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霞
“學會合作”是當前教學主題之一。在如火如荼的新課程改革中,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應用非常廣泛,其中不乏很多典型的成功案例。但在實踐中,“應用”并不等同于“有效”,其中也存在不少“合而不作”“合而亂作”等現象。小學高段的學生具備一定的獨立行動能力,思維方式逐漸由具象向抽象過渡,這時候可以說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最佳時機。在實際應用中,教師會面臨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如小學生天性好動、注意力不集中、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合作的習慣與定力等。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合作的學習習慣,讓學生主動合作,樂于合作,并在合作中收獲成長呢?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展開了一些嘗試,以下將基于小學高段英語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提出自己的幾點思考。
一、營造氛圍,強化合作觀念
現在的小學生大多生活在“眾星拱月”的環境里,他們自主性強,做事情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分享意識與合作觀念。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技能,更要培養他們團結協作、學會分享的情感價值觀。不是要把合作任務強加給他們,而是營造濃厚的合作學習氛圍,將小組合作學習納入學習常規,通過開展合作活動、導入競爭機制、建立小組合作規則等,讓學生主動合作、習慣合作、喜歡合作。
例如,筆者剛接手小學六年級英語教學時,為了更好地開展小組學習活動,了解新班級學生的學習習慣,首先設計了一份問卷調查,對班級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情況開展了調查研究,問題涉及“你樂意完成合作學習中分配的任務嗎?”“你在合作學習中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嗎?”等。通過問卷調查與數據分析,筆者對班級學生進行小組分配,并在咨詢學生意見的基礎上挑選出小組長,制定了本班級的小組合作學習規則。通過制度建設營造濃厚的合作氛圍,強化學生合作學習觀念,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秩序,在學期初揚起合作的旗幟,為學生接下來的英語學習活動開了個好頭。
二、明確任務,強化技能指導
小學生的觀察較為籠統,他們看待問題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辨別不出輕重。面對這樣的情況,如果教師沒有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明確任務,很容易造成合作“冷場”或者“亂成一鍋粥”的現象。因此,筆者認為,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導學單、課件提示、小組對比、“小老師”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合作技能。
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6B Unit1 The lion and the mouse“story time”語篇閱讀環節時,筆者組織學生開展小組閱讀活動。利用導學單,對學生的活動方向及任務給出了明確的安排,并對語篇進行了合理的分割,如自讀One day這一段,回答:“Who woke the lion up? If you were sleeping, someone woke you up. You will be? How about the lion?”通過任務分割與提出配套問題,幫助學生明確合作的方向,提高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同時,利用導學單指導學生的自學活動與合作探究,促進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三、多維評價,樹立合作信心
在實際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往往會出現小組成員參與不均衡、積極性不高、紀律混亂等現象。筆者認為,這主要還是評價做得不夠好。在開展小組活動中,教師要將發展性評價和激勵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多元評價,如小組評價、自我評價、教師評價、評選“小組之星”等榮譽稱號、小組加分等形式,支撐起學生的合作學習,在活動中強化他們合作的信心,以期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筆者在實際教學中,注重小組評價制度的完善與激勵措施的建立,如結合小組成員的表現及過程性評價結果,每周評選出“小組之星”與“星星小組”,在班級內進行獎勵。同時在教學中,注重評價的多元性與教學內容的整合。如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5B Unit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時,為學生設計一張以各種交通工具為素材的評價量表,在加分過程中,以各種交通工具的卡通貼紙或者各式各樣的“wheels(車輪)”作為素材,在形式上吸引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同時激發小組成員的挑戰欲,以保持合作學習的高漲熱情。
總之,合作不應成為課堂教學的“幌子”。在實踐中,教師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結合不同班級學生的特性,扎扎實實地開展有意義的小組合作學習。在輕松活潑的小組活動中,讓學生愿意合作且合作愉快。◆(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掘港鎮九總小學)
□責任編輯:張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