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鳳
(南京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初中歷史課標中的不足與補正分析
——以2011版課標中世界現代史為例
紀曉鳳
(南京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本文對《2011年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中世界現代史部分進行解讀,指出其中的三點不足:一是文化游離于政治、經濟線索之外,缺少文學藝術;二是美國在現代史中地位不可忽略,而二戰后缺乏對美國的介紹;三是課標以時序建構教學體系,以致邏輯有些混亂,針對這三點不足提出在編寫教材時應適當補充,對知識重新整合,以彌補課標中的不足,更好地詮釋世界現代史的重要進程,方便教與學。
初中歷史 課標不足 課標補正 教材編寫
在《2011年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中,世界現代史部分的課程內容,以時序性構建教學體系,著重對政治、經濟方面的要求,從其具體的課程內容看,主要存在缺少文化史、二戰后缺少對美國的介紹、以時序為中心導致的邏輯混亂等問題。
《2011年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課程設計思路中,指出在學習內容的編制上,展現人類社會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發展的基本進程。但是,世界現代史部分的課程內容,卻著重政治、經濟方面的要求,忽略文化,特別是文學與藝術方面的內容,文化游離于政治、經濟線索之外。
在世界現代史的概述部分,提及政治、經濟的重要性,也指明多元文化的出現,但是在具體的課程內容要求中,卻忽略文化層次的知識。
課程內容概述部分,世界現代史強調“經濟在高科技的推動下迅速發展,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具體的課程內容中,體現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是“知道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以計算機網絡、生態與人口等問題為例,了解現代人類社會的發展及面臨的挑戰”。經濟帶來的社會生活的變化,不僅體現在國家政策、科技帶來的變化,還應體現在文學、藝術等各方面,經濟與政治、文化都是相互影響的,經濟帶來的社會生活的變化必然會在文化中有所體現,而在具體的課程內容中絲毫沒有涉及。
世界現代史的后半部分,強調“人類在享受高科技帶來的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的現代社會生活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問題”,而在具體的課程內容中沒有體現文化的多樣性。
最后一部分,依然在強調 “通過學習……增強國際意識,以開放的心態和開闊的視野看待世界,吸納人類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文明成果包括多方面內容,文學與藝術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不僅要以開放的心態看待世界上的各國家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還要有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接納世界上的優秀文化,包括文學、繪畫、音樂、影視等各方面的內容,而在具體內容中對這些絲毫沒有涉及。
世界現代史部分的著重點在政治、經濟方面,而對于文化層面的知識卻不夠重視,這不得不說是欠缺之處。
課標的課程內容在概述中多次提到多元文化,但在具體的內容中卻忽略文化部分的知識,那文化到底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呢?
由雅克·德洛爾任主席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說道:“教育的使命是教學生懂得人類的多樣性,同時要教他們認識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間具有相似性又有相互依存的。”①從中可以看出教育要讓學生認識到人類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必然包含文化的多樣性。因而作為世界史,也應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內容,作為現代史,在這一階段,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科技進步、文化繁榮,給人們的精神及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更應該關注到文學藝術與科技的成果。“人類文明史”不等于“某個區域的文明史”②。同樣的,“人類文明史”絕不是某個領域的文明史,它不僅包括政治、經濟層面,還包括思想文化層面。特別是作為世界現代史,多元文化發展,文化軟實力成為重要的名詞,其作用越來越重要。胡錦濤同志在耶魯大學的講話中提到: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也往往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每個民族的文化、文學與藝術都與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現實的社會與人的精神。因此,文化史部分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
針對課標中忽略文化知識的不當,在編寫教材的時候,可以在教材中相對應的時期,以資料卡片、知識鏈接或者小字等形式進行補充,或者在教材最后以學習探究的形式,補充文學與藝術,作為活動課讓學生進一步閱讀、了解,讓世界史變得更全面、完整。以課標內容為主要依據,考慮到編寫教材過程中的篇幅限制,為了更全面地表現文化的繁榮和多樣性,可以將文學與藝術作為探究增加在主體內容之后,以學習探究的形式進行補充。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現代史上的文學名著、藝術名畫、代表性音樂及電影名作。增強國際意識,用開放的視野了解其他國家和民族創造的優秀文化成果,更好地認識世界現代文化的多樣性、多元化。
二戰后的課程內容,涉及歐洲的聯合、日本的經濟、蘇聯模式、亞非國家的崛起,對于美國,只有美蘇“冷戰”對峙局面部分直接提到美國,總的來看,二戰后缺乏對美國的介紹。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歐洲中心時代,代之而起的是以美蘇對峙和爭霸為特征的兩極格局。二戰后,“美國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擁有極大的優勢,從戰前的一個美洲國家一躍而為世界頭號超級大國”③。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國掛鉤,并保持固定匯率,美元成為世界貨幣。“1947年美國的工業產值約占資本主義世界的56.4%,外貿出口占32.5%,黃金儲備占世界儲備的2/3。從20世紀50年代起,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進入了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這一高速發展進程首先就從美國開始”④。
除了經濟上的巨大優勢外,在科技上美國遙遙領先,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發生在美國,并以美國為中心。1945年,美國研制成功第一臺電子計算機;1942年底,美國建成第一座原子反應堆,人類從此進入原子能時代;1969年,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這是人類第一次邁入太空;1981年,美國研制成功第一架航天飛機,這些成就對于世界的進步和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
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并企圖構建以自己為主導的單極世界。
二戰后,談現代史必然離不開美國,而課標中卻缺乏對美國的介紹。因此,在教材編寫中,可以適當加入對美國的介紹。課標對二戰后的要求有:了解美蘇“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知道歐洲聯合的趨勢和日本經濟的發展;了解蘇聯的改革與變化及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知道戰后殖民體系的崩潰和亞非拉國家為捍衛國家主權、發展經濟所進行的斗爭。這些知識點可以整合,并將美國的介紹作為一課融入進去,在“兩極格局下的競爭”這一個主題下形成一個單元,可以將兩極的出現與對峙作為一課,對應兩極格局。美國與蘇聯各設一課,解析二戰后這兩個大國的發展。最后,突出“競爭”這一主題,介紹歐洲聯合、日本發展及亞非拉等力量的崛起。
課程內容是依照歷史發展的時序安排知識點,時序性是歷史的一個特點,對于編寫教材來說,在關注歷史時序性的同時,還應注意學習內容的內在聯系,以適應初中生的認識水平和接受能力。
課標是按照時間的順序進行知識的羅列,雖然遵守時序性的歷史特點,但是在主題的一致及內容的銜接上存在不足。
例如:在課程內容的前四點,“知道‘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薩拉熱窩事件、凡爾登戰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戰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這一知識點是關于一戰的,即戰爭爆發前的背景、戰爭過程、結果。第二個知識點“通過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勝利,理解列寧領導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的重要意義”,也是一戰中發生的歷史事件,重點在俄國的十月革命。第三個知識點“了解《凡爾賽和約》、《九國公約》的基本內容,知道戰勝國建立了戰后世界的新秩序”,此為一戰后的內容,是列強在戰后重新瓜分世界、建立的新的國際政治新體系。前三個知識點均與一戰有關,但是十月革命這一知識點夾雜在一戰及戰后新秩序中,顯得很突兀,關聯度不強。而第四個知識點“從新經濟政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了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主要問題”是關于蘇聯十月革命后,蘇聯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很顯然,十月革命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容關聯度較高,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放在一起更合適。
因此,在編寫歷史教材的時候,要以時序性為準則,同時要注意歷史知識的聯系與內容的銜接,以適應初中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歷史知識內容繁多,涉及多個國家地區、任務、重大事件,若合理調整,有利于更好地突出核心知識,使之更系統化,更清晰、明了,有利于學生對教材的把握和理解,方便教師教學。因此,以課標為綱,進行適當的重組、整合是有必要的。
在編寫教材時,此部分可以做一些調整,使單元中的幾課內容有主題上的相關性,體現其內在聯系,便于統一,使之序列化、系統化、整體化,對于具體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要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考察。第一單元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主題,包括原因、過程及戰爭影響。將第二個知識點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于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放入一個單元。
對內容標準中的內容進行重新建構,靈活地處理課程內容的關系,處理好單元主題與單元下具體課題的關系,處理好一課的主題與一課中各子目的關系,進行單元內容的重組。
《2011年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是編訂教材的重要依據,課標雖然較2001版有很大的進步,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文化游離于政治、經濟線索之外,缺少文學藝術,文化的重要性已被普遍認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族的精神,這是社會狀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可以在編寫教材時以探究的形式補充;其次,美國在現代史中地位不可忽略,直至今日仍具有不可超越的地位,而二戰后缺乏對美國的介紹,對此,可以在教材編寫時將二戰后美國經濟的繁榮與科技的發展加入,更科學地展現現代史;最后,課標是以時序建構教學體系,雖然符合歷史的基本特點,但是邏輯會顯得有些混亂,不易于初中生的理解,因此,在教材編寫時,可以對知識重新整合,使之更系統化、整體化。
注釋:
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第83頁.
②趙亞夫.《新課程<歷史課程標準>急需解決的幾個重要問題》.《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③孫穎,黃光耀,主編.《世界當代史》.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頁.
④孫穎,黃光耀,主編.《世界當代史》.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頁.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孫穎,黃光耀,主編.世界當代史[M].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3.
[3]趙亞夫.新課程《歷史課程標準》急需解決的幾個重要問題.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