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鵬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學;學生;學習興趣;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3—0067—01
培養和提高興趣對學好一門功課至關重要。興趣是一股無形的力量,推動著擁有它的人孜孜不倦地追求,進而取得優異的成績;興趣是一個人積極認識與探究某種事物的心理特征,是學習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一個對知識無興趣或無需要的學生是很難持久努力學習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興趣,才是教學的關鍵。那么,怎樣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興趣,進而使教師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呢?
一、在備課時,設計好各個教學環節的興趣點
在備課時,教師對學習材料和內容的處理,一般是由易到難逐步深入,同時要考慮到對學生學習興趣有一定程度的刺激,使學生的思想始終處于積極狀態,使興趣逐步升級。再者增加教學環節中的趣味性,運用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使學生的興趣得以保持。其中,在呈現學習內容前,教師要想辦法為學生創設新穎的情景,由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由該情景過渡到課本所展現的情景中,同時合理地運用實物、圖片、多媒體課件等生動的形象、真實的畫面、優美動人的語言和音樂,來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刺激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從而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的。例如,Word文字處理軟件的使用,是每位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識,講解這部分教學內容前,我事先準備一些用Word軟件制作的精美賀卡、優秀的電子報刊,向全班學生演示,展示完成后,學生們可能很好奇,這樣再帶領著他們具體去學習,教學內容就自然而然地進行下去了。
二、鼓勵學生動手,設置個性化作業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多動手,在操作中、在實踐中去領會方法,而不是靠教師的長篇闊論,這樣學生不但可以對課堂知識進行鞏固,而且可以去掌握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所以,在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應提倡他們敢于動手、勤于動手。學生的技能水平會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而不斷熟練,從而進行操作的速度也不斷加快,學生在不斷的練習和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增強了自信心和興趣的持久性。這是學習過程中的巨大動力,這種動力將極大地推動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掌握。只要親自動手試一試,實際操作一下,就會從內心感覺到計算機并不那么神秘。這樣,即使每次動手只有很小的一點點收獲,也會有一種日見成效的感覺,隨之信心興趣會大增,學習勁頭也會越來越足。
三、重視師生間的交流,培養興趣
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教學過程是一種師生交互作用的歷程,師生互動的內容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活動的效果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因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總是由一定的觀念(諸如教育觀、學生觀、質量觀等)支配其教學行為,對學生施加影響,而學生也會根據自己的價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師的影響,并在行動上作出反應。學生的反應又會進一步強化或者修正教師原有的教育觀念與行為。所以,師生互動構成了教學活動中的正負反饋機制,通過反饋可以加強正效應,也可以加劇負效應。所以,教師要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要構建平和、友好的課堂氣氛,要尊重、欣賞和信任自己的學生,讓學生在教師信任的目光中獲得大膽嘗試、改進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勇氣和信心,從而增加對該學科的興趣。
四、利用小組合作,縮小個體之間的差異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估計沒有哪個學科在體現學生的差異方面有信息技術課這樣明顯。種種主客觀原因造成在信息技術課上,有些學生可以說是一點就通、舉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學生基礎較弱,接受知識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就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果教學內容太淺了,基礎好的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而稍微加深一點,基礎差的學生便不能接受。為了解決這個實際矛盾,我主要采取了小組內協作學習,組與組之間資源共享的方式進行教學。具體方法是將不同層次的學生搭配編組,一個小組由4-6人組成,推選基礎較好的學生做小組長,平時由小組長負責檢查、指導組員的學習。分組以后,在信息技術課上把同組的學生安排在一起,有些基礎差的學生常常會跟不上老師的教學進程,這時就由小組長或其他基礎好的學生擔當起小老師的角色,幫同組的同學完成學習任務。在完成一些綜合性較強的任務時,不僅同組同學要互幫互助,組與組之間也要利用局域網的便利,進行資源共享。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也讓學生們懂得了協作的重要性。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