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玉

北師大版教科書按“情境+問題串”的基本敘述方式展開,將思考、分享與提升環節體現其中;循著這樣的思路安排教材內容,給學生提供了有趣的、現實的,蘊含數學意義和富有挑戰性的情境,實現由兒童粗糙的數學現實到數學王國的數學化過程。教師作為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其中,與學生一同成長。因此,教師必須先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體會教材在微變化中蘊涵的新思想,教學中不斷滲透數學思想,促進學生發展。本文以北師大版一上“下課啦——高矮、長短的比較”的教學片段為例,展開論述。
“下課啦”這節課,現行教材提供的情境圖與舊教材相比,看似只作了一個微小的調整,即:將“選哪個釘子合適”改為“誰走的路長”。看似簡單,實則充滿編者的智慧。首先,情境圖畫面更為精致,更能吸引剛入學不久的學生;其次,“誰走的路長”這一情境,學生是有這樣的生活經驗的,符合“下課啦”這個課題,是現實的生活情境,也更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舊教材中“選哪個釘子合適”并不是學生在下課后所常做的事情,離學生的生活較遠,他們很難理解。教學中教師將它當作知識點進行講解,盡管教師在臺上講得繪聲繪色,很多學生卻還是似懂非懂。筆者看到教材的微小變化,欣喜之余,再加以仔細研讀,讀出了其中蘊藏著的數學思想,而培養學生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不就是《課程標準》所提倡的嗎?于是筆者循著自己的思路,在教學中對這個環節進行了創新設計。
【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圖中的兩個小朋友在參觀花園,你們認為誰走的路長?為什么?同桌間互相說一說。
生:穿藍衣服的小朋友走的長,因為他有14個腳印,穿紅衣服的只有12個腳印。
師:是嗎?請你們手指著再數一遍。
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生:我是數格子的方法。
師:怎么數的,請你上來數給大家看。(學生指著格子數)
師:還有別的方法嗎?(學生們沉默不語)
師:你們能用鉛筆沿著他們走過的路再走一次嗎?(學生用鉛筆認真地畫著)
師:我也畫出了他們走過的路線。
課件展示:
師:你覺得他們誰走的長。(學生沉默不語)
師:同桌間互相說一說自己現在的想法。
師:誰來說一說你的想法?
生■:他們走的一樣長。
生■:不對,不一樣長。
師:不急,先請生■說出你的想法。
生■:因為他們一起開始走,走出來的地方也一樣。
師:就是他們都從這開始走,都是走到那的,也就是這端對齊了,另一端也對齊了,所以一樣長,說的很有道理,你們都同意嗎?
生■:老師,我覺得不對。
師:請你來說。
生■:一個走的路更彎,所以走的長些。
師:有誰聽明白的?
生■:這就跟前面的跳繩是一樣的,把它拉直后再來比就知道誰走的長了。
師:真的嗎?(順著學生的說法用課件展示了他說的過程)
師:弄明白了嗎?
師:看來光看起點與終點還是不夠的,還要關注走過的路程。
師:我要從講臺走到教室門口,怎么走最近?(請一位學生指揮教師走,并請其他學生幫助數步數)
師:你們想試試嗎?下課后,大家也來走一走。
在以往的教學中,筆者將這部分內容當作單純的數學知識進行教學,卻忽視了對學生數學思想的培養。但是,新舊教材間的微小變化,點燃了筆者的思維,引起了筆者的思考,從而有了上面的教學片段,在這個教學片段中,筆者向學生滲透了如下的思想方法。
1.滲透初步轉化的思想。
當學生不能一眼便看出誰走的長時,教師通過“同桌間互相說”的形式,“逼”著學生去觀察、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不但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分析、交流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找到了“數腳印”與“數格子”的好方法,這是借助直觀圖來解決問題的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是將數學問題轉化成借助直觀圖形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便是轉化思想的滲透。
2.滲透初步的抽象思想。
在學生通過“數腳印”解決問題完成后,筆者有意識地讓學生用鉛筆順著腳印畫一遍后,用課件出示筆者畫出的路線圖,將生活場景轉化成用數學圖形表示,向學生滲透符號意識,促進學生思維向深層次發展,這便是由直觀向抽象的轉化。
3.滲透初步的聯系思想。
當學生看到筆者所畫的路線圖后,筆者并沒有急著下結論,而是要求學生再次判斷誰走的路長,人為地給學生制造矛盾,再一次激發學生思維,最后通過學生的辯論達到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辯論中,學生聯系了前一環節學習的知識,即比較跳繩長短的方法,將跳繩的一端對齊,拉直后再比另一端的方法。將之前所學知識應用起來,即聯系思想的滲透。
4.滲透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
通過學生的探索,數學問題得以解決,這節教學任務已經完成,可筆者又增加了一個實踐作業——“從講臺走到教室門口”的活動,看似多余,其實不然。俗話說得好,聽百遍不如做一遍,讓學生親自走一走,不但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光看起點與終點是不全面的,還要關注行走的過程”,同時,也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感受數學真好玩,即滲透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
當然,數學思想與方法很多,需要我們做一個有心的教師,需要我們不斷思考、探索與交流,才能培養出更多具有數學思想的學生。當他們長大后,記不起我們所教的數學知識,卻仍應用數學思想與方法在解決生活、工作中的問題時,這正說明我們的教學是成功的。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