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志
摘 要:該文通過“稻鴨共育”對水稻田病蟲草害影響的調查,分析了“稻鴨共育”對稻田雜草、稻飛虱、螟蟲、紋枯病的控制及害蟲天敵的保護作用,并對“稻鴨共育”的發展前景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稻鴨共育”;水稻;病害蟲;雜草;控制效果
中圖分類號 S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1-37-03
“稻鴨共育”生態栽培模式利用鴨子在稻田中穿行覓食活動,取食雜草、捕捉害蟲、抑制病菌,從而促進了水稻健壯生長。為摸清“稻鴨共育”對稻田的控蟲、抑病作用,探討農業節本增效和農田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推廣的新路子,本文通過對“稻鴨共育”與普通水稻大田的雜草及主要病蟲害發生情況的調查研究,找出稻田鴨子對主要病蟲草害控制的量化指標,以期為“稻鴨共育”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調查點選擇在鳳臺縣科技示范場,確保調查的對象田前茬作物為小麥,6月初麥收后及時滅茬整地,底施40%NPK(N-P-K=20-7.5-12.5)配方專用肥40kg/667m2。水稻移栽后10d追施尿素12.5kg/667m2作分蘗肥。水稻、鴨子品種選用“皖稻90”、“豐兩優一號”和本地“麻鴨”。5月上旬水稻秧田播種,6月中旬大田水稻栽插,6月20日左右搭建鴨柵,每0.33hm2左右為一單元格設置放養區并增設圍網,7月初放鴨,每667m2稻田放鴨15只,田間設置頻振式殺蟲燈,9月10~15日捕鴨,10月5~10日收獲水稻。
1.2 調查方法 對病蟲害調查采取5點取樣法,每點5穴,在放鴨后10d開展調查,每隔10d查一次,重點調查統計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和紋枯病的發生情況。對水稻雜草的調查采取“蛇形”取樣法,共調查5點,每樣點面積為1m2,統計各樣點的雜草主要種類和鮮草重量,在水稻分蘗盛期和收獲期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稻鴨共育”對稻田雜草的控制效果 筆者于2006年在鳳臺縣農業科技示范場安排“稻鴨共育”試驗,在實踐中發現“稻鴨共育”的稻田鴨易取食于田間的幼嫩雜草和浮生雜草。水稻移栽后10d左右放鴨,在鴨子與稻田雜草同步生長期,鴨子在稻田中的活動一般在稻苗封行前可有效控制雜草生長,使雜草不能形成生長高峰,減少草與水稻爭肥、爭光、爭水矛盾,形成生物防治新格局。2007-2008年,在稻田放鴨后30d調查,“稻鴨共育”對莎草等雜草的防控效果平均達到96.9%,明顯高于施用化學除草劑處理87.5%的除草效果。其中:稻田養鴨常規粳稻田的除草效果為95.6%,化學除草田為84.8%,且“稻鴨共育”有效控制了化學除草劑難以防除的鴨舌草、千金子、矮慈菇等惡性雜草。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鴨子除可直接取食雜草莖葉和部分雜草種子外,通過其在稻田嘴喙、腳踩等活動方式將部分雜草踏入水田泥中腐爛,并將雜草種子踩于泥土深處抑制萌發。同時,鴨子的經常性活動,使稻田水層混濁,影響稻田水層下部雜草的光合作用,抑制雜草生長,減少雜草的數量,有效克服了化學除草劑選擇性強,對雜草防除作用單一的難題。
2.2 “稻鴨共育”對稻飛虱的控制效果 “稻鴨共育”的稻田鴨子對稻飛虱和葉蟬有明顯的捕食作用,放鴨后15d,“稻鴨共育”的粳稻田平均蟲口密度比未施藥區減少72.7%;雖低于施藥區80%以上的化學防治效果,但明顯控制了稻飛虱、葉蟬的為害。據觀察,由于稻飛虱和葉蟬的活動為害在稻株中下部,鴨子在稻田活動時便于捕捉,因而對稻飛虱和葉蟬的控制作用最明顯。據2007年田間調查,“稻鴨共育”水稻分蘗盛期、抽穗期稻飛虱蟲量分別為2.1頭/叢、4.7頭/叢,未施藥的田塊稻飛虱蟲量分別為8.4頭/叢、17.2頭/叢,施用農藥的田塊稻飛虱蟲量分別為1.6頭/叢、2.9頭/叢。“稻鴨共育”田的稻飛虱發生量顯著低于未施藥的稻田。與施用農藥的田塊相比,稻飛虱蟲量雖然略高,但蟲口基數大大低于防治指標,從經濟閥值的角度考慮,不需要進行化學防治。而且“稻鴨共育”田的有益昆蟲較多,易與稻田鴨子共同發揮控制田間害蟲的作用。
2.3 “稻鴨共育”對水稻螟蟲的控制效果 水稻螟蟲尤其是稻縱卷葉螟系鳳臺縣水稻的主要害蟲之一,也是“稻鴨共育”需要調研的重點。調查結果表明:“稻鴨共育”對水稻螟蟲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控制效果低于施用殺蟲劑的防治效果。2008年7月調查,“稻鴨共育”田水稻縱卷葉螟平均每100叢幼蟲29.4頭,化學防治田水稻縱卷葉螟平均每100叢幼蟲6.3頭,不施藥的非養鴨田平均每100叢幼蟲59.2頭,“稻鴨共育”和化學防治田對稻縱卷葉螟的控制效果分別比不施藥的非養鴨田平均減輕50.3%和89.4%。“稻鴨共育”對四(2)代稻縱卷葉螟的控制效果雖較施用農藥的化學防治效果差,但此段時間的鳳臺縣一季中稻基本上處于分蘗盛期,水稻補償能力強,田間存在許可的蟲口基數對水稻產量基本無影響。五(3)代稻縱卷葉螟發生為害時因水稻植株較高,鴨子吃到的蟲量相對較少,在稻縱卷葉螟發生量較大的年份,田間天敵數量不足時,需將鴨子趕出田外的溝塘進行集中放養3~4d,用生產無公害農產品許可的農藥進行防治,而后再將鴨子放回稻田。田間調查同時證明,“稻鴨共育”對二化螟的控制效果強于對稻縱卷葉螟的效果。2008年7月調查,“稻鴨共育”田二化螟平均枯鞘團0.06個/m2,不施藥的非養鴨田平均枯鞘團0.15個/m2,控制效果為60.0%。同時,“稻鴨共育”田中的鴨子經常跳起捕食稻葉上的成蟲和幼蟲,證明“稻鴨共育”對水稻螟蟲、苞蟲等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2.4 “稻鴨共育”對稻田蜘蛛等的影響 由于“稻鴨共育”田基本上不使用農藥,稻田害蟲主要天敵蜘蛛相對增多,雖然鴨子在捕食稻田害蟲時也吃掉了澤蛙等小型蛙類和部分大型蜘蛛,對有益生物有所傷害,但比施用化學農藥對蜘蛛等天敵的傷害明顯減少。據調查,“稻鴨共育”稻田以優勢種群中華水狼蛛、蟹蛛、蟰蛸蛛、黃螛新圓蛛等蛛類密度較高,一般較常規施用農藥的稻田高52%~65.5%,因此對害蟲控制能力遠超過常規稻田。而稻縱卷葉螟幼蟲寄生率高達20%~30%,被寄生的多為3齡以上幼蟲,有效地控制了進入暴食期的蟲量;水稻田稻飛虱卵粒寄生率平均在53%以上,充分顯示了不施用化學農藥的“稻鴨共育”田對促進農田生態平衡的作用。具體在“稻鴨共育”田中的主要表現為蜘蛛結網較多,觀察蜘蛛網周圍即可看到蜘蛛的活動。
2.5 “稻鴨共育”對水稻紋枯病的控制效果 “稻鴨共育”田的鴨子在稻田的穿行活動,具有抑制水稻無效分蘗和加速基部的枯黃葉脫落的作用,有利于改善水稻群體基部的通風透光性能,加之鴨糞替代化肥增強了植株抗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對紋枯病的控制作用,從而減輕紋枯病的蔓延和危害程度。據調查,“稻鴨共育”田水稻紋枯病發生與未施農藥的常規稻田相比,其發病程度明顯偏輕,病情的發展較緩慢。2007年鳳臺縣水稻紋枯病發生普遍較重,水稻孕穗期“稻鴨共育”田紋枯病株發病率為10.8%,未施用農藥的常規稻田發病率為40.4%;水稻乳熟期“稻鴨共育”田紋枯病的病稈率平均為18.6%,施用2次井岡霉素的稻田紋枯病的病稈率平均為45.3%,未施藥稻田紋枯病的病稈率平均為70.1%。“稻鴨共育”表現出明顯的控病效果。同時,“稻鴨共育”的鴨子在田間穿行可將糞便直接排泄于稻田中,通過鴨腳攪拌稻田表土層土壤,將鴨糞便均勻混于稻田土壤中,改土肥田。一只鴨子在稻鴨共生的2個月間可排泄濕重達10kg的糞便,相當于氮47g、磷70g、鉀31g,同時還含有豐富的有機質。2008年水稻收獲后檢測:“稻鴨共育”田的土壤有機質、全氮和速效鉀含量分別為2.69%、0.16%、91.6mg/kg,較未放鴨的相鄰水稻田增加0.35%、0.02%、40.3mg/kg。由此可見,“稻鴨共育”對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顯著效果,對水稻生長起到重要的保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水稻的抗病能力。
3 結論與討論
3.1 結論 經過“稻鴨共育”對稻田病蟲草害影響的調查分析,可將“稻鴨共育”對稻田主要病蟲草害控制效果可依次排列為:雜草、稻飛虱、螟蟲、紋枯病,防效依次為96.9%、73.9%、55.2%和40.6%,表明“稻鴨共育”是一項生態型的種養新技術。該項技術科學利用鴨子在稻田中捕食害蟲,吃(踩)雜草,松土耕耘和排泄物肥田的“食物鏈”關系,將稻田中的雜草、昆蟲、水中的浮游和底棲生物養鴨,而鴨糞又可有效促進水稻健壯生長,在起到除草、滅蟲、控病、凈田效果的同時,改善了水稻田間的生態條件,促進了稻、鴨的無公害生產,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省肥省藥”、保護生態環境、提質增效目標,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2 討論 “稻鴨共育”是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一體,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生產模式,符合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適應于農產品安全生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3.2.1 適宜于現有農業生產體制 “稻鴨共育”模式以農戶經營為主體,適宜在農村推廣應用。“稻鴨共育”以0.33hm2為一作業區,且投資小、見效快、易操作,既適宜現階段以農戶為生產單位的稻區推廣,又可解決分戶生產難以保護農田生態環境的問題。
3.2.2 推進食品安全進程 “稻鴨共育”技術推廣可以帶動生態農業的發展,加快農田清潔生產進程,促進安全無害農產品生產,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3.2.3 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發展 由于“稻鴨共育”生態種養的產品優質、安全,大面積生產后可形成產業優勢,有利于延長產業鏈條,打造品牌,實行產業化經營,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推進農業產業升級。
3.2.4 有利于農業節本增效 “稻鴨共育”田塊利用鴨子在稻田中的取食活動的“食物鏈”關系,較普通稻田節約大田化學除草和防治稻飛虱、水稻紋枯病等所用農藥,并相對節省肥料,一般每667m2可節約病蟲草害防治費用45~50元,加之鴨子純收入75~85元,優質無公害稻米提質增收近30元,每667m2節本增效在150元左右。
3.2.5 符合農業產業政策的要求 “稻鴨共育”是立體生態農業種養新模式,符合國家“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產業政策,系國家扶持、財政補償范疇。
3.2.6 有利于新技術新材料的推廣應用 “稻鴨共育”技術是現代農業技術的創新成果,需要大量的集成技術研究和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如誘殺害蟲的頻振式殺蟲燈、大面積看管配置的紅外線全自動監控儀等,可提高農業生產裝備水平,提升稻谷和肉鴨產品的科技含量。
參考文獻
[1]甄若宏.稻鴨共作復合系統的生態環境效應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21):9008-9011.
[2]王傳龍.“稻鴨共育”生態種養技術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01):128-128.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