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剪紙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代表之一,它沒有消融在時代的長河中,而是以獨樹一幟的方式和美好祥和的寓意,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將傳統文化及民間藝術融入到基礎教育階段的美術教學中,不僅是新課程改革的方向,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學生追求自我發展的真實心聲。一把剪刀和一張紅紙就可以創造出形式多樣的形象,這對于小學生而言,本身就充滿吸引力。那么,在美術課堂中,創造性地開展更具活力的剪紙教學,傳承民間藝術,發展審美教育,促進學生美術實踐創造能力,就成為廣大教師深入研究的一個課題。
一、設境:給剪紙安一個家
寓情于境,是小學階段教學中的慣用手法。這主要是由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決定的,小學生的認知模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很難對抽象、高度概括的教學內容進行知識建構。因此,將教學內容放置在特定的、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容易激發他們對“剪紙”這類傳統民間藝術的學習興趣,以生活的角度拉近他們與“剪紙”的距離,為剪紙教學創設一個合情合理又趣味多樣的學習氛圍。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導入生活話題等形式,為有些陌生的剪紙教學安一個充滿童真色彩的家。
在小學三年級美術《剪紙》課上,為了輕松活潑地導入“剪紙”這個教學主題,利用兒歌《剪窗花》創設教學情境。在導入環節,首先播放《剪窗花》的動畫視頻,在朗朗上口的童謠中,學生很快就被跳躍的旋律帶動起來,有的學生不由自主地拍起了節奏,有的學生則跟著歌謠唱了起來。在“窗花”這個最典型的剪紙形象中,學生很自然地將關注焦點放在剪紙上,通過欣賞與動手相結合的方式,向剪紙學習邁出第一步。
通過歌謠情境的創設,剪紙教學的開展變得順其自然,學生在歡快的、充滿童真趣味的歌謠中,自然地走進民間藝術剪紙教學中,不僅有效地調動了課堂教學氛圍,而且促進了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合作:給學習找一群伴
剪紙這項民間藝術的學習與探究對于小學生而言,熟悉又陌生,在幼兒園階段,不少學生就有動手剪紙的學習經驗,但對“剪紙”本身卻知之甚少。為了降低剪紙學習的難度,提高教學的探究性,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幫學生找一群伙伴,鼓勵他們在互幫互助、各抒己見的過程中,開展剪紙探究活動。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嘗試把學生的個體活動轉變成小組的集體探究,以合作的力量激發學生實踐的積極性。
在教學三年級《剪紙》中“折剪技法”這一部分時,折剪是我國民間剪紙藝術中的重要表現方式,它以對折剪的方式,展現了魅力無窮的對稱美,這個技法說起來抽象,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并不難理解。在示范后,鼓勵學生在多媒體課件的提示下,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嘗試田字折、米字折、正反折等,比一比哪個小組的成員最先完成所有的折剪任務。
在示范的引導下,學生們迫不及待地加入到小組探究活動中,有的小組步伐一致,先從一字折入手,互幫互助,直到每個成員都完成任務才進入下一個折剪的學習;有的小組則先各自探索,在探索后,分享各自的實踐成果,展開交流活動,人人爭當“小老師”。
三、搭臺:給作品設一個展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的作品往往以“上交——教師評價——班級交流”的形式存在于課堂。剪紙作為手工藝術作品,形式多樣,并不好統一上交、保存,另外,剪紙作品具有欣賞性與裝飾性。那么,教師為什么不給學生們辦個小展覽,讓這些凝聚著學生心思的作品最大限度地發揮光彩與用處呢?在作品的評價上,可以多加點新意,為小學生的個性展示提供多元舞臺,從而深化他們對剪紙藝術的熱愛。
在三年級《剪紙》教學的創作活動中,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發布了一份“創意剪紙作品收集令”,在這份作品收集任務中,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畫、剪、貼”三個步驟,完成一幅創意剪紙作品,作品主題圍繞“我的家鄉”展開。在這個活動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首先展開探究活動,以投票或互評的方式,推選出兩幅參賽作品,進入到班級最佳作品的角逐。從小組中脫穎而出的作品,展示在班級的學習園地,并注明設計意圖,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公投,挑選出其中最富有創意、最具有美感的作品。
總之,剪紙藝術是中華民間藝術的代表之一,在傳承與應用過程中,它不僅沉淀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同時與時俱進,散發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要注重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站在小學生的角度,富有創造性地開展剪紙教學,讓厚重的傳統民間藝術變得活潑一些,更加親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更加貼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讓這小小的剪刀變得出奇,讓這小小的紅紙千奇百變。◆(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新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