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繼新+豐際萍
【編者按】前段時間,陶繼新先生到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的幾所學校采訪,聽不少教師談到了教研室副主任豐際萍。他們滿懷深情而又充滿敬意地向陶繼新先生敘述那些與豐際萍老師共同經歷的教研片段。就這樣,一個滿懷責任、無私敬業、執著奉獻的教研員形象便留在了陶繼新先生的心里。
豐際萍老師的端莊典雅、沉穩內斂、真誠自信,給陶繼新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她對教研工作的熱愛與執著,對教育的思考與追求,更是令陶繼新先生敬佩不已。于是,采訪過后,通過QQ的思想碰撞,就有了這篇具有一定思想內涵的對話文章。
實踐研究——教研工作的源頭活水
豐際萍:陶老師您好!十分感謝您對教研員職業的關注!在2009年的《中國教師報》教育家成長工程座談會上,我和教師們參與討論了這樣一個話題:打造職業生涯的亮點。教研員的職業亮點是什么呢?我想,一是自己研究,二是在研究中引領教師成長,而最終指向的是學生發展。所以我認為教研員的研究,應該是源于實踐、用于實踐的。
陶繼新:基于實踐問題的研究是最為有效的研究方式之一,它尤其適合基層教師。所以,您的研究定位既明晰又正確。理論研究固然重要,可是如果脫離實際,不指向實踐中的問題,這些理論就會成為天上浮云、空中樓閣。
豐際萍:是的,這就需要教研員對學科教學規律及改革方向進行準確把握,對教學實踐進行深入了解,以及對問題進行敏銳思考,從而以問題為憑借,引領教師開展研究。十多年來,我和教師們開展的語文自主學習研究,正是走過了這樣一條“基于問題——在實踐中研究——指導實踐”的研究之路。
陶繼新:教研員的生命意義在教學實踐研究中。是否深入教學實踐之中,有無實踐經驗,以及在這種經驗中形成怎樣的生命感悟與理性思考,是檢驗一個教研員優劣真偽的試金石。
豐際萍:是的,學會在實踐中思考,是教學研究的起點。2000年春天,我有幸參加了首批國家級骨干教師培訓。培訓之前,要求每位學員必須提出自己教學中感到困惑的一兩個問題。當時,正值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醞釀時期,站在世紀之交,審視我們的課堂,我心中產生了一個大大的困惑,那就是:課堂上學生為什么總是受到教師的牽制?什么時候學生才能真正以主人的角色經歷學習過程?于是,在導師的指導下,我將心中的問題提煉為研究的課題,由此開始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自主學習”的研究。
陶繼新:您當時的困惑來源于對教學實踐的思考。教研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發展。可是,當時您所看到的現實教學中的學生,并沒有得到有效的發展。所以,這成了您心中的一個“結”。您在尋求破解這個“心結”的契機,骨干教師培訓班讓您化解了這個“結”,您也由此走上了科學的研究之路。
您選定的研究課題突出了“自主”,這是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人的魂兮所系。學生的學習效率為什么不高?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們不是主動學習,而是被動學習。所以,學習就成了一場心力交瘁的苦役,而不是獲取知識、生成智慧的生命成長之旅。
豐際萍:我是一名基層教研人員,所在區域更多的是農村學校,每次聽課,當看到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探索和心靈碰撞時,我會由衷地感到高興。而面對低效的課堂以及學生乏味的學習時,我的心情又很沉重,甚至寢食難安。所以,我總想盡自己的努力做些什么。而實踐便是化解我“心結”的良藥,也是我研究和生命成長的土壤。
陶繼新:您的由衷高興與心情沉重,與您的良知系數和責任心是緊緊維系在一起的。您希望學生快樂而又高效地學習,進而實現生命的成長。有了這種內趨力,研究起來就會有一種矢志不移的決心,一種雖累猶樂的感覺;加之根植于實踐之中,當然就會實現您的愿望了。
豐際萍:自新課程實施以來,如何落實學生自主學習,一直是教師們致力探索的問題。我們認為,不同學段、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甚至同一學科不同內容的教學中,其實施自主學習的措施既有共性,也有差別。因此,我們緊扣小學語文課程特點,圍繞語文課程目標,就語文教學的四項內容——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教學中的自主學習方式進行了深入研究,嘗試構建了“四維一體”語文自主學習策略。整整十年,我始終與教師們一起在課堂中摸爬滾打,感受著自主學習帶給學生的變化,感到非常欣慰。2009年,《語文自主學習策略研究》一書正式出版,成為我們課題組不懈探索的成果標志。
陶繼新:您的心境由沉重到欣慰的變化過程,反映出兩個問題:一是您的教學研究從雖在探索卻不知去路走向了“柳暗花明”的坦蕩之道,這是您腳踏實地實踐研究的必然結果;二是您心中一直徘徊著一種揮之不去的歷史擔當意識,這使得您的感情變化與精神歸宿和諧統一。其實,您在“與教師們一起在課堂中摸爬滾打”的時候,在一般人看來,定然是相當辛苦的,事實上也會特別勞力勞神;可是,我覺得您又是快樂的,因為您的教育理想逐漸變成現實的過程,無疑給您帶來一種魅力無窮的心靈愉悅。
語言為本——挖掘語文之中的審美元素
豐際萍:將理想化為現實的最佳途徑就是腳踏實地地實踐。十多年來,我和教師們基于教學實踐,先后進行了“語文自主學習”研究、“小學生語文能力評價”研究、“區域推進自主高效課堂”研究。目前,針對語文教學中語言學習有待加強的狀況,我們正在實施小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工程,著力進行閱讀教學中語言學習與人文熏陶有機結合的研究。我曾無數次地想象心中理想的閱讀教學:語言為本,情感為魂,主動學習,發展能力,從而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不斷提高。不知是否正確,請陶老師指導。
陶繼新:語言為本當然是正確的,因為文字是語文學習的最為重要的載體,舍之則談不上語文教學。而語文教材中雖然有一些說明文、議論文,但更多的是寫人記事的有點文學味道的作品,其中都有感情的流動,所以,劉勰認為,要“披文以入情”。主動學習對于各個學科都很重要,對于語文學科尤其重要。語文學科中的形象思維大多大于抽象思維,但并不能由此輕視抽象思維的訓練。此外,還有審美能力等的培養,因為“文”味十足的語文文本,是作者“情動而辭發”的結晶,本來就內蘊了作者的審美觀照。有了審美的體驗,語文學習就有了魅力四射之美。endprint
豐際萍:是的,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決定了語文學習的本質就是學習語言——理解、感受、欣賞、積累、運用語言,并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受到情感與思想的熏陶,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而對于落實語言學習,我認為一是應該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二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學習過程,在品味語言的同時提升思想,感受語言的魅力。
陶繼新:我認為,學習語文,最好少點功利,多點欣賞。當一個人沉浸在語文的文字之美、感情之美、思想之美中的時候,就很少思考要從中攫取什么有利之物了。其實,正是在這種看似不得實則有大得的精神享受中,語文學習的能力自然而然地提升了,甚至是實現了生命的升華。
豐際萍:非常贊同您的看法!就閱讀而言,應該是讀者與文本、與作者對話的過程,是個體生命的享受,是充滿樂趣的精神生活。正如有人所說:閱讀是閱讀者與文本的竊竊私語。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在打好語言學習基礎的同時,進入語文學習的境界,享受語文學習的樂趣。
陶繼新:我應邀給一家雜志寫“卷首”的時候,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捧讀一本好書,很快便駛進一個寧靜的心靈港灣,不知老之將至,不知繁亂紛爭,功利之心淡失,浮躁之氣遠遁。于是,唯有將自己融入宇宙自然和人文風景的灑脫與飄逸、從容與愉悅?!边@就是我閱讀經典文本時的真實感受。我覺得,語文教科書應當是經典文本的集萃,教師應當引領學生樂此不疲地走入其中,感受那種無法言說的美。
豐際萍:您所描述的閱讀境界很美,令人向往。在這樣一種境界中,語文學習就是一種享受,而不再是機械枯燥的語言訓練或牽強附會的人文挖掘。也只有在這樣一種境界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語文的魅力。
陶繼新:我在采訪一些全國語文教學名師的時候,發現他們都擁有一種文化情結,并讓他們的學生也愛上了語文,于是,師生共同擁有了學習語文的“樂感”情懷。
豐際萍:其實,作為一名教研員也要有自己的教研情懷。每當生活在教師們當中,與他們共同切磋教學問題時,我總是感到非常愉快,也感到自己的工作越來越有價值了。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教研文化?
陶繼新:文化的重要特點就是以文“化”人,教學研究讓您如此愉快,當然就有了文化的況味。而您的這種快樂心境,還會影響到您所指導的教師們,他們也會在教學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中,感到欣慰與愉快。
精神引導——引領教師從優秀邁向卓越
豐際萍:回顧自己十多年的教研工作,與教師們在研究中共同成長的經歷,已成為我和教師們心中永不褪色的記憶。因為,與教師們交流,不僅僅是研討教學實踐中的問題,而且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分析其本質原因,這對教師是一種有效的指導。同時,交流也是一種情感的碰撞和精神的引導。我越來越感到,只有提升教師的精神追求,才能引導教師由優秀邁向卓越。
陶繼新:記憶為什么永不褪色?因為這種經歷太有意義了。而且,它不僅會形成很有價值的教學經驗,還會生成一種生命感悟。前者固然重要,后者則是一個人生命成長的精神動力源。有無這個感悟是大不一樣的。有之則在“精神引導”教師的時候,可以俯瞰教學中的正誤虛無,甚至是俯瞰萬事萬物,透徹人生萬象。這種“詩外功夫”,恰恰是一個教研員從一般走向卓越的核心品質。
豐際萍:您說得太好了!讓研究與生命一起完善,這是我和教師們的研究感悟。而要達到這種境界,作為一名教研員,首先要專業素質過硬,方能實現有效引領。一是自己要有清晰的研究目標和研究思路;二是要和教師們一起研究,讓自己的思想在實踐中得到驗證,讓教師們的智慧啟發自己,從而在研究中不斷豐富自己的思想。
陶繼新:自己沒有研究能力,就不可能在研究中培養教師們成長。從這種因果關系當中,可以看出您的研究指向,也可以看出您的人格。這令我想到了孔子說的一句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就是說,我自己發展了,也希望別人發展;我自己成功了,也幫助別人成功。有了這種精神,當然就會有更多的教師更好更快地發展了。
豐際萍:教研員要實現有效引領,還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一是無聲的行動感召——牢記責任,無私敬業;二是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和精神追求,引導教師們走得更遠。
陶繼新:說得好!孔子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苯處煂萄袉T的認可度,不在于其說得是不是好,而在于其行得是不是好。有了責任、無私、敬業之心,就一定會有志于業的感召行動;有了這種行動,教師就會對教研員心生敬仰之情,于是,教研員所言自然就會“不令而行”。物質利益固然也能滿足人的一時需求,但往往不能持久;精神追求才是讓人奮斗不止的源頭活水,才能讓教師走得更遠。
豐際萍:的確如此!所以我常對教師們說:把目光放遠,只有拋開暫時的名利紛擾,才能在寧靜中形成思想;一名有思想的教師才能走得更遠、更穩健。其實,教師們的成長也給了我很多的鼓勵。曾經在一次教研活動結束后,我感慨地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是教師們的成長讓我的工作變得越來越有意義了,如果我能用自己的熱情激發教師們的熱情,我的生命便有了價值。
陶繼新:如何才能更有思想?除了閱讀大思想家的經典文本之外,還要有自己的教育教學與生命經歷。而有了思想之后,就會如虎添翼,具有超越一般的特殊之處,就有了發展的潛質。這些教師的成長,有您的功勞,同時,他們也促進了您的成長。我為什么長年在全國一線采訪校長、教師呢?因為我要源源不斷地從他們那里汲取精神營養,不然,我的思維就會枯竭,我的教育之行就會止步。
豐際萍:謝謝陶老師!您對教育的熱愛和工作智慧,在無聲地影響著我們的成長。正如您所說,經歷就是財富。在經歷之后,對教學研究便有了一種敏銳的判斷,從而增加了工作的定力,也讓腳步更加從容。
陶繼新:一次又一次的教學研究經歷,可以積累成一次又一次的經驗與教訓。時間長了之后,這些經驗與教訓就會在您的心里積淀成一種屬于您的對教學現象的敏銳判斷。這會讓您給教師提供更多更有價值的指導性的建議與意見,同時,也會增加您的自信指數,讓您從中享受教學研究的從容與幸福。
(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黃常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