統教育,使之從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從我做起,從小做起,這樣必能為他們的人生奠定下堅實的根基。
二、一定要把握兒童心理特征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傳授知識中育人關鍵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掌握自己教育對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據其心理狀況,年齡特征去進行教學,寓德育于教學中,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小學語文教師面對的教育對象是兒童,他們知識面窄、貪玩、好動,這是他們的弱點,但他們心靈純潔、好奇、好表現、喜問、喜聽則是其優點。根據這些特點,在教學時就要善于引導。講課要考慮到主動、形象、有趣,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使其在增長知識中,培養良好的個性、懂道理、做新人。
三、正確處理好德育與語文教學之間的關系
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獲得最基本的語文素養,還要從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這是語文學科的性質與地位決定的,是社會、國家賦予我們語文教師的歷史使命。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花時不宜過多,要點到為止,不能影響語文教學。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除了要正確把握好教材,找準德育切入點,還要認真研究教材,處理好德育與語文教學兩者之間的關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語文教學中語文素養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產品。德育是語文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也絕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學實踐中,只有正確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才不至于喧賓奪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說,教師在具體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歸納文章主題的程式,輕描淡寫地帶過,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樣,深入細致。正確的做法是: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關鍵,引導學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動自己、震撼自己的語言文字,從中加深體會,產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影響學生、塑造學生。通過突出文章中的閃光點,使學生發現其光輝,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確或精神的可貴,讓他們把這些精神的種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
德育的滲透無處不在。作為教師,除了用語言對學生進行教育,還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教師在課堂管理和與學生的日常接觸中,針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隨機教育,以自己的儀表態度、言談舉止和處事待人,發揮表率作用,要求學生遵守日常行為規范,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良好的學風、意志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提高思想道德素質。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要有博大的胸懷,高尚的情操,以自己至誠至真至愛的人格力量去影響我們祖國的未來,帶領他們走向道德光輝的頂點。
目前,廣大教育工作者對“把德育放在學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教師開始重視在各學科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獲得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及其它思想教育。語文教學要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能從學習課文內容到生活實踐都能從感情上產生共鳴,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因此,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注重內外部因素相結合,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要求滲透于教學過程之中,以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