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雯
(南京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7)
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普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為教育的發展帶來契機。信息技術大大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寬了學習的渠道,改變了知識的呈現方式、教與學的方式,引發了教學的革新。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解決傳統課堂教學存在的不足,實現教學創新,提高教學質量,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關心的問題。
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Approach)由英國語言學家N.S.Prabhu于20世紀80年代首先提出,是一種以“任務”為單位組織語言教學活動的途徑。任務型教學法的基本框架以JaneWillis(1996)提出的結構為代表:Pre-task(任務前階段),Task-cycle(任務環階段)和LanguageFocus(語言知識要點階段)。
任務型教學法要求學習者在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情境中,以完成任務為導向,通過目的語進行意義的創建和交流,實現對語言知識的掌握。它強調在“做中學”,讓學習者成為課堂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因而能夠促進學習者語言技能的培養;完成任務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溝通與協作的同時提高學習者用目標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因此,任務型教學法體現了“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備受教育工作者的推崇。
任務型教學法具有諸多優勢,因而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然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傳統課堂實施任務型教學法,并不能夠發揮其全部優勢,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情境創設問題。
真實的教學情境具有實際意義,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任務型教學法強調,必須將真實的情境引入語言學習中,創造有效的學習環境。JaneWillis認為,創造有效學習環境必須滿足三點:讓學習者充分地接觸目的語;為學習者提供機會以目的語展開交流;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因此,教師要為學習者設計真實的或盡量接近真實的場景。然而,在傳統課堂環境下,教師以口授加粉筆黑板的形式展開課堂導入,呈現方式呆板、枯燥,無法創設真實的情境,繼而無法提供真實的任務,課堂氣氛沉悶,結果是無法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不能為學習者提供機會交流,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2.教學資源問題。
任務型教學法要求學習者以解決“任務”為導向,開展探究活動。真實任務的解決,有賴于多層次、高質量、豐富的信息資源。然而,在傳統課堂環境下,教學資源只限于有限的材料,所有學習者面對的是統一的教學資源。孤立、封閉的有限教學資源,無法開闊學習者的思路,找到解決任務的最佳方案。同時,完全一樣的教學內容無法滿足不同基礎、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習者的不同需求,無法實現個性化教學。
3.協作交流問題。
語言學家Feez提出,任務型教學法重視交際與意義,強調學習者在參與活動、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有目的地互動掌握語言。另一位學者Nunan認為,交際任務要求學習者在課堂活動中運用已有知識以目的語表達意義。可以看出,任務型教學法強調參與和互動,強調學習者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運用已有的目的語知識開展交流協商和意義構建,在協作與交流過程中,學會以目的語交際,實現對目的語的掌握。因此,開展大學英語任務型教學必須重視“互動”。然而在傳統課堂環境下,因為課時和場地的限制,一半以上的學生沒有機會表達,大多數學生基本上是獨立思考或兩人協商,無法充分交流與協作,不能全面完成任務,無法發揮任務型教學的優勢。
4.評價體系問題。
教學評價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評價一方面為教師提供教學反饋,從而調整教學手段、保證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幫助學生了解學習情況,從而調整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制定全面、科學、準確的評價體系對大學英語教學非常重要。然而在傳統課堂教學中,評價側重學習結果,而不是學習過程,形成性評價給終結性評價讓位;教師是評價的唯一主體,無法實現學生相互評價與自我評價;學生在評價中只是被動地接受評價,無法參與評價方式的制定;評價只限于書面作業和問答類,形式單一,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通過以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改變傳統課堂以單一枯燥的形式創設情境,融入圖片、聲音和影像,使得教學情境圖、文、聲、像并茂,以綜合表現力呈現語言,創造高效的語言學習環境,變單一枯燥為形象生動,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變被動消極為主動積極,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創設真實、自然、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興趣密切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多層面、全方位地充分接觸目的語,以目的語展開交流,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現代信息技術的超文本功能突破了書本的限制,互聯網的龐大數據庫將教學內容由課堂向課外無限延伸,解決了傳統課堂統一、有限、封閉、孤立的教學資源問題。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基礎、不同風格,將網絡海量資源進行梳理和整合,開發適合學生特定需求的教學資源,設計網絡學案,因材施教,既涵蓋大多數學生的共有需求,控制好難度,做到難易適中,又考慮個體學生的個體需求,實現差異化、個性化教學;學生在豐富、地道的多元化語言環境中,根據自己的基礎、興趣等情況選擇需要的學習資源,開展網絡探究,完成任務,在這一過程中提高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實現語言習得。
在由信息技術創建的交互式教學環境下,學習者在教師的主導下,通過電子郵件、BBS、QQ、微信等平臺,完全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建立學習共同體,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協商、討論,在共享集體的思維和智慧的基礎上,全面、正確地理解所學知識,最終完成意義的建構。這樣的交互式教學環境為每一位學習者提供條件,把每一位學習者調動起來,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知識的掌控者,而是學習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協助者、輔導者,打破傳統的師生、生生關系,徹底改變傳統的師生角色,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任務型教學的優勢。
通過多媒體網絡環境建立動態電子評價檔案,可以將學生每一階段的學習情況,包括探究、協作活動的參與情況及任務的完成情況納入評價的范圍。動態的評價方式完整地評價出整個學習過程,確保評價的全面;評價的內容既包括學習過程、結果,又包括態度、情感;通過網絡實時將評價結果反饋,幫助學生及時了解學習狀況,調整學習方法;在教師評價之外,將學習者本人和小組成員納入評價主體,通過自我評價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評價變為主動參與評價,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同時加強小組成員互評提高共同學習和團隊協作精神,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制定合理比重,使評價結果更客觀、更準確;讓學生參與評價方式的制定,促進學生對學習活動進行思考,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評價形式多樣化,成果可以是主題報告、角色扮演、設計的網站等;形成性評價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使整個評價體系更全面、客觀、準確,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成為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良好手段。
實踐證明,通過信息技術優化情境創設、教學資源、協作交流與評價體系,克服任務型教學法的局限性,彌補大學英語任務型教學的不足,有助于充分發揮其優勢,提高教學質量。
[1]Jane Willis.The Framework of Task-based Learn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Nunan.D.(1989) Design Task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魏永紅.外語任務型教學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