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國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 藝術設計系,江蘇 太倉 215411)
設計素描關于線條表現語言及創新訓練法
徐建國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 藝術設計系,江蘇 太倉 215411)
線條是交流最基本的手段,也是藝術設計中最常用的元素。本文在對線條的基本概念和呈現樣式的分析理解基礎上探索通過改變工具和材料及改變傳統繪制的方法,創造出形態多樣的豐富的視覺語言,以增強設計素描關于線條語言的表現力。
設計素描 線條 表現語言 創新訓練
線的基本概念是一種工具或者媒介在一區域里運動所形成的運動點得軌跡。一個線條通常是可見的,因為它與背景形成了對比。三維線條可以用繩索、金屬絲、管線、固體桿等構成。線條是交流最基本的手段,也是藝術中最常用的元素,我們日常的手寫活動都會用到它,在藝術與設計中,線條用于勾勒草圖,快速表達設計思想。
生活中給人線的視覺體驗有很多,比如校驗線、視線、排隊、天熱氣管線等,在西方繪畫中,線條一直被認為是造型最快捷的元素。
線是東方藝術的主要特征。魯迅先生認為中國美術最可取的三部分為:漢刻、唐畫和宋畫,線在其中都是主角。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總結了“六法”,“氣韻生動”之后便是“骨法用筆”,第一次把中國特有的線的藝術在理論上明確建立起來,指出用筆是表現對象的手段,在這里用筆應包括用線與皴法。縱觀中國美術史,所有畫面都是由線條擔負組織造型的復雜任務,以線造型是最基本的立足點。所謂伏羲“八卦”、仰韶文化時的陶文符號、大汶口文化時的象形符號和龍山文化時陶器刻符、殷周甲骨文字、商代發展起來的青銅紋飾,等等,其造型都是高純度的線條構成。戰國時期的《龍鳳人物帛畫》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以線條勾勒的人物帛畫,被認為是奠定了中國畫以線為主的表現風格;漢代霍去病墓前的雕塑渾厚大氣,氣韻生動,其中《伏虎》不加精雕細琢、蓄勢待發,卻不忘周身用線條表現虎的斑紋;東晉畫家顧愷之的線條“高古游絲描”秀潤柔勁,圓潤流暢如春蠶吐絲,延綿不斷。他的代表作《洛神賦圖》完美體現了線條風格;唐代畫家吳道子的線條勁健飛動,流暢飄灑,落筆生風被稱作“吳帶當風”,其《八十七神仙圖》以粗細、曲直、剛柔、虛實、疏密的線條造型展現出的恣肆奔放的情感;懷素的《自敘帖》里縱橫斜直、無往不收、上下呼應、如急風驟雨的毛筆線條展現了傳統線條獨特的運動魅力,將創作者的精神氣質與所表現物的本質生命融為一體。
在自然和生活環境中到處可以感知到類似于線條的現象,如樹枝、電線、校驗線、各種排隊、各類管道線等。不同線條的形態給人以不同的知覺特性,線條的粗細、曲直、疏密、虛實、質感等在設計中都具有極強的表現力,設計師可以利用線條的不同性質闡述其設計構想,“在三維藝術中,實際的線條是由優美的絲線、細繩、金屬絲、管線和固體的桿創造,并被20世紀的造型藝術家用作增加其作品維度的手段”。通過線條的變化可以創造出不同的形狀、肌理和空間。在視覺藝術中,線條是傳達觀念和情感的表現性語言的手段。
線條表現語言的訓練目的就在于全方位感知線條的魅力;深度挖掘傳統線條語言的文化內涵;學習各種線條所帶來的形式美語言;利用線條的不同性質為設計開拓思維,豐富造型語言;增強形式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學生感知感悟周圍世界線形式語言的能力。
1.以多種工具材料表現線條的多樣性。
以多種工具表現線條,一定要突破傳統的造型工具,比如原本用的鉛筆可以使用毛筆或者樹枝、手指等其他意想不到的工具表現線條。表現的媒介也可以改變,不一定是傳統的鉛畫紙,可以是沙地,泥土、墻壁、木板、織物等。以用樹枝作為線條表現工具為例,讓學生在自然界尋找合適的樹子,然后站著、坐著、蹲著在紙上沾著顏色作自畫像。由于樹枝不像鉛筆一樣容易掌握和控制,沾顏色畫也不是很流暢,因此具有特殊的韻味。造型訓練本沒有定法,尤其作為藝術設計的造型訓練對于形態的準確性本來不需要像學院派繪畫專業那樣要求苛刻,而更應該突破傳統繪畫習慣的影響在工具和材料上更大膽地創新,為專業設計中更好地創新表達奠定基礎。
2.收集生活中存在或感知的線條,并用攝影的方式記錄下來。
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中必備的交流工具,教學中也可以借用手機具有的拍攝功能收集生活中存在或感知的線條,是學生充分與大自然接觸,感悟線條的多樣性和美感。有些線條是直接能看到的,比如電線、斑馬線,有些需要感知的比如人流和車流形成的線,燈光交錯所形成的線等。拍攝的作品再用投影儀播放交流,教學過程中會發現有些學生的畫面形式感強,有些學生觀察得很仔細,觀察的角度也不同尋常,拍攝的畫面很新穎,畫面能打動人,而有些則非常平淡。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如何觀察和感悟,如何拍攝使作品既具有畫面感和形式美語言又有創新點。
3.以線造型的方式表現傳統文化藝術及裝飾構件。
收集一到兩個具有當地傳統文化特色的物件實體或影像資料,以線造型的方式將其特點描繪下來,并提取其有特色的造型元素。每個地方都有具有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民間工藝及傳統建筑雕塑等,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并將傳統文化用現代設計語言發揚光大是設計師的責任。從另一個角度看,設計師也只有立足于傳統,才能更好地推陳出新,創作出具有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的作品。因此這一課題顯得尤為重要。這種方法改變了過去單一的靜物寫生畫寫實素描,不再把過多時間浪費在效率極低的描摹上,而是一開始就具有明確的任務和目的性,也是教會學生設計立足于傳統進行調查研究的一種方法。這種需要經歷一個從調研到分析記錄到提取元素到再創作的過程。例如古建筑遺留下來的很多木雕和石刻,有些已經風化和殘缺不全,通過收集整理,將這些紋樣用線描的方法完整地記錄下來,是對傳統的繼承和保護,也是作為專業設計學習創作的第一手資料。
4.結合現代抽象視覺語言,創作一個以線為材質的具有空間意味的作品。
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收集各種實物型線條(如鐵絲、木棒、繩索等),總結它們的材質和線性特性,將其歸類,并在其中選擇部分實物線條,將其用膠水粘貼或捆扎等方法構成一個有視覺趣味的作品。該訓練主要是增強學生對線材的感性認識,發揮線材的視覺特性,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表現能力。創作過程可以借鑒一些現代藝術裝置,理解作品背后的表現意義,創作目的并非要追求一個具象造型,而是要充分挖掘材料所能呈現的視覺特性。
5.以用不同工具、多樣的線條繪制一個幻覺空間。
線的濃淡、粗細、虛實、軟硬使得在繪制的語言上有更多變化,不再是鐵絲般的框架。運用不同的線能在畫面中產生物體的質感、光感、空氣感。通過線條的粗細不同形式還可以體現空間中的透視和方位關系。此項訓練要注意線條不要表現具象的形,而是通過不同的線條及尺寸、明暗度和清晰度等建立一個空間結構,畫面中各部分應有不同的空間深度。可以隨意試用你的各種媒介,可以用你的手指、皮紙或手掌邊緣模糊某些線條,使整張紙上下左右各個部位都布滿不同類型的線條。對有些線條要用整個手臂的力量它們畫得很濃;而另一些線條只需輕輕轉動你的手腕。有些線條畫得很快,另一些要畫得很慢。不同的工具使用的方法自然各不相同,有些線條試用橡皮制作一些效果,比如用橡皮將深色部分擦過后,會有白色的線狀痕跡出現,看起來就像里面有光透過來。另外,試著將深色線條弄糊,運用這些技巧,會使深色區域變得柔和,或者說有空氣感。
設計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作為設計基礎課程的設計素描不能墨守成規,要更好地為專業教學服務,就必須不斷創新,創造更多更新的造型訓練方法,靈活多樣的課堂活動。線條作為最基本的設計元素,具有豐富的設計語言和文化內涵。線條語言的創新訓練方法,以多種訓練方式相結合,通過改變傳統素描工具及材料,創造出新穎的線條表現形式和視覺語言,提高素描造型的創新表現力。
[1][美]奧托·G.奧克威爾克等,著,牛宏寶,譯.藝術基礎[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7.
[2][美]韋恩·恩斯泰斯,梅洛迪·彼得斯,著,趙琦,等譯.素描的空間、形式與表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1.
[3][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四川人民出版社.ISBN:7-220-03958-1.
[4]周至禹.設計素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
[5]周曉珠.淺談傳統線條藝術與現代平面設計[M].重慶郵電大學傳媒藝術學院.
[6]張建芬.淺談線條在設計素描中的運用[M].深圳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