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輝
“我來自農村,父母親都是農民,一路走過來,我知道確實是知識改變命運,改變孩子的命運,改變這個家庭、家族的命運。真正讓農民家庭過上和諧、有尊嚴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家庭子女能受到好的教育。所以,我力圖在縣城辦一所能夠讓進來的所有孩子都能受到好的教育的學校,對所有來到我這所學校的孩子負責任。無論出身、背景情況如何,來到我這里,都能受到均等的優質教育。”多么樸實的話語,多么真誠的期盼,發自她的內心,她是在用良心和責任鑄就師魂,一直行走在追求優質教育之路上。她就是遼寧省開原市民主小學校長靳海霞。
:靳校長,您好!學校以“民主”為名,您能和我們談談緣由嗎?而且,學校也提出“為每個孩子一生的幸福打好基礎”,對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靳海霞:開原民主小學于1950年建身。當時,新中國剛剛誕生,呼吁社會民主,當地政府為了發揮學校移風易俗、教化于民的功能,賦予這所新建校以民主命名,是想用學校民主促進社會民主。65年來,學校一直在傳承學校發展的兩個關鍵詞,即民主與幸福。民主,本身和學校名稱就有很大的關系,而且民主的辦學思想,從培養目標看,我們是想讓學生不僅文化課合格,而且在走向社會后能夠會溝通,可以與人交往,對社會有創造價值。這樣的個體的培養,呼吁民主、和諧、好的生態環境。舉個例子,前不久我和朋友聚會,他家的孩子也在,差不多4歲。聚會時,這個孩子就說:“不許說話……誰說話,給我出來……再說話,不許你吃飯了……”當時大人都在笑。我就說,不要笑,從這個孩子的話可以知道,他一定上了幼兒園,他的所有言行一定是當時教師教育他的言行。
其實,中國教育從幾千年前的私塾開始,強調師道尊嚴,教師教,學生學,當師道尊嚴的課堂走進學校時,就變成教師教鞭下的教師為上、書為上,這一教育環境,容易讓學生的主動、活動、有創造性的發展思維消失,很難培養出真人、善人、美人。在這里,真善美是無力的。
65年來,開原民主小學歷經眾多磨難,在當今的社會中發展成一定的規模,實施集團化辦學,和我們從前輩那傳承的民主辦學思想是緊密聯系的。我們一直倡導要構建民主化、和諧化的教育生態環境,這種生態環境造就的是師生之間的平等、相互尊重的關系,培養的孩子是生動的、活潑的、主動的。
幸福這個關鍵詞,是我后來提出的。2003年,我第一次到德國,最大的感觸就是,從他們的面部表情看,每個人都很輕松,沒有負擔,平和,微笑,文明,高雅。回國到北京機場時,則發現人們大多比較緊張,心事重重,不快樂。也許是西方的國家福利制度促成當地人有較為平和的心境。其實,也有文化的因素。從學生入學到大學畢業,我們的社會文化、學校文化、家庭文化一直在孩子的心里種下沉重的負擔。教育是為了什么,受教育是為了什么?教育是為社會培養有價值的人、高素質的公民、有能力的建設者和精英階層,受教育是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更幸福。如果教育不能為孩子的幸福奠定基礎,特別是基礎教育不能為孩子的未來幸福生活奠定基礎的話,教育就是一個很大的缺失。學校提出教育一定要讓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快樂,在快樂中創造幸福,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未來幸福。因此,幸福與民主成為我們集團化辦學的非常關鍵的詞語。基于這兩個詞,生發出健康、和諧等,讓孩子駕馭自己的生活,享受駕馭生活之后的勞動成果,最終獲得有品質的幸福生活。
:俗話說,一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那您認為校長應具備哪些素養,才能辦好一所學校呢?
靳海霞:辦好一所好學校,一個好校長首先并不是表現在能力上,而是要有大愛與責任。因為校長既是一個專業引領者,又是一個管理者,是對教師團隊的管理與引領。教師團隊是小知識分子的組合,追求公平、客觀,所以校長是一個人帶領一群人的事業,這群人要愿意和我們去追求共同目標。
首先,客觀公平地對待每一個人。校長一定是內心存大愛、大氣、胸懷之人。教師是知識的化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校長是教師的教師,更應如此。所以,一位好校長首先不是能力問題,是境界問題、學養問題,要有胸懷、境界、愛與責任,這是最基本的素養。
其次,作為校長,他的能力體現在專業能力。帶領學校發展的人一定是專業人士,內行的人做內行的事。一位校長能夠帶領學校高位發展,一定是在專業上能夠引領大家的人。對于專業引領,小學比中學要簡單一些,而且教育是一通百通之事。因此,校長一定要有高位思想,能夠思考中國教育傳統傳承與突破傳統教育的問題。從中國教育發展歷史看,有許多內容需要我們傳承,如孔子的教育思想。
因此,校長在辦學過程中,要將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內容給予發揚,基礎教育的扎實進行是需要傳承的。現在,教育傳承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教育不民主、師生錯位、師道尊嚴教育,產生的后果之一就是沒有創新人才基礎的培養與造就。所以,好的校長要把學校辦好,真正辦成優質教育,內心要對傳承教育傳統和突破傳統教育弊端的問題有個碰撞與思考。
:學校管理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校長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您是如何處理學校事務管理和自身業務能力提升的關系的?
靳海霞:在基層做校長,校長領導力、校長專業發展都是自主發展,沒有哪個部門專門去培養。現在,校長隊伍也并非專業人員給予培養的,他們是教師崗位中工作比較優秀的教師,有了一定的管理能力后,專業上又優秀突出,才會一步一步地走向領導崗位。這一成長歷程,讓校長大多是經驗型管理的校長,站在自己成長的立場,用自己的經驗來指導教師。
其實,校長大部分的時間是在處理學校事務性工作,這是當前國家的現狀,尤其在基層,很多不該校長做的事,校長在做。為什么校長忙?實際上,僅僅是學校事務,校長并不忙,但校長心累,要協調學校的財務、人事等,會受到社會環境的沖擊。總而言之,就是在當前辦學的情況下,教育生態環境并不佳,對學校有很大的沖擊,導致校長出現較多的對外事務性工作,影響心態,讓他不能靜下心來研究教育。為什么優秀校長不多,龐大教育系統中的很多校長處于一般管理水平,很大原因在于這些校長沒有更好的專業引領,不能專心地站在校長職業、校長專業上思考教育發展問題。
對我來說,從基層普通教師到校長,確實不容易。我認為:要做好校長這一職業,需要全身心地去做這件事。上班8小時,幾乎就是在處理學校事務,完成對教師的培訓。提升自身能力的事情大多是在業余時間做的,這段時間會成就校長。齊白石先生曾說過,畫家的心是出家的僧。所有事業的成功都需要淡定、堅忍、執著,沒有執著,哪有事業的成功?校長的心何嘗不是出家的僧?校長就是要用自己的堅忍與執著,把自己更多的時間,用到學校管理、自身素養提升上來。
其實,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不論做校長,還是從事其他職業,除工作之外,還有家庭、個人生活、文化追求。但是,在做校長這一歷程中,一定有一個時間段沒有自己的生活,那就是沖破普通學校邁向更高一級的時候。當這一過程到來時,對教育理念、教育核心問題有了獨到的思考后,校長就不累了,更多的是尋找需要什么。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浪潮下,各個學校都在不斷地變革,以求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學校創設出立體交互式多元課程,您能具體談談這個課程的構建與實施嗎?
靳海霞:優質教育,是要關懷到每一個孩子,要使不同文化背景、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都得到關注,得到發展。我的理想是每一間教室都有一位好教師,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發展的平臺,得到教師的關注,但目前這個理想的實現也是有一定的困難。做教育,一定要本著負責任的態度,讓每一所學校按科學辦學,按規律辦教育,這不僅是學校的事情,而且從政府到教育機構,這是整個教育系統的問題。
課程與教學是學校的兩個中心話題,課程體現我們教什么,教學更多的是體現怎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決定學生的質量,和學校的辦學目標有很大的聯系。我校的辦學目標是“培養文化課合格,懂藝術,會欣賞,身心健康,舉止高貴,行為典雅”的學生,但由于中國地域廣闊,國家課程自身有一定的弊端,如何傳承地區文化,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需要用地方文化影響孩子,達到辦學目標。我校在實施課程時,會將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相融合,如綜合實踐課。綜合實踐課是把國家的一些科學課程和當地社會實踐活動糅合起來的綜合性課程。
現在,由于電腦進入課程教學與家庭生活,很多人很難寫出中國漢字的美與意蘊。我校前任校長就提出要“端端正正地寫,寫出端端正正的字,做端端正正的人”。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專門設立書寫課程,單獨設置讀書課和寫字課。社團活動課主要是為了傳承傳統文化,為孩子個性化成長提供平臺與機會,有美術、音樂、科技方面的活動,對學生實施欣賞與審美的立美教育。從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到孩子的科技創新與社會體驗,再到立美教育,這就是一種立體的多元的課程,教給孩子一生受用的,陪伴他們一生成長和生活的氣質、性格、習慣、能力、眼界。課程要成為孩子整體素養的奠基,而不僅僅是傳承知識。小學教育階段,知識傳承內容并不多,主要是為了孩子進入中學順利學習奠定基礎,關鍵是智力發展與思維形成方面的影響,如性格、習慣等。
我校有個特點,那就是包括從幼兒園一直到初中的教育,我可以站在初中的角度研究小學,站在小學的角度研究幼兒園。從幼兒園到小學,確實存在幼小銜接問題。幼兒園是在游戲中促進孩子智力發展,培養習慣,發展語言能力。因此,小學階段,孩子與教師的師生關系需要慢慢過渡。我們每一個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第一課是“走進小學之后,我們是什么”,讓教師與孩子交流、研討,使孩子逐漸在情感和心理上認可小學。孩子為什么不愿上學,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我認為,一是學校沒有吸引力,二是教師沒有魅力。所以,我校低年級的班主任老師相對固定。因為小學學段較長,是孩子生理、心理變化的關鍵期,實施一至三年級、四至六年級分段教學,可提高教師對孩子心理情況的掌握水平。此外,教師也要增強人格魅力,讓孩子喜愛,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再如學校課程設置。幼兒園大多是游戲課程,到小學突然轉變授課方式,會讓孩子很不適應。對此,我們的關懷是比較細致的,課桌椅擺放和幼兒園大班相銜接,小組式擺放。語文識字課叫作在游戲中識字,在識字中游戲,就是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音樂課上,我們引入打擊樂、奧爾夫音樂,讓孩子有初步的樂律感,自己觸摸體驗。美術課上,我們通過描與畫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通過課程的銜接與吸引,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同學間的友情建立吸引力,讓孩子逐漸地對新的環境有個適應,愛上學校。
:您是從普通教師、班主任、業務副校長一步步地走到校長這個職位上的,那您是如何認識教師專業成長的?學校在教師專業成長方面是如何做的?
靳海霞:對教師專業成長這個問題,所有的人都已達成共識,教師是專業的人。如果沒有教師專業發展,就沒有中國教育的發展;沒有教師專業發展,更沒有孩子的發展。教師專業發展,決定學校的教學質量或者教育質量。教師該如何專業發展,前不久,我就在和重慶巴蜀小學馬宏校長談這個問題,對教師專業培養,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方式與方法。基于基層學校發展的角度,真正能使教師整體水平得到提升的是團隊發展。現在,團隊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我們把教師劃到一個更小單位,如學科組、學年組去發展,真正有效的是形成學科組、年級組等教師團隊,對整個團隊進行評價,不應完全細化到每位教師身上。在對每位教師評價后,最后綜合到對整個團隊的評價。每個學科組會有學術權威,他們的水平代表這個學科組的水平,同時,每個學科組的成員在專業發展中不能掉隊,所以每個人會自覺自動地發展自己的能力,達到文化自覺、職業自律。文化自覺是讓文化學習成為一種自覺行為,職業自律不但包括專業領域,還包括德育方面。這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
我校實施四層教師專業發展制度,即特級教師、首席教師、骨干教師和新秀教師。這也和我校的現實情況有關,如教師年齡結構、教學經驗、教學水平等。現在,我校共有400多名教師,要想促進教師隊伍所有人都發展的話,所提的發展層次就不應該一樣。骨干教師,在學校有很大的影響力,是學術權威,對這些學術權威要怎樣發展,他們要成為學校首席教師,兩年一評。真正成為首席教學的,又絕對占據首席之位,就要沖擊特級教師。不是骨干教師,又是年輕教師,但比新入職教師好一些的,通過磨課、評選,沖擊骨干教師,這在學校中占據較大部分,這樣學校才會有后勁。剛入職教師進入學校一年,完全地正式上崗,通過教學、管理等綜合評價,評為一個新秀教師。新秀教師沒有名額限制,這會讓所有年輕人入職后積極向新秀教師靠攏,參加更高一級職稱的評選。
這種方式和年齡與經驗結構,這種觸動所有人要發展的想法,讓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都有不同的追求,有效地解決教師職業倦怠問題,不斷地用職業成就來改善教師境界,讓他們有一個追求,不斷提升自己。
:您20多年如一日在開原民主小學辛勤耕耘,可以說是用良心和責任來鑄就師魂,執著于教育事業,那讓您感觸最深的是什么?
靳海霞:在我的內心,感觸深的東西有很多。教育,如果不深想時,很多人一輩子做教師也會做得很糊涂,當我們真的用心想時,才會真正讀懂教育是什么。我們首屆校長領航班中的趙桂霞校長寫了一本書,叫《戰戰兢兢做教育》,因為她讀懂了教育是什么,才能提出這樣一句話。對此,我是深有感觸的。也有人說過,做小學教師是在學生心尖上行走的事業。我對這兩句話非常有感觸。其實,在小學做教師,責任太大;在小學做教育,責任也太大。現在,我們說關注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孩子都發展的教師,功德
無量。
我曾說過一句話:在校長的心里,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在教師的心里,每一節課都是重要的。其實,不僅每一節都重要,每一時刻都重要。教育是要喚醒與發掘孩子內心的自覺。我們做教育,其實是要有一種感悟,靜待花開,每個人的成長期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真正要把教育辦成符合教育規律的教育,現在還差得太遠。教育是成就人的事業,要在自己點滴的行為中成就與影響孩子。我們一生做教育,可是都做得是不完美的教育。追求更好的教育,我們永遠是在路上。
(責任編輯: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