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江蘇省連云港中醫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連云港 222000)
如何利用優秀傳統文化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陳晨
(江蘇省連云港中醫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連云港 222000)
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已持續了相當長的階段,并在此過程中取得了理想成績,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傳統的思政教育工作方式已與時代產生了一定的距離,無法滿足當前黨和國家對高校大學生及思政工作者的要求,因此,探索更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本文基于上述要求,指出了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的不足之處,并論述了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利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實際工作中,以期能促進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
高校教育 傳統文化 思政工作
我黨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中華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團結奮進,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主要動力。”報告強調了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共同促進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全面發展。針對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之處,結合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既有利于弘揚中華文化,又能對高校思政工作的改革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一)大學生思政覺悟現狀。
隨著社會轉型和國際時態變換,加之大學生三觀基礎尚且稚嫩,思想不確定因素較多,容易受到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不利于提升自我思想政治覺悟。因此,在我國高校大學生思政水平積極提升的同時,也要認清大背景下存在的問題。
(二)思政教育工作的不足之處。
1.教育形式的單調性。由于大學生必修課程中包含馬克思主義、毛、鄧、“三”等基本思想政治原理,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因此某些學生對思政教育工作缺乏新鮮感。再者,某些教師通常以“填鴨式”教學為主要授課方式,重理論輕實踐,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不易對提高思想政治覺悟產生主動性。
2.教育途徑的局限性。目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途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僅僅依靠兩課教學的方式,對于開展目的、開展形式等問題缺乏明確思考,沒有專職教師進行學習成果考核和教學設計,沒有深入實際進行分析,缺乏實踐探討和實事求是的基本精神,導致一些學生將大部分時間用在背誦理論概念,應付考試,沒有將理論知識轉化到日常行動中。
本文基于以上問題,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和觀點,理論聯系實際,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覺悟現狀,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分析,以期能促進二者結合,彌補思政教育工作的不足。
(一)提升師資水平,豐富教學途徑。
高校教師綜合素質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有重要影響,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發展,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勢必要先提高教師綜合素質。要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首先教師需要對優秀傳統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因此,高校需要對教師進行系統培訓,可定期或不定期擬定主題邀請校內學者開展專題講座或展開教學研討會,課下還可組織學術沙龍,教師之間互相分享學習經驗,探討思政教育工作新方法和新內容,以此切實加深教師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讓教師在融會貫通后將相關文化融入教學中,通過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感染學生、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同時,對教學途徑進行創新,高校需要與時俱進,推動并改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大學生關注的社會焦點、熱點聯系起來,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例如開展課堂討論、聯系社會熱點和傳統文化設計相關情景進行課堂表演活動,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從而為日后學習、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建設高校優秀傳統文化網絡平臺。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各行各業發展都離不開信息化建設,互聯網已逐漸深入到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網絡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與時俱進,構建校園網絡平臺推廣傳統文化,通過拓展網絡傳播渠道創作具有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采取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與之進行交流,這有助于增強傳統文化教育效果,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建設高校優秀傳統文化網絡平臺具體內容包括:
1.營造積極向上的大學校園網絡文化氛圍。網絡是高校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因此,對大學校園網網絡氛圍的建設和管理具有重要意義。高校網絡信息主管部門應重視建設、維護、監督和管理大學校園網絡環境,避免色情、恐怖、暴力言論影響校園網絡氛圍,促進大學校園網絡環境向積極、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為高校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塑造良好的環境氛圍。
2.推動高校校園網絡新興陣地建設。高校應大力推動高校校園網絡新興陣地建設,建設一批類似 “中國大學生在線”等富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精品網站或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知乎等新媒體平臺開設專欄,運用趣味科普文章、視頻、圖像等多種形式豐富其表現手法,通過生動活潑的內容和傳達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其充分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
3.通過網絡向學生推薦優秀傳統文化。高校應積極通過網絡對大學生宣傳優秀傳統文化,可在各類新媒體平臺上結合當前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或感興趣的內容定期或不定期擬定主題展開傳播、探討優秀傳統文化活動,例如針對網絡“漢服熱”撰寫漢服科普文章或者邀請專家開展講座,通過講解漢服形制和發展歷史進而深入討論漢民族傳統美德、生活哲學等;還可以就當前社會熱點,比如“建設法制社會”開展學習交流活動,通過講解法家主要學說,探討其學說發展歷史和時代的適用性,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與之進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加深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
(三)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感受優秀傳統文化。
高校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場所之一,負有將大學生培養成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責任,僅僅靠書面教育無法較好地使學生深入理解優秀傳統文化,不利于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學目標,因此,高校、教師和社會都應引導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親身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高校與社會應定時在一些特殊節日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參觀民俗館、文化館、美術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或擔當志愿者進行講解,通過參觀活動和擔當志愿者活動系統化地了解優秀傳統文化;也可在傳統節假日與相關社會組織合作,組織學生觀看或參與傳統民族舞蹈、歌曲等藝術表演,在活動中可適時插入講解相關習俗、節日發展歷程等內容,還可以以院系/專業/班級為單位讓學生舉辦相關活動,例如背誦與傳統節日相關的詩詞,創作與傳統節日相關的短劇,讓學生在活動中對領略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加深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四)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內容。
韓愈在《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中有詩云:“目濡目染,不學以能。”這就是說處在某種環境里,聽得多看得多自然而然就會受到影響。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能讓大學生時刻處在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氛圍中,對加強大學生學習和理解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具有重要意義,其具體措施包括:
1.在校園基礎設施建設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順應社會發展,符合時代特色,在基礎建設主動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可在宣傳欄、圖書館、宿舍樓等地根據某一類傳統文化主題張貼相關詩詞、短文,在校園廣播中開辟與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環節,如朗讀名家經典、科普知識等,充分發揮該類輿論宣傳陣地的重要宣傳作用,營造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校園氛圍。
2.建立并完善校園優秀傳統文化活動機制。建立優秀文化活動機制有利于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長期宣傳,高校應定期舉辦相關活動,比如經典文學、詩詞朗誦會,以院系專業班級為單位開展演繹經典文學劇目活動,在表演活動中可結合當今實際情況適時進行創新,如新編校園版 《牡丹亭》、用古典詩詞或文言文表演歐美古典戲劇或現代戲劇,改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刻板印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對其進行批判繼承和綜合創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強化學生文化認同感,進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與社會發展相適的高素質人才。
[1]劉濤,王孫旺.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探討[J].高教論壇,2014(11):111-113.
[2]李賦翰,劉召用.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快樂閱讀(上旬刊),2012(12):2.
[3]鄧波.基于傳統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J].中國職工教育,2014(2):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