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關鍵詞】 地理教學;信息技術;整合;
必要性;優勢;問題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23—0066—01
一、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整合的必要性
《地理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關注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的地理。地理課程在教學內容選擇、教學要求制訂、學習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中,要將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作為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展示千姿百態的地理現象、千差萬別的地理空間、千變萬化的地理演化過程。”《標準》要求地理教育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勵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而傳統的地理教學方式,越來越不能滿足現代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巨大渴求;運用網絡技術采集豐富的地理教學資源,并經過精心地整合,最后運用于課堂教學,定會使地理教學煥發出新的容顏。
二、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整合的優勢
1.演示學習探究過程。多媒體教學集動畫效果、視頻影像、聲音等為一體,它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既可增加生動感,又利于知識的獲取,從而突出重點、淡化難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這類課件可以是線性序列的演示,即按教學順序來組織各種信息;可以是交互式的,也可以是開放式的,既可按順序進行操作,也可以通過主菜單根據需要隨意選擇學習內容或重復同一內容。
2.高密度知識傳授、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和靈活的文字板書應用。這類課件多用于專題課和綜合復習課中,利用計算機大容量存儲和快速顯示功能代替教師的口授,它具有圖文并茂、資料詳實、容量大、線索清晰、操作簡便等特點。
3.創設信息情境,讓學生主動完成意義構建。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向學生提供一個由教師預先創設的信息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利用信息技術有利于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和思考。
4. 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整合有利于學生信息素養的形成。地理學科具有時間跨度大、空間范圍廣的特點,地理教師搜集資料的難度很大。互聯網的出現解決了這個難題,在互聯網中蘊藏著豐富的地理教學資源。這些資源既是教師教的資源,也是學生學習的資源,如何利用?利用效果如何?成為目前的學科教學熱點問題,這一過程無疑會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三、中學地理教學應用信息技術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1.提高地理教師自身素質是整合的前提。“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萬事萬物只有在不斷地與外界交流、碰撞中,在不斷地追求與創新中才能永葆活力。在實施教學前,教師必須對教材有全面而詳細的了解,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開放的網絡教學中能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適時的“調控”和誘導,以確保整個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和教學目標的高效達成。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不斷地完善自身的技能結構、知識結構和教學理念,這必將促進教師向更深、更高的層次發展。
2.正確定位教師的主導地位。信息技術在展示地理事物、演變地理規律上具有獨特的優越性,使傳統的教師角色定位和教學模式受到了沖擊,以至于許多人誤認為多媒體輔助教學就是要排斥教師的主導地位。在此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學生盯著電子屏幕,教師則在學生教室后面或機房里充當播音員和解說的角色,課堂氣氛活不起來,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但應用的目的是為了輔助教學,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地理,它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是處于配角的角色,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應起主導作用,信息技術是為收到一定的教學效果而使用的一種手段。一切教學手段,包括現代教育技術,都是為了教學服務的,如一味地否認信息技術手段,自然是不可取的觀念,但過分夸大了信息技術手段,以輔代主,會造成教師、學生被機器所束縛,成了課堂的“仆人”。
3.充分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在傳統的教學當中,對開闊的地理環境顯得狹窄的教學場所,對豐富的地理知識顯得貧乏的教師語言,對多樣的地理層面顯得單一的教學手段,對深邃的地理內涵顯得膚淺的教學思想,嚴重阻礙了學生的視野和思維,使學生對周圍環境以及人類智慧圈等生活中既熟悉又陌生的,既了解又了解不深的概念產生模糊、混亂甚至錯誤的認識。在這樣的狀況之下,難于揭示由此而產生的各種自然、人文現象,更談不上把它們有機結合,談不上對它們的地域性規律進行總結。但在網絡教育教學中,師生不斷設疑、不斷反饋、不斷交流、不斷更新,知識在建構、思想在碰撞、智慧在升華,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理教學效率,完成地理教學任務。更為重要的是,學生通過網絡,學會了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材料,學會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地理學習方法及技能。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