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文
摘要:眾所周知,中外合作辦學對我國職業教育影響深遠且發展潛力巨大。但由于中外教育體制的差異以及辦學歷史較短等原因,黑龍江省中外合作辦學在規模擴張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高職院校應明確辦學目的,以市場調研為基礎,以促進地方經濟為出發點,不斷加強合作辦學的內涵建設。
關鍵詞:黑龍江;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對策
黑龍江省高職院校通過近幾年的對外合作辦學已積累了很多經驗,但合作辦學的理論和實踐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尤其是受辦學發展較晚和相關理論調查研究不足等因素制約,致使我省合作辦學理論與辦學策略還不很成熟,特色體現不夠鮮明,辦學模式的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合作辦學發展相對滯后。針對這些問題,特提出以下對策。
一、明確辦學目的,以促進地方經濟作為出發點
在調查中發現,黑龍江高職院校普遍對辦學目的、條件、范圍,適用對象沒有準確的把握。正因為辦學目的不夠明晰,在實踐辦學中,許多并不屬于中外合作辦學的項目也被誤歸此類,一些合作項目只是有助于個人的發展,對專業和學科建設作用不大。目的不明確導致本末倒置,很多學校只關心如何申請合作辦學,怎樣運作,很少談及辦學目的、定位和可持續發展。對合作辦學的目的,黑龍江省高校存在著以下誤區。
誤區一:盲目跟風,有些高校認為別人有自己就得有。有人形象地將國外中外合作辦學院校比作淘金者,而國內則多為隨波逐流者。其直接結果是簡單粗放地引進國外優質教學資源,照搬照抄,盲目模仿,將國外的教育模式“復制”“粘貼”過來,忽視了教育的本土化,這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合作辦學。有些學校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上投入大于產出,花費了大量資金、精力賠錢引進國外教育資源,但引進國外資源的目的是什么卻沒有想清楚。
誤區二:以合作辦學為噱頭,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近年來,招生難成為全國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一些學校不以提高教學質量擴大就業為途徑吸引生源,而是抓住學生及家長希望到國外獲得優質教育的心理,以合作辦學作為招牌,其實質是追求高額的學費。將引進優質教育資源變成一些辦學機構謀求利益的途徑。
質言之,合作并不是復制,更不是簡單謀利的手段,而是在交流的基礎上形成更好的教育。合作辦學是推動我省高職教育高速、高效和持續發展的助推,不可本末倒置,忽視當地實際,盲目合作。在教室里遍布著歐洲的教學體系和文化傳輸方式,忽視地方文化,做出不切合學生實際學情的合作,使教師盲目照搬照抄西方的教學模式,而丟掉了思考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合作是不可取的。
職業大學是高等職業技術公認的卓越學術先鋒。黑龍江省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應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前提,立足于本校實際,明確辦學目的。通過國際合作辦學,構建一種將國際和地區因素結合在一起以獲得理論和實踐知識,鼓勵以發展地方經濟為基礎的合作。不斷持續增強地方經濟競爭力和本地區產業創新,以達到發展地方經濟的辦學目標。黑龍江省以生產石油、煤炭、木材和糧食等產品聞名,農業和工業是我省的優勢產業。作為黑龍江省高職院校,發揮我省地源優勢,與俄羅斯、韓國、日本職業教育充分合作,積極開拓國外市場,發展為優勢產業服務的相關專業,而目前我省高職合作辦學大多集中于語言、管理 、汽車,地方經濟特色未能充分顯現。
二、合作辦學應以市場調研為基礎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作為合作辦學主體的高職院校應根據社會對教育的需求和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深入開展市場調研,建立辦學以市場調研為基礎的機制,養成職業教育時時關注市場的習慣,了解學生、家長對合作辦學的訴求,以地區經濟需求為指導,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
首先,辦學必須實事求是,以市場調研為基礎,以服務地區為宗旨,增加地方企業在合作辦學中的參與度。在引進國外教育資源的同時,鼓勵省內知名工廠、企業、公司、農場和政府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參與到合作辦學,定期征求他們對合作專業及課程的設置、教學計劃的制定、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進和招生人數的確定等方面的意見,使合作辦學的專業的設置、各種課程的開設都能最大限度的滿足地方需求。合作院校共同開發適合本省的探索式課程,強調創新合作研究和項目設計,所有的課程都被合作雙方所認可。
其次,以學生需求為指導。合作辦學要考慮學生和家長的實際需求。職業學校的學生基礎比較薄弱,學生的水平差距也比較大,學生缺乏興趣,容易失去學習動力,所以要了解教學的主體即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內容應按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和就業市場需求進行適當的刪減,應著重介紹與實操和就業企業緊貼的內容。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內容突出實用性,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覺到學有所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以學校需求為指導,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推出特色合作辦學。
最后,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評估以市場化手段運作。為保證辦學質量,對黑龍江省的中外合作辦學進行市場化評估迫在眉睫。市場質量的好壞要由社會、尤其是消費者來認定,而不能由辦學者和教育管理者來評定。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教育舉辦者”、“教育評鑒者”三者各司其職,不能有利益交集。尤其是“教育管理者”不能扮演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其主要職責是依據國家的教育法規和宏觀政策,對辦學單位和項目的合規性審查,把好入門關,并對評估(認證)機構的資質進行審查,而評估和認證則應由獨立的中介部門完成。
三、加強合作辦學的內涵建設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長期以來,黑龍江高職院校合作辦學發展規模不斷壯大,但粗放的辦學模式難以滿足現代職業教育發展。
(一)加強合作辦學學生的內涵建設
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較之其他學生更應具有國際合作精神,樹立較強的責任意識。但現實情況是學生出國的機會增多了,但出國后回來的學生很少,即使回來,他們對母校的認同和歸屬感也不強,這樣的合作辦學得不償失。培養科學無國界的思想、合作意識,發展多國學生共同學習的機制顯得尤為重要。提倡校校合作的合作辦學模式,選擇合作學生時可遵循效仿高考自主招生模式,如北約、華約教育的招生合作聯盟,組織高職院校的中外合作辦學招生聯盟。
(二)形成本土化合作辦學的文化內核
在合作辦學方面,具體應合作哪些內容有益于黑龍江省職業教育發展是亟需解決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西方職業教育建立在成熟西方教育體制下的,是否適用于我省職業教育有待商榷。如果處理不好這些問題可能直接導致西方職業教育模式無法有效地與當地的教育融合。這也正是長期以來,我省職業教育合作辦學癥結。所以建立有效的本土化合作辦學模式、以地方職業教育為中心的靈活教育模式以及形成自己的文化核心顯得極為重要。
摒棄所謂西方某教學模式所帶來的思想壟斷,切實地認清本地、本校辦學中存在的問題,采取解決策略。這并不是高職教育不需要國際合作,恰恰相反,這更是強調合作的本土化意義,使得西方優勢辦學經驗與地方職業學校能融合,警惕西方和平演變的有效途徑。應做到一方面促進教育全球化進程 ,推動一種世界認可的教育全球價值取向的確立;另一方面,極大地促進了國際理解教育的進程,推動理解和尊重不同國家教育間的差異,強調真正的文化對話,強調基本價值觀的自我建構以及倡導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
總之,合作辦學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明確辦學方向,找準自己的定位區間和發展空間,走內涵發展之路,保持長期可持續發展是中外合作辦學現階段面臨的最大挑戰。
參考文獻:
[1] 張曉東.高等職業院校辦學定位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2] 湯子瓊,張平,張家華,等.論高校繼續教育合作辦學模式下的特色管理 [J].經濟師,2011,(11).
■ ?編輯∕高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