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霞++許美剛 李祥+++黃年生
摘 要:該文通過對寶應縣推廣機插稻已獲得成功經驗進行總結,從播種、苗期管理、麥秸還田、栽插、肥水管理、病蟲草防治等方面對機插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進行了闡述,為今后機插稻栽培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機插;水稻;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1-77-02
寶應是全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常年種植水稻59萬hm2,也是全國水稻高產縣。前幾年,由于勞動力大量轉移,直播稻面積迅速擴大,而由于缺少適合我縣直播種植的品種和栽培技術,影響了糧食安全。縣政府以文件形式出臺了全縣控制直播稻和推廣機插秧的目標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并納入考核指標。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機插稻已成為我縣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栽培方式。
本文在近幾年工作的基礎上,總結了各鄉鎮成功的經驗,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機插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以期為我縣水稻機插稻栽培提供技術指導。
1 適期播種,培育壯秧
1.1 營養土育苗 育秧床土最好選用耕作熟化的稻田土,土壤pH值5.5~7.0,將育秧床土過篩,按每盤3~4kg準備過篩細土。采用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研制的機插秧育苗專用肥“育苗伴侶”進行培肥,每袋600g育苗伴侶可用30張秧盤,視細土肥力情況進行調整,可提前拌肥,也可現拌現用。這樣不但營養全面,育出的秧苗素質好,盤根好,栽后緩苗期短,而且成本低,性價比高。對于面積較大的育苗場所,推薦使用小型攪拌機進行營養土混合。
1.2 基質育苗 選用質量穩定、安全性高的基質品種,正常基質每袋約20kg,可以裝盤10~12個,由于目前大多數基質在1葉1心期易脫肥落黃,因此要結合育苗伴侶一起使用。可將育苗伴侶作盤下肥使用,將每袋育苗伴侶600g與細土500~1 000g拌勻后,均勻撒施于30~35張機插塑盤下苗床表面或盤面底部;也可在出苗后1葉1心期,將每袋育苗伴侶600g與細土500~1 000g拌勻后,均勻撒施于30~35張機插塑盤內,然后用噴壺噴一次透水。有些鄉鎮將基質與細土按1∶1混合后育苗,也是可行的,將基質與細土混合時,按相應劑量加入育苗伴侶即可。
1.3 種子處理 播種前可進行藥劑浸種,推薦使用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研制的“旱育保姆”進行種子包衣,可蓄水抗旱,提高出苗率、成苗率,防病治蟲、壯苗壯根,提高秧苗素質,增大秧齡彈性。具體做法是:每袋粳稻型旱育保姆800g,可包衣稻種16~24kg,根據秧齡的長短、播種量的大小進行調節。如不包衣直接播種,也可將旱育保姆拌成藥土,均勻撒施在播種后的秧盤上,起到同樣效果,正常每800g旱育保姆拌土5kg均勻撒施于120~140盤播種后的秧盤上即可。
1.4 適期播種 在播期安排上應掌握“寧可田等秧,不可秧等田”的原則,以確保適齡壯秧栽插。我縣適宜的播種期在5月18日前后,一般機插秧秧齡16~20d,使用育苗伴侶和旱育保姆的機插秧秧齡可延長至25~28d,不栽超齡秧苗。如遇特殊氣候,可采取化控措施,增大秧齡彈性。每hm2機插秧大田一般需插450盤左右,按秧田和大田比為1∶(80~100)準備育苗苗床,播種前,營養土或基質裝盤后,要先澆透水,每盤播量100~120g干種,再蓋過篩細土。
1.5 苗期精細管理 播種蓋土后及時覆蓋無紡布,并將四周封嚴,上平溝水,窨足水分,待窨足水后排水。齊苗前保持秧板濕潤,齊苗后堅持間歇灌溉的方式,做到以濕為主,干濕交替,有利于秧苗葉片和根系的生長。移栽前5d揭去無紡布,并控水煉苗,以增強秧苗的抗逆能力。移栽前1~2d,噴施送嫁藥,防止大螟、葉瘟等病蟲害。
2 麥秸還田
小麥收獲時,最好使用久保田類收割機,并開啟切碎裝置,留茬10~15cm,將麥秸稈切成5~8cm,并分撒于田面,一般可還田麥秸7 500kg/hm2,在缺少有機肥投入的情況下,是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小麥收獲后,將秸稈均勻分散,再在其上均勻撒施基肥,放水泡田,浸泡時間以泡軟秸稈、泡透土壤耕作層為準。一般沙、壤土浸泡24h左右,粘土田塊浸泡36~48h。機插秧秧齡短,秧苗小,對大田平整度要求很高,整地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機插質量,一般要求全田高低落差不超過3cm,表土上細下粗,上爛下實,田面只露零星碎草;埋草深度以10~15cm為宜,有利于插秧機械操作和麥草腐爛。機械旋耕時,采取橫豎2遍作業,一次完成埋草和平整地。第一遍順田間長度采用無環節套耕作業法,避免漏耕,可適當重耕,以提高埋草效果;第二遍可采用“繞行法”找平,并適當提高作業速度,一次2遍完成埋草和平整地,能滿足后續水稻機插秧作業要求。旋耕埋草后,要進行土壤沉實,以防止機插時飄秧、倒秧和栽插過深,影響分蘗和產量。土壤的沉實度要高于麥草不還田的田塊,一般粘性土壤整地后應沉淀2~3d,壤土沉淀1~2d,砂性土壤沉淀1d。
3 薄水機插,及時補苗
機栽前秧苗要適時控水煉苗,增加盤根力度,減少栽后植傷,促進早發。并根據秧苗的密度,調節確定適宜的穴距與取秧量,以保證大田適宜的基本苗。每hm2穴數應根據所用品種和栽培要求而定,對我縣粳稻品種而言,中等地力和施肥水平的田塊,每hm2穴數以27萬穴左右,每穴以3~4株苗,每hm2基本苗以80~110萬為宜。
機插作業時要注意控制作業水深,一般掌握田間水深1~2cm,如過深,容易漂秧、漂秸稈。栽培時應確保直行、足苗、淺栽,栽插深度控制在1.5cm以內。嚴防漂秧、傷秧、重插、漏插,將缺穴率控制在5%以內。
我縣目前插秧機的行距以30cm為主,往往由于插秧機手趕時間、田面不平整等因素,造成交會處行距偏大,或漏插,影響了最終成穗數。因此,要留有部分秧苗,機插后及時進行人工補缺,以減少空穴率和提高均勻度,確保基本苗數,提高產量。
4 科學管水
我縣目前基本做到麥秸還田,在生育前期淹水條件下,麥秸腐解會產生一些有害物質,影響根系發育,延長緩苗期。移栽后應及時露田增氧、排除毒害;田面夜間無深水,次日上新水,淺水勤灌,灌淺水1~2㎝,即白天上水,夜間露田濕潤的水漿管理,達到以水調肥,以水調氣,以氣促根,分蘗早生快發。
在達預計穗數80%時排水烤田,應及早分次擱田使土壤沉實;擱田程度把握田邊未“發白”,有少量細裂縫時,即可上水,然后再落干,如此往復,循序漸進,最終達到田土沉實、田中不陷腳、葉色褪淡、葉片挺直。秸稈還田,田塊除孕穗期和抽穗揚花期建立水層外,其余階段以干濕交替、間歇灌溉為主,防止復水后群體反彈和土壤回軟,保證穗分化期土、水、氣協調,提高抽穗結實期水稻根系活力和葉片光合功能,增加后期群體干物質積累。
5 合理施肥
我縣適宜的施氮量為300kg/hm2左右,各鄉鎮可在此基礎適當調節。麥秸還田的田塊前期秸稈腐解需耗氮,后期再分解釋放氮素,因此需將氮肥適當前移。氮肥比例按基肥∶分蘗肥∶穗肥為4∶2∶4,氮、磷、鉀肥要配合施用,氮∶磷∶鉀比例為1∶0.6∶0.9。分蘗肥分2次施用,栽后5~7d施尿素5kg左右,12~14d再施尿素5kg左右;后期穗肥要查葉齡定施肥時間,看葉色定用氮量,在主莖葉齡余數3.0~3.5葉時,施促花肥尿素15kg左右,主莖葉齡余數1.0~1.5葉時,施保花肥尿素5kg左右。磷肥全部用作基肥,鉀肥基肥、穗肥各占50%,各鄉鎮要根據地力進行調整。
6 防治病蟲草害
在栽插后5~7d結合施返青分蘗肥,每hm2用60%丁草胺乳油1 500mL或53%芐嘧·苯噻酰可濕粉1 200~
1 800g拌細土300kg均勻撒施,施藥時要建立淺水層(苗小的田塊水層不能超過心葉),保持水層3~5d,封殺雜草。
大田生長初期,抓好稻薊馬、灰飛虱的防治。近2a機插秧栽插后遇到持續低溫陰雨,有利于稻瘟病、紋枯病等病害的發生,中后期螟蟲、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的發生也呈加大趨勢,因此要密切關注縣植保站發布的病蟲情報,根據病蟲發生動態,及時開展統防統治、群防群治,確保豐產豐收。
參考文獻
[1]黃年生,張小祥,李育紅,等.育苗伴侶壯秧肥在水稻機插秧上的應用效應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09(5):92-93.
[2]黃年生,戴正元,潘存紅,等.水稻高吸水種衣劑旱育保姆應用技術效應[J].中國農技推廣,2008(3):43-44.
[3]黃年生,王永山,張小祥,等.育苗伴侶營養土法培育機插壯秧技術規程[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12):88-90.
[4]潘久發,許美剛,姜啟順,等.寶應縣水稻持續增產技術措施[J].北方水稻,2012,41(5):27-30.
[5]許美剛,潘久發,繆建國,等.寶應縣提高水稻單產技術措施與思考[J].北方水稻,2013,42(3):36-38.
[6]薛彭俊,李洪志.寶應縣水稻精確施氮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23):89-90.
[7]張瑞芹,王新華,黃年生.麥秸全量機械還田機插稻作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12,30(5):51-52.
[8]范仁春,許美剛,姜啟順,等.機插遲熟中粳稻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農技服務,2008,25(1):7-8.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