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沐
(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與歷史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歷史是一門豐富多彩且終生受用的學科,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梁啟超先生曾說:“中國于各種學問中,惟史學最為發達”,史學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基石之一。但長期以來,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鼓吹“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謬論,歷史學科被貶為“副科”而受到忽略,使豐富而系統的史學變得枯燥乏味和支離破碎?,F在的歷史課程安排呆板,和社會實踐脫節,政治性和成人化傾向過強,缺乏趣味性;歷史課堂教學模式過于陳舊,大多數歷史教師仍是“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封閉的課堂結構,沉悶、枯燥的課堂氣氛,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失去了課堂活力。因此,進行歷史課堂改革迫在眉睫。國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倡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睔v史教學改革中必須體現前瞻性、創新性、實效性的原則,讓知識和人文比翼雙飛,要充分挖掘學生的個性與潛能,努力提高其人文修養和創新精神。有效的歷史課堂,學生從中感受到的應該是快樂而不是痛苦,是升華而不是壓抑,是創造而不是束縛。如何給枯燥的課堂加點蜜糖,使學生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讓歷史教學活起來呢?
新課改指出:有效的課堂應強化主體的實踐與體驗。歷史教學過程實質是一個信息傳遞的過程,也是一個師生之間交往合作的過程。課堂教學不能是教師一人唱獨角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應當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在教學中,要積極推進師生之間互動,讓學生走上講臺與教師互換角色。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自由,引導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勇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合作探究中,可以采用多種方法,例如可通過小組討論法、學生授課法、歷史辯論賽、教材分析法等,給學生搭建施展自己天賦的舞臺,盡情表現自己的才華。把枯燥的歷史知識融入豐富多彩的情境教學中,給學生搭載交流合作的橋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內因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歷史不容假設,歷史是一門嚴肅的人文學科,要求培養學生嚴謹的歷史觀。首先要發揮教師率先垂范的作用。歷史教師應該是一個品德高尚,富有親和力,學識淵博、講課幽默、教學藝術較高的學者,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熱情地投入勃勃生機的課堂。教師要教會學生尊重歷史、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學術精神,教師必須打破“唯我獨尊”的傳統觀念,放棄權威性的發號施令,為學生創造一個能闡述自己觀點的寬松環境。呵護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只有在民主、自由無拘束的和諧氣氛中,學生方能夠自由地自主地探索疑問,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老師要注意發現學生思維上的閃光點。特別是獨特的見解和批判性的思維,老師要動之以情地鼓勵;觀點偏頗固執己見的同學要曉之以理地啟迪,要加以引導讓其自己通過讀書找到正確的答案。
歷史是人類過去的記憶,包括人類過去的生產、生活、戰爭、建筑、文學,藝術等,歷史包羅萬象無處不在。我們在歷史教學中不能只拘泥與教材,歷史教科書是開展歷史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是歷史教育資源的核心部分,但絕不是全部。真正鮮活的讓學生喜聞樂見的歷史是蘊含在我們的生活中。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圖書、影視資料、歷史文物、歷史遺址、人文遺跡、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有效資源,為我們的教學服務。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多媒體走進了課堂教學當中。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為我們利用教學資源提供了平臺。而借助多媒體聲、光、色、像的特點吸引、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接受大量的歷史知識,讓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大量增加,成為一種非常重要且容易獲取的資源。特別文獻記錄片能真實地再現某個歷史事件,剖析某些歷史人物,提供某一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可以幫助學生深入全面地理解歷史,不同角度觀察和感受歷史。
例如在講解《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播放電影《火燒圓明園》片斷,那一幕幕生動的畫面、感人的場景,使學生的情感已完全融入在影片中,自然迸發出愛國之情,再結合文本閱讀,使學生樹立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決心,這種教育效果是傳統教育模式難以企及的,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不光教師在教學中會利用教學資源,也要引導學生學會利用身邊資源學習歷史。電視、網絡資源是豐富而又便捷的教學資源。不僅老師會利用網絡為教學服務,也要引導學生在預習中利用電腦查閱歷史資料,全面了解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為課堂打下堅實的基礎。
歷史教科書從形式到內容都是有限的,圖書也是學生了解歷史的重要途徑,簡單地用教科書會產生單調乏味的感覺。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閱讀一些如“中華五千年”“中國皇帝傳”等歷史讀物。這類讀物篇幅短小精悍、文筆生動,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自主選擇,輕松學習歷史。
身邊人文資源是學生最信服、最易接受的歷史資源。學生對身邊的事物很感興趣,喜歡探究。作為一個歷史教師,應當隨時隨地帶領學生拜訪那些歷史見證人、歷史事件的親歷者、閱歷豐富的長者等。讓他們現身說法,從不同層面,多種角度為學生再現真實的歷史。每個家庭都經歷了歷史變遷,家庭歷史就是國家歷史的縮影。教師引導學生看家譜、不同時代的照片、圖片、實物,聽長輩講過去的事情。學生充分利用自己身邊的資源學習歷史,感受歷史,不僅能夠豐富其歷史知識,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如在教學《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時,課文講述的是五六十年代的事情,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距甚遠,學生沒有興趣。針對這一狀況,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做小記者訪問自己爺爺奶奶,聽老人講述過去的經歷,并記錄,在課堂上開個故事會,讓小記者講述祖輩的故事。這樣有助于學生對建國初期經濟建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有更為直觀的了解,從而對我國取得的巨大建設成果加深認識。
一個人的歷史觀、就是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集中表現。所以我們在歷史教學中也要把育人放首位,讀史使人明理。首先,歷史教育是最深刻的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無論是岳飛、文天祥、鄧世昌,身上都洋溢著愛國主義的光輝,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些教育資源,給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我們還可以在歷史課中舉辦“愛國故事會”“愛國征文比賽”等活動,讓愛國精神扎根學生心中,歷史教學也達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其次,人性是歷史發展的基礎內核,歷史是一面鏡子,人性的真善美、假惡丑,在歷史舞臺上一覽無余,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要學會明是非、辨美丑,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有責任向學生明確在歷史事件中的正義與邪惡、高尚與卑鄙,讓英雄人物成為學生人生道路上的航標,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綜上所述,歷史教學課改順利進行還需要廣大歷史教師不斷努力探索,歷史教師要走出傳統應試教育的束縛,更新觀念,采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讓歷史課堂鮮活起來,讓歷史課真正成為廣大青少年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