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價值農產品流通渠道的關鍵問題與政策導向
侯建昀,霍學喜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部農村發展研究中心,陜西楊凌712100)
摘要:作為高價值農產品代表之一的蘋果,其流通模式主要有傳統流通鏈、直接流通鏈、中介流通鏈、定向流通鏈、直采流通鏈、一體化流通鏈等六種。總體來看,流通渠道的一體化程度越高,純收入越高,銷售成本越低,對于生產者和銷售者都大有益處。在果業結構調整、蘋果生產方式轉型的背景下,蘋果流通渠道的現代化變革,仍然需要政府恰如其分的政策安排來克服農業的弱質性,矯正轉型過程中的市場失靈。由此,要引導蘋果生產區域化、集中化及流通規模化,推進蘋果生產經營單位的組織化、專業化、集團化,促進鮮食蘋果流通渠道短鏈化、一體化,加快市場管理和產業服務的信息化。
關鍵詞:高價值農產品;蘋果;流通渠道;政策導向
農產品流通是指農產品從生產環節向消費環節的價值轉移過程,是生產者實現農產品價值、保障持續增收的重要環節,是消費者保證營養平衡,獲取生命能量的關鍵步驟。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消費結構轉型、食物結構日趨多樣化,以水果、蔬菜、肉類、禽類、奶制品等為代表的高價值農產品需求迅速增長,大量農戶從種植糧食轉向生產高附加值農產品,獲得了巨大的增收機遇。但隨著農產品供需由總量短缺轉變為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態勢,[1]其階段性、區域性、結構性的供求不平衡及流通渠道不暢等問題突出。[2]與糧食產品相比,鮮活農產品具有附加值高、易腐爛、對儲運條件要求高,以及流通主體的專用性資產投資總量大、資產專用性強等特點,因而“買難”“賣難”問題在高價值鮮活農產品流通領域尤為常見。在這種背景下,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流通模式選擇、流通渠道績效評估、流通主體利益規制、流通政策導向等問題備受學術界關注。
針對農產品流通渠道相關問題的研究可以概括為以下四條主線。
1.圍繞哪種流通模式最能發揮作用進行探索
一種觀點認為:實現流通環節的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尤其是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作用,是克服目前農產品流通困境的有效途徑。陳阿興等[3]認為,對我國既有的流通組織進行深刻的改造和重組,在農產品流通環節建立高效率的流通合作組織是可行的選擇之一。楊宜苗等[4]基于葡萄的流通案例研究表明,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核心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在流通成本上具有優勢,即如果能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的優勢,那么該種模式具有節約流通成本的特點。持同樣觀點的還有趙曉飛等、[5]郭崇義等。[6]另外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是,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的基本格局是多種流通模式并存,因而以農貿市場和批發市場為核心的流通模式、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流通模式、“農超對接”模式等都有其各自的優勢和適用邊界,農產品流通模式的優化應注重區域差異、產品差異和效率差異。[7]與此同時,在市場需求變革和技術進步的外因以及渠道權利變遷、交易成本變化、價值鏈調整等內因的共同作用下,[8]鮮活農產品流通創新如電子商務模式、城市配送模式、連鎖經營模式、產銷聯盟模式等形式的出現,可以平衡農產品供銷,降低流通成本,穩定農產品價格,提高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和價值增值能力。[9]此外,如果將網絡組織理論作為分析工具,可以發現農產品流通網絡組織是一種介于企業組織和市場組織之間的組織形態,能夠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從而有助于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增加農民的收入。[10]
2.構建不同維度、不同層次的指標體系,對農產品流通效率和效益進行評價
該條主線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圍與主線緊密相關,但研究的內容和側重點存在明顯區別。基于產業組織視角,已經形成的分析框架包括“市場結構—市場行為”范式、[11]“立場指標—類型指標—具體指標”范式、[12]“效率—效果—公平性”范式、[13]“利潤—成本”范式。[14]基于上述分析框架,學者對農產品流通效率及其決定因素、農產品流通現代化水平進行了度量。[15-18]此外,市場環境變化等外因[19]和渠道溝通等內因對流通效率的作用[20]也成為該類研究的焦點之一。
3.對農產品流通主體之間的利益規制進行研究
為數眾多的分散且小規模的農產品生產者與龍頭企業間、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龍頭企業間、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連鎖超市間的實力過于失衡,導致我國主要農產品流通渠道中的權力結構呈現出低度均衡與過度向龍頭企業傾斜兩種狀態,[21]這種流通組織之間的錯位與失衡,[22]導致流通主體間的利益分配機制具有需求倒逼、自我強化、相對穩定的特點,[23]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不平衡制約了農民增收及其參與現代流通模式的意愿。[24-26]
4.以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促進“產銷銜接”為出發點,充分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經驗進行政策探索
針對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已有研究從組織、信息、物流、基礎設施、管理水平、網絡建設、市場布局等多個視角,以提高流通效率、促進公平為切入點,探索可能的政策選擇。[27-32]
可以看出,對農產品流通問題的渠道選擇、績效評價和政策導向等問題的研究正在逐漸深入,且富有啟發性,但在研究對象、內容和方法上仍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在研究對象上,多集中在糧食、蔬菜等生產周期短、作物品種調整難度低的農產品,對專用性資產投資大、生產調整周期長、退出門檻高的多年生園藝產品關注較少,而該類產品恰是出現“產銷脫節”問題的典型農產品;在研究方法上,由于各流通環節主體相應數據的可得性限制,現有研究或以定性分析為主,或以案例分析為主,缺乏基于微觀數據的深入分析。
基于此,本文采用來自蘋果主產區1086個蘋果種植戶、25家專業合作社和6家農業龍頭企業的一手調查數據,將蘋果流通渠道概括為傳統流通鏈、直接流通鏈、中介流通鏈、定向流通鏈、直采流通鏈、一體化流通鏈等6種模式,分析每種模式的運作機制、特征和存在的關鍵因素,測算相應流通模式中蘋果種植戶的生產成本、銷售成本和單位凈收益。在此基礎上,以優化流通渠道為出發點,判斷高價值農產品流通渠道的發展趨勢及其政策導向。
依據農業部發布的《蘋果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我國蘋果生產主要集中在環渤海灣和黃土高原兩大優勢產區,其中環渤海灣優勢區包括膠東半島、泰沂山區、遼南、燕山、太行山淺山丘陵區,黃土高原優勢區包括陜西渭北和陜北南部地區、山西晉南和晉中、河南三門峽地區和甘肅的隴東及隴南地區。考慮到為使調研樣本具有代表性,采用分層抽樣作為總體抽樣原則。
第一步,確定第一級樣本單位容量及抽樣方法。縣(市)的樣本容量n根據統計學大樣本容量n的確定原理有:

其中uα表示當估計可靠性為(1-α)=0.95時,uα=u0.05=1.96,ν為變異系數,一般取0.3左右,本例取0.25;pc為抽樣估計精度,在社會經濟方面抽樣估計中要求達到0.8以上,本研究取0.85,由此計算出n=13。具體的第一級樣本單位通過概率與規模成比例抽樣方法確定,獲得的樣本縣覆蓋了大部分亞區域。
第二步,確定農戶抽樣方法及樣本容量。在確定樣本縣后,第二層樣本點仍使用(1)式計算,可得農戶層次的樣本容量為1080。農戶的抽樣方法為:首先在樣本縣的蘋果栽培區域分別抽取4-6個樣本村,然后在每個村隨機選取若干個農戶作為調查對象,具體的調查采用面對面的問卷調查方式。此外,由于合作組織和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存在較大的區域差異,因而對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的調查采用以典型調查為主的抽樣方式。按照該調研方案,2014年5-9月,國家現代蘋果產業體系現代產業經濟研究室組織以研究生為主的調研團隊,共完成1086份農戶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079份。具體的有效樣本分布和容量參見表1。

表1 樣本數量與區域分布
1.流通渠道分布結構
蘋果是我國生產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水果,也是為數不多的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力的農產品,2013年全國蘋果種植面積為225.30萬公頃,產量達3170萬噸。①栽培蘋果的地域廣泛分布于我國北方從沿海到內陸的廣大地區,且農戶的生產規模相對較小,產品流通特征和流通規律對于研究我國鮮活高價值農產品流通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根據本研究的調查數據,可以將鮮食蘋果流通渠道的分布結構歸納為圖1。依賴于產地市場和銷地市場、以蘋果經紀人為核心的傳統流通模式仍占主導地位,占比達85.5%;由蘋果種植戶直接出售給消費者的直銷模式占6.2%;以合作社為中介,包括中介流通、定向流通、直采流通等三種流通模式合計占比5.4%;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形成“龍頭企業+基地+農戶”一體化的銷售模式占比最低,為1.4%。

圖1 2013年鮮食蘋果流通模式及其分布②
2.流通渠道的運行機理與關鍵問題
(1)“蘋果種植戶+蘋果經紀人”的傳統流通模式。以蘋果經紀人為核心的流通模式,屬于商品經濟誕生以來最古老的產品流通方式之一,是一種自發式的、無序的、小規模的、占主導地位的流通方式。在小規模生產的背景下,隨著現代市場變革的加速,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日益突出,需要大量從事蘋果流通的主體來銜接生產者與銷售者,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因而孕育了大量的農產品經紀人。改革開放以來,據中國農產品流通經紀人協會調查統計,目前在全國已經形成一支600多萬人的龐大隊伍。
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是,主體之間的關系僅僅是簡單的交易關系,產權關系和責任關系不清晰,主體間的競爭多于協同,協作程度低,不僅導致信息失真,無法引導農民生產,而且大量小規模的農產品物流主體導致農產品流通環節多,流通成本高和物流損耗大。再加上銷售環節多、產品可追溯性和監管性差,因而容易出現食品安全問題。
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與農戶直接參與市場流通相比,農產品經紀人既具有豐富的交易經驗和交易技巧,又擁有集中的市場信息,信息對稱性強,搜尋成本低,因而可以比較順利地開展中介業務,以理想的價格、最短的時間溝通交易,從而大大加快了農產品的流通速度,來自非洲欠發達國家的經驗[33]也證明了這一點。
(2)“蘋果種植戶+消費者”的直接流通模式。直接流通模式是指在靠近蘋果產地的城市近郊、鄉村結合部等地區的蘋果種植戶,在庭院、路邊、早市、路邊站點等地設立的自選式蘋果流通渠道。直接流通模式與市場銷售相比,由于蘋果種植戶可以不經過中間環節,直接將鮮蘋果出售給消費者或用戶,流通費用較低,可以以低于市場銷售的價格進行銷售,具有顯著的價格優勢,但實際獲得的收入卻明顯高于市場銷售所得的收入,市場競爭力增強,生產者和消費者是雙贏的。
對于蘋果種植戶而言,直銷渠道的進入門檻和退出門檻較低,決策自由,與其他流通渠道相比,對產品的規格和數量的標準要求不嚴格,受現代流通模式排斥的老齡化或小規模蘋果種植戶,通過自身努力也可以擴大銷售。此外,在以批發市場、連鎖超市、龍頭企業為中心的果品流通體系中,女性勞動者常被視為從屬和輔助的角色,而在直銷流通模式中,女性勞動者有平等的機會發揮自己的作用,從輔助的角色轉變為主要經營者。
直接流通模式的缺點在于受區域位置限制,這是無法突破的瓶頸。由于該流通模式對果農所處地理位置和信息水平要求高,再加之交易具有隨機性,流通主體間組織性差,運輸成本高,因而難以大范圍推廣,對蘋果流通格局影響很小。
(3)“蘋果種植戶+專業合作社+批發市場”的中介流通模式。在以專業合作社為中介,批發市場為核心的中介流通模式中,蘋果批發交易市場是一個蘋果集中進行現貨批發交易的場所,可以滿足買賣各方擴大運銷規模和交易空間、節省交易成本的要求,是解決果農小生產與大市場矛盾的重要途徑,也是蘋果進入市場的“橋梁”,在我國蘋果流通組織中屬于發展較快的一類。在蘋果主產區,許多縣市建立起了輻射縣域范圍、區域范圍的專業化蘋果批發市場,例如陜西洛川縣蘋果批發市場、山東棲霞市蘋果批發市場等,在蘋果流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流通模式為蘋果進入區域市場提供了可能,為產地和銷地之間的供需雙方搭建起了流通的橋梁,同時也能起到促進蘋果生產發展、分散市場風險的作用。隨著蘋果批發市場的不斷成長,進入市場交易的各批發商的經濟實力也日益增強,每一個批發商都有自己固定的貨源基地,從而在其不斷將蘋果銷售出去的同時,也大大刺激了各基地蘋果生產的發展。
這種模式的缺點在于蘋果批發市場信息管理功能和質量安全監測分散,經營設施、交易手段相對落后,服務功能單一,信息網絡建設不足,以現貨交易為主,責任關系不清晰,市場組織的功能薄弱。此外,“十二五”期間,中央和蘋果主產區地方政府更加重視蘋果流通基地的建設,給予了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方面的扶持,但在批發市場的節點選擇上忽視了蘋果交易的歷史慣性,再加之經營管理水平等制約因素,導致已建成的某些區域性蘋果物流批發中心并未發揮出應有作用,影響了該種模式的流通績效。
(4)“蘋果種植戶+專業合作社+采購商+零售商”的定向流通模式。定向流通模式是指采購商通過合作社實現與生產環節的對接,直接為下游零售商提供可供銷售的鮮食蘋果,帶動整條流通渠道的良性循環。采購商可以與專業合作社簽訂有效協議,保障生產者的利益。該模式中,各環節的分工進一步深化,專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蘋果種植戶的職能是負責指定規格蘋果的生產,采購商負責蘋果的收購、儲運和向終端輸送,果農不再與下游組織直接訂立契約,而由蘋果專業合作社這一蘋果種植戶的自組織代替分散的果農與采購商簽約,建立起生產者和采購商之間的橋梁與紐帶。一方面,專業合作社通過遠期契約或當期契約與下游收購商確定蘋果的規格、數量和品質;另一方面,專業合作社與上游的蘋果種植戶銜接,為其提供技術指導和農資服務。在采摘后,對蘋果進行檢驗、分析、收購、短期儲存,并將企業的收購款分發給蘋果種植戶。
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專業合作社代替果農與下游組織簽約,規模效應一方面增強了蘋果種植戶的談判能力,同時也有助于矯正由于流通主體間的權力失衡和主體錯位,降低契約的數量,從而節約締約成本。在合作社內部,非正式的關系治理可以作為有效的制度安排,約束農戶的違約行為。
(5)“蘋果種植戶+專業合作社+直采商+連鎖超市”的直采流通模式。即所謂的“農超對接”模式。在蘋果產業中,這種模式的基本形式是大型超市與專業合作社簽訂遠期合同,由合作社負責組織蘋果生產,并收購符合相應規格和品質的蘋果并短期儲存,之后由直采商負責運輸和檢驗,超市只負責銷售環節,屬于市場化的對接模式。
該模式的優點在于省去了眾多的中介環節,節約了流通成本,實現了超市、消費者、蘋果種植戶的多贏,對蘋果的品質、規格、安全性等都有嚴格把控,產品可追溯性強,食品安全風險較小。同時,能夠保障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穩定。
從實地調查結果來看,該模式的缺點在于:首先,權力結構嚴重不對稱,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連鎖超市在談判過程中缺少話語權,權責不對等;其次,合作社承擔的市場風險較高,且缺乏轉移風險的有效手段。例如,合作社向連鎖超市的供貨屬于階段性多次供貨而非一次性供貨,這樣必然要求合作社對已收購的蘋果進行儲藏并承擔相應的儲藏費用和資金壓力,這對于發展中的果農專業合作社而言風險極大。因而,調研中的多數合作社出于規避風險的考慮,與樂購、沃爾瑪等超市的合作均是單期交易,合作關系較短。再加之行業進入門檻高,過度依賴單個買方,容易被“套牢”和“敲竹杠”。
(6)“龍頭企業+基地+蘋果種植戶”的一體化流通模式。這是一種相對理想的模式。龍頭企業通過將高度專業化的蘋果種植戶納入自建基地的方式獲取原材料,然后包裝、清洗、分級,再將生鮮果品送往企業自己的直營店、超市專柜、特產店等終端。該模式將公司和農戶內化在企業經營的框架中,生產、分級、包裝和銷售一體化程度高,有助于實現產業鏈各環節的“無縫”對接,能夠形成組織的規模優勢和市場的高度控制力,各環節之間的交易成本較低,品牌化、規模化、標準化程度高。
對于蘋果種植戶而言,生產與流通環節的一體化,能使果農及時獲得市場信息,在果品企業的指導下進行生產,將傳統的蘋果推銷模式轉變為根據需求進行有計劃生產的模式。同時,農資供應等供應商能更為方便地集成到農產品供應鏈中,生產者可以及時獲得品種新、質量高、功效高、成本低的農資。
該模式的缺陷在于,在治理結構上,渠道內部治理結構復雜,合作治理與層級治理并存,渠道治理成本高;在權力結構上,渠道權力的天平明顯向龍頭企業傾斜,農戶對龍頭企業的強烈依賴,再加之龍頭企業在市場信息、產品檢驗等方面的優勢,使其在這一渠道關系中處于絕對主導地位,農戶和合作社在與企業博弈中處于劣勢地位。由于渠道關系雙方規模與實力的嚴重失衡,渠道關系缺乏穩定性,從而對渠道績效產生負面影響。
3.不同流通模式下蘋果種植戶的流通成本與收益
對于蘋果種植戶而言,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其根本動機,因而獲得的收益是其選擇流通渠道的決定因素。不同流通渠道下蘋果種植戶的生產成本、純收入、銷售成本的統計結果(參見表2)顯示,蘋果流通渠道的一體化程度越高,獲得的純收入越高,節約的銷售成本越多。

表2 不同流通模式下蘋果種植戶的單位生產成本、銷售成本與凈收益 單位:元/噸
“蘋果種植戶→蘋果經紀人”“蘋果種植戶→消費者”“蘋果種植戶→專業合作社”“蘋果種植戶→果品公司”四種流通模式下,每噸蘋果凈收益分別為2453.33元、2973.05元、2554.60元和3052.70元,而相應的銷售成本呈遞減趨勢。換言之,緊密的流通主體協作可以幫助農戶降低外生的銷售成本,節約信息成本、運輸成本,提高農戶進入市場或與下游流通主體的談判能力,因而顯示出顯著的收入效應和銷售成本的節約效應。為了獲得更高的收益,農戶有強烈的動機參加一體化程度高的流通渠道,獲得產前環節的要素供給和產后的產品銷售服務。
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一體化的流通渠道對于農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都有益處。對于銷售者而言,可以獲得穩定的貨源,進而使經營成本最小化;對于生產者而言,農戶在供需波動劇烈的農產品市場上可以獲得穩定的產品需求源,提高進入市場的進入能力和留住能力,增強對生產風險和價格波動的抗性,此外,對化學投入品、農業機械、資本、技術和信息等要素的可獲得性也隨之增強。因而,從產業垂直協作的產出角度而言,緊密的垂直協作是一種雙贏的創新性制度安排,符合帕累托改進。
蘋果流通渠道的現代化水平與當地的產業集聚水平、市場發育水平緊密相關,而現代化的流通渠道又會反過來促進當地的產業發展。在果業結構調整、蘋果生產方式轉型背景下,蘋果流通渠道的現代化變革過程,仍然需要政府恰如其分的政策安排來克服農業的弱質性,矯正轉型過程中的市場失靈。基于前文的分析結論,可以得到以下有益的啟示。
1.引導蘋果生產區域化、集中化、流通規模化
考慮到蘋果產業具有集散性、季節性、區域性和保鮮性等特質,需要進一步引導蘋果產業向優勢區集中,兼顧當地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等因素,實現自然條件與生產實際的有機結合。進一步發揮農戶、企業、合作社、批發市場等市場主體的產業集聚效應、空間溢出效應和規模效應。
2.推進蘋果生產經營單位組織化、專業化和集團化
考慮到蘋果種植戶規模普遍偏小,存在“小農戶”與“大市場”的對接矛盾,應進一步提升蘋果生產、流通合作社的規模與實力,培育多種專業化的蘋果營銷主體和服務組織,進而構建起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蘋果流通體系。
3.促進鮮食蘋果流通渠道短鏈化和一體化
考慮到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在蘋果流通中的作用,應繼續鼓勵組建鄉村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合作經濟組織,積極開展技術、農資供應、病蟲防治、產品銷售等服務,逐步提升果農的組織化程度,提高果農參與市場交易的規模和效率。考慮到果品龍頭企業牽頭的一體化流通渠道可以提高果農收入和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損耗,應加大對果品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通過實施龍頭企業帶動行動促進我國蘋果產業化經營水平全面提升。
4.加快市場管理和產業服務信息化
考慮到信息在現代果業流通中的重要作用,應加強公共營銷促銷服務系統基礎設施和組織建設,完善現代化信息服務體系,不斷提高信息的收集、處理、發布能力,為生產和經營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務,充分利用各種傳媒進行技術推廣和科普宣傳,以信息化促進產業化。
*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交易成本對農戶農產品銷售行為的影響及專業化組織創新研究”(項目編號:70973098)、“農產品供應鏈質量規制研究”(項目編號:71203181),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項目(項目編號:CARS-28),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專項“‘農超對接’情景中的農產品質量規制研究”(項目編號:12YJC790117)和中央高校基本業務費(項目編號:QN201165)的部分成果。
注釋:
①數據來源:國家現代蘋果產業技術體系《2013年蘋果產業經濟發展年度報告》。
②本圖借鑒了劉普合等人(2010)的思路,括號中的數字表示相應流通模式在總樣本中所占的比重,由本次課題組的實地調查數據計算所得。
參考文獻:
[1]尹成杰.農民持續增收動力:內部動力與外部動力相結合[J].中國農村經濟,2006(1):4-10.
[2]莊晉財,黃群峰.供應鏈視角下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政策導向與實現模式[J].農業經濟問題,2009(6):98-103.
[3]陳阿興,岳中剛.試論農產品流通與農民組織化問題[J].農業經濟問題,2003(2):55-60.
[4]楊宜苗,肖慶功.不同流通渠道下農產品流通成本和效率比較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1(2):79-88.
[5]趙曉飛,田野.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創新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9(2):16-22.
[6]郭崇義,龐毅.基于流通實力的農產品流通模式選擇及優化[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7-11.
[7]朱華友,謝恩奇.區域農產品流通模式研究——基于浙江省金華市的實地調查[J].農業經濟問題,2013(10):63-68.
[8]趙曉飛,李崇光.農產品流通渠道變革:演進規律、動力機制與發展趨勢[J].管理世界,2012(3):81-95.
[9]劉剛.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演變動力機制及創新[J].中國流通經濟,2014(1):33-37.
[10]夏春玉,薛建強,徐健.農產品流通:基于網絡組織理論的一個分析框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6.
[11]Bain.J.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Ltd.,1959:40.
[12]寇榮,譚向勇.論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分析框架[J].中國流通經濟,2008(5):12-15.
[13]Stern L.W.,EI- Ansary A. Marketing Channels[M].London:Prentice-Hall Inc.,1977:121.
[14]Clark F.E.. Criteria of Marketing Efficiency[C].Thirtythi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1990.
[15]龔夢,祁春節.我國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制約因素及突破點——基于供應鏈理論的視角[J].中國流通經濟,2012 (11):43-48.
[16]歐陽小迅,黃福華.我國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度量及其決定因素[J].農業技術經濟,2011(2):76-84.
[17]孫劍.我國農產品流通效率測評與演進趨勢——基于1998-2009年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1(50):21-25.
[18]涂洪波.農產品流通現代化評價指標的實證遴選及應用[J].中國流通經濟,2012(6):18-23.
[19]歐陽小迅,黃福華.入世對我國農村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影響[J].農業技術經濟,2013(1):68-76.
[20]周華.渠道溝通對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影響[J].中國流通經濟,2013(12):70-75.
[21]張闖,夏春玉.農產品流通渠道:權力結構與組織體系的構建[J].農業經濟問題,2005(7):28-34.
[22]高煜,曹大勇.統籌城鄉商貿流通中農產品流通組織:失衡與糾偏[J].求索,2011(2):4-7.
[23]李圣軍.農產品流通環節利益分配機制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0(11):108-114.
[24]孫俠,張闖.我國農產品流通的成本構成與利益分配——基于大連蔬菜的案例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8 (2):39-48.
[25]陳阿興.農產品流通過程中農民收入增長問題探討[J].宏觀經濟管理,2008(7):55-57.
[26]劉曉峰.農超對接模式下農戶參與意愿的實證研究[J].中南財經大學學報,2011(5):116-121.
[27]李連英,李崇光.中國特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中國流通經濟,2012(2):21-26.
[28]薛建強.中國農產品流通體系深化改革的方向選擇與政策調整思路[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2):32-38.
[29]祁春節,蔡榮.我國農產品流通提質演進回顧及思考[J].經濟縱橫,2008(10):45-48.
[30]姜長云.完善我國農產品流通政策的若干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12(8):39-43.
[31]肖艷麗,馮中朝.農產品流通中公平與效率的國際經驗借鑒[J].經濟體制改革,2012(5):152-156.
[32]紀良剛,劉東英.農產品流通的關鍵問題與解決思路[J].中國流通經濟,2011(7):18-20.
[33]Eleni Z.Gabre-madhin.Transaction Costs and Market Institutions:Grain Brokers in Ethiopia[Z].MSSD Discussion Pa?per No.31,1999.
責任編輯:林英澤
Crucial Problems and Policy Choices of High Value Agricultural Products
HOU Jianyun and HUO Xuexi
(Northwest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712100,China)
Abstract:Taking apple as the typical case of high value agricultural crop,the authors identify the circulation channels of apple as six classical modes,named conventional channel,direct channel,mediation channel,targeted channel,straight channel,and integrated channel. Generally speaking,circulation channel with the higher integration level will lead to the higher net income,the lower cost of supply,and the more benefits for both producers and sellers. In the restructuring of fruit industr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on pattern of apple,the modernization of apple circulation channel need the support of government policy to help it to conquer the weakn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market failure in transformation. So,to guide the regionalization,centralization and the scale circulation of apple production,we sh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ed,specialized and grouped organization of apple production,give suppo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short and integrated apple circulation channel,and accelerate the informatization of market control and industrial service.
Key words:high value agricultural Products;apple;circulation channel;policy guidance
[作者簡介]侯建昀(1989—),男,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縣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學;霍學喜(1960—),本文通訊作者,男,陜西省綏德縣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32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66(2015)05-002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