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摘 ?要:民生新聞作為一種新的報道形式,把視角聚焦到平民身上,提倡人文情懷,用平民化的語言,講述民生方面的內容。隨著互聯網和其它新興媒體的興起,報紙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所以報紙需要不斷完善其內容和形式,民生新聞就是一個突破口,報紙上的民生新聞該怎樣順著潮流發展,揚長避短,才能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品牌之路,本文呼吁各報紙吹響新媒體時代民生新聞創新的集結號,并提出了幾點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新媒體;民生新聞;平民視角;專家模式
中圖分類號:G21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1-0032-03
在中國,民生新聞還是一個新生事物,但這一新聞報道形式已經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因此民生新聞的發展空間還很大。近年來在全國各地掀起的民生新聞的熱潮足可說明這點。而且,民生新聞目前所暴露出來的一系列問題通過努力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因此,民生新聞必將在未來的幾十年內經歷一個大發展的過程。
在新聞媒體競爭日趨嚴峻的今天,民生新聞報紙必須盡快將自己融入到競爭的大環境,揚長避短,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品牌報紙之路。本文將對報紙民生新聞的內涵和其所存在的問題及如何改善等方面進行研究和探討。
一、報紙民生新聞的內涵
民生新聞是由平民視角、人文情懷、民生內容、民眾話語、讀者本位等要素構成,被視為一種新的新聞價值取向,是站在平民的立場和視角上進行包裝、處理新聞題材的一種操作方式,以人為本是其核心。
報紙民生新聞,也就是報紙中的民生新聞,圍繞民生這一主題,總結起來,民生新聞的內涵,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民生新聞,從廣義上來看它是屬于社會新聞,但是其內容主要報道的是關于平民百姓的生存空間與生存狀態的問題,是關注人民生計,關心市民生活的新聞[1]。
第二,民生新聞是從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所獲取的新聞信息,其在形式上利用先進的傳播手段,注重提高新聞的互動性和時效性,在內容方面鎖定老百姓的生存空間、生存狀況,關注普通群眾的喜怒哀樂,旨在拉近與受眾的距離。簡言之,民生新聞就是民生內容、平民視角、民本取向[2]。
第三,民生新聞是以人文敘事的手法站在平民的視角關注和表現普通群眾的生活、生計、生命、生存等一系列內容的一種表現形式。概括為三點:人文敘事、民生內容、平民視角[3]。
筆者認為,嚴格說來,“民生新聞”不算是一種關于新聞樣式、體裁的說法。傳統的新聞學對于新聞樣式體裁的劃分一般都遵循單一的標準,但是民生新聞卻是一個由好多種標準一起作用劃分出的結果。所以筆者更認同第二種觀點。實質上民生新聞自從出現的那天起,追求的人文理念就是以人為本。從這個角度來看,民生新聞以人為本的理念一直都體現在民生新聞的采寫與傳遞的過程中。
二、新媒體時代報紙民生新聞的發展困境與不足
(一)報紙民生新聞的發展困境
多年來,各大報紙盲目爭相上馬民生欄目,導致報紙民生新聞的發展遭遇了內容、資源、競爭等諸多“瓶頸”,民生新聞陷入了無序競爭的怪圈。當新媒體工具悄然崛起后,“民生新聞的核心競爭力大大減弱,民生新聞遭遇前所未有的內容困境、題材困境、話語困境、收視困境、發展困境”[4],市場份額不斷下滑。
進入新媒體時代,我們深刻體會到,報紙民生新聞要想獲得活力和生命力,需要創作團隊的默默堅守和自主創新,融入時代潮流順勢而為,做老百姓貼身又貼心的新聞,不斷增益品牌含金量。面對全媒體語境下信息傳播良莠不齊的態勢,報紙媒體更應肩負起“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的光榮使命,體現自身作為主流媒體的社會擔當,自覺履行媒體責任,服務國計民生,讓報紙媒體掌握話語權,贏取媒介公信力,提升社會影響力,從而發揮自已應有的新聞輿情引導作用。
(二)當下報紙民生新聞的不足之處
由于對民生新聞界定的無序狀態,產生了各種各樣不同的闡釋和解讀。其中有一些釋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們的說法和內容不可置疑的帶有一定的偏見和誤差,因為出發點的不同和差異,話語的不同理解和闡釋以及語言的障礙,使對民生新聞的釋讀與民生新聞的本質產生了距離,于是便產生了現在狀態下的說法不一的界定和釋讀,導致民生新聞產生一些不足。在新聞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民生新聞報紙必須盡快將自己融入到競爭的大環境,總結自己的不足,學會揚長避短,從而健康的發展下去。下面文章從內容和形式兩大方面分別闡述報紙民生新聞的不足之處。
1.內容方面
(1)忽略民生新聞的內涵。“眼下,有的新聞媒體為爭奪收視率拼命以融入百姓的方式直逼受眾,這種方式到最后不可避免地會走向低俗化、庸俗化,甚至到最終會直接影響新聞媒介的公信力。民生新聞是反映民眾喜怒哀樂、關注民眾衣食住行的新聞,它不僅包括物質生活方面也包括精神生活方面的信息。在民生新聞中,兩方面相比較,物質生活方面的信息,得到了更具體、更充分的反映,其中有交通治安、食品安全、房屋拆遷等多個方面的內容,為老百姓的生活提供了可信的行動坐標和參照標準。例如關于百姓十分關注的食品安全的問題,國內各種類型的新聞媒體都先后報道了很多問題,從中可以看出鮮明的服務性和實用性。同時,精神生活方面的報道并不樂觀。有些新聞盲目追求高消費,雖然為一部分人所歡迎,但它只會使新聞的取舍背離理性的道路,傳媒新聞的基本立場也將會被消解。這對建設和諧社會危害很大,成為提高社會整體素質的絆腳石,因此,凡是有責任感的新聞媒體都嗤之以鼻,如今也是與“民生”精神追求所相悖,絕對不能再讓其有市場。
(2)片面追求眼球效應。民生新聞的“民”自然是指老百姓、普通民眾,“生”卻有多種解釋,可以理解為是生活、生存、生計等,但是對“民”的認識并不充分、不完整,主要表現在新聞媒體片面追求眼球效應,使民生新聞的格調降低。受眾是媒體的生命線,對于報紙來說,讀者的地位不容輕視,但是為了吸引讀者的注意,擴大讀者的數量,使民生新聞偏離其為人民服務的本質。有的媒體為追求逼真的細節、煽情的效果,在一些報道中刊出被大火燒得面目全非的燒傷者、死亡者的大幅畫面,其效果無異于一場視覺暴力。類似的實例并不少見,完全不顧當事人的感受,更是忽略了報紙應有的引導社會輿論、推動社會精神進步的功能。不得不提出,在有些新聞報道中的弱勢群體,片面強調的是他們的負面形象,對新一代人正確認識弱勢群體的形象產生誤導。
(3)缺失必要的預警信息。在民生新聞中,有好些都會提前向受眾發布各種各樣的預警信息,內容包括生命安全、生存狀態、生計來源、生活質量等。比如,留守兒童的生活困境、食品安全帶來的人身安全威脅等報道很常見,有些報道在標題中帶有警醒字眼,社會預警作用得到了發揮,取得了很好的預警效果。預警信息并不少,關鍵是報喜不報憂的信息有點多了。這些預警信息非常注重時效性,并且有一定的周期性,多以時下社會上突發的有重大影響的事件為契機,報道也有一定的模式,往往是先報道事件,揭露出問題所在,繼而報道相關部門的大力檢查和進一步的整頓,最后一步往往是“報喜”,告訴受眾問題已經解決了,危機解除了,受眾完全可以放心了。
(4)局限于“小民生”。聯系時下的新聞報道,我們不難發現,街頭鬧劇、奇聞趣談、鄰里糾紛等內容充斥,“小民生”仍然是民生新聞的主力軍,大多數題材局限于街道、家庭以及社區。就淺層次來說,這類報道是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再現,有利于受眾獲知新聞事實;但從深層次來說,這類新聞報道則過于瑣碎化、平面化,沒有對民生的升華報道,偏離了時代提倡的主旋律。大小事件不分主次地簡單羅列、不加篩選、“蘿卜白菜一起上”般堆砌事實,這樣也會降低新聞的真實度。新聞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的信息要求,并不意味著媒體什么事情都要告知受眾,信息過分冗雜,反而會擾亂受眾獲知信息的效果。對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和重要性沒有進行充分的考慮,報道內容不是從本地需求出發,沒有致力于做好本地的內容,沒有找準時政、經濟等社會發展的主流問題與百姓生活的切入點,把時政和經濟新聞與民生新聞脫節,以如此境況根本就無力形成一定的主流新聞意識。
2.形式方面
(1)陷入“專家模式”。在一些原來的傳統報道中,“據專家分析”、“據專家預測”這類字眼并不少見,這種現象我們可以概括為“專家模式”,很明顯,在這類新聞報道中,老百姓的話語權少之又少,或者說基本沒有。對于當前許多媒體上開設的所謂“公共空間”里各種各樣的專家權威你方先唱罷我方再登場的景象,學者余世存提醒公眾注意,有些專家話語有一定的科學性,但是在重視專家話語的同時,受眾也完全沒有必要否定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因為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即使面對同一事件,感觸也因人而異。電視民生新聞在這一方面做的比較好,而報紙民生新聞則更多地還停留在專家視角的老套路上。從中可以看出報紙傳播信息的一些弱點。
(2)忽視民生新聞策劃。目前,報紙上的民生新聞報道主要是針對具體事件進行具體的報道,隨著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也隨之提高,如果我們再不重視新聞的策劃,民生新聞的內容會一直局限在群眾身邊的一些小事情上。想要讓報紙的新聞跟上老百姓的生活節奏,我們在取材上必須要下硬工夫。新聞的美和其它各種美都一樣,有形式美,也有本質美[5]。形式美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形式美,造成對本質美的忽略,則舍本逐末,不但不能正確地反映事件真相,而且無法揭示事物內在的規律性,最本質的東西被丟掉了,如何讓受眾獲得真諦?反之亦然,一味追求本質美,卻忘記對其形式進行改善,內容枯燥無味又干癟的報道是根本無法吸引人的,就更不用期望受眾可以從中把握規律了。在進行新聞報道策劃時,追求形式美和本質美的統一,這是我們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
三、在新媒體時代下改善報紙民生新聞的方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互聯網及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報紙民生新聞在傳播中也要積極地使用新媒體與民眾進行互動。目前一些民生新聞已經引入了微博與QQ,但是隨著微信的快速發展,民生新聞要抓住先機,率先將微信與報紙良好地銜接。只有不斷地研究新好東西,并積極地運用新媒體,才能不斷地擴大受眾,提升報紙民生新聞的影響力[6]。針對報紙民生新聞的不足,本文提出如下幾點相應的改善措施。
(一)民生內容的完善
1.對民生新聞的內涵進行拓展
民生新聞報道不僅要把信息告之受眾,在這個過程中,它還要對文化、道德理念進行傳承,滿足受眾的休閑消費和審美享受,所以,既要重視它的輿論工具的作用,也要關注其承載的休閑文化的功用。一篇新聞報道的作用,不僅僅是為了給受眾解釋情況,解除迷惑,懲惡揚善,還有就是幫受眾找些事情做,以打發無聊的時光,也就是常說的“解悶”。就像教師是祖國的園丁一樣,新聞工作者可以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其更多地應該關注人們的內心,關注精神世界,并且要多做社會調查,深入到群眾生活中去。我們除了要選擇具有高尚情趣的題材,在為受眾提供娛樂、滿足受眾信息需求的同時,也要注重提高受眾的認識,對整體社會素質的提高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2.努力提高民生新聞報道的預測性
新聞把監測社會環境、傳播信息、及時發出預警信號,對受眾進行正確的引導作為基本職能。民生新聞傳達民聲,給公眾提供了一個交流意見的平臺。通過這一交流平臺,公眾可以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對一些政策等的看法表達出來,互相交流,報紙民生新聞在此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通過平臺搜集到公眾的意見,并把意見上傳,或者把意見進行反饋,實現上情下達或下情上達,可以有效地緩和局勢、化解矛盾,從而消除誤解和偏見,在提倡和諧社會的今天作用非常大。
不同尋常也是新聞定義的一部分,也就是新聞具有變異性、反常性,正常環境下發生的正常事件,正常環境中的正常人,嚴格說來不算是新聞。“民生新聞直面大眾的衣食住行、教育就業、醫療保健等,非常具體。要搞好這方面的報道,一是要為大家提供切實有用的信息,一是要對那些侵害大家權益的行為進行揭露和抨擊。”報紙上刊載過多的事后報平安的報道,難免讓人產生不良印象。新聞應該以獨特的發現為立足點,而且最好能體現前瞻性、引領性。
3.注重“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自我超越
民生新聞的題材,有小民生和大民生之分。小民生,即狹義的民生新聞,內容多側重于展示平凡生活的真實,致力于普通群眾的日常生活,在其中深度挖掘有趣味性、戲劇性等可以吸引受眾的信息;而大民生則不同,是廣義的民生,它的立意更加高深,涉及“國計”和“民生”,是以老百姓的視角反映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筆者認為,民生新聞應該立足于小民生,更加突出服務性和實用性,大民生則是民生新聞的發展出路和突破口,把新聞監測環境、進行輿論監督的社會功能充分發揮出來。例如媒體在報道兩會時,就應該從老百姓的角度,報道那些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大事。寫大事,但要選取“民生視角”。實現“大民生”的超越,但絕非是要擺脫“小民生”,而是要強調不能只局限于生活消費類層面,以至于弱化新聞的導向、引領的功能。
(二)加強多媒融合,重視策劃,注重平民視角的運用
1.多種媒體融合,增值經營平臺
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的快速進步為民生新聞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有了網絡移動媒體及通信技術為支撐,新聞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加迅速,傳播范圍更加寬廣,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與受眾進行高效的互動反饋,論壇、貼吧、博客以及現在流行的微博都成為普通民眾發表看法意見、參與民生事務討論的主要平臺,現在人們也習慣于通過網絡了解信息看新聞。民生新聞的難點就在于促使民眾積極參與,而網絡技術的發展恰好解決了這一問題。
在多媒融合時代注重受眾參與的今天,報紙要引入媒體互動元素,與網絡媒體形成跨媒體合作,以“互動”帶動民眾深度參與,打造多媒體互動全新平臺。在新媒體時代影響下,大多數報紙走進了建網站掛內容的誤區,應緊跟新媒體步伐將微博、社區等新媒體寵兒用于欄目運行過程。跟進互聯網、手機等多媒體運營平臺,并探索經營平臺的增值業務模式[7]。
2.強化民生新聞的策劃
有一個好的策劃,在采訪時就會有重點而不是盲目地提問問題,采訪獲得的信息價值也就越高,對整個報道的成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讀者反映的某一件事可能對整個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報道后會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可以精心策劃進行系列報道,通過相關部門和社會的關注,徹底清除事件對社會的影響。歷年的兩會都是報紙宣傳的重點,因為其召開時間比較固定,有規律可循,所以報社在每年兩會召開之前就會專門開會商議,對兩會期間的報道做詳細而周密的部署策劃,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每年的新聞報道都有新意,不至于落入既定的模式里。
3.注重專家視角和平民視角的相融轉換
民生新聞的報道形式,因媒體不同而有所區別,采用什么樣的形式報道,要因傳播效果而定,因受眾需求而定。
選用平民視角是民生新聞報道的特點之一。視角不同,聚焦點也就不同;專家和平民在固定思維里是對立的,一個是權威,一個是業余,很明顯,如果專家出現的頻率高,勢必會意味著平民喪失話語權。敘事時有平民,因為他們是敘事的必須的對象,但是平民卻很少能成為敘事的主體。這樣下去的結果,只能是平民變得越來越被動,被動地被談論、被報道,一步步地淪為被動屈從的對象。“對事關民生問題報道,應該選準角度。打破專家霸占話語權的格局,要在報紙民生新聞提供的這一交流平臺上,找尋到群眾的身影,捕捉到群眾的呼聲。
四、結 語
隨著互聯網、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在未來的發展中民生新聞欄目會面臨更多的機遇與挑戰。當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漸深入并不可逆轉、公民社會高速成長、新聞媒體競爭激烈的大背景下,真正為群眾服務,關注民生,重視民生,發展民生,正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我國民生新聞所受到的限制雖然已經大為減少,發展空間正在不斷擴展,但依然會面臨非常多的壓力。關注民生新聞的發展將是我國新聞媒體長期堅持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 孫學玉.當代中國民生問題研究[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周潔,王成果.民生新聞應向大民生發展[J].采寫編,2015(6).
[3] 楊芳.試析電視民生新聞發展的癥結及對策[J].新聞傳播,2012(2).
[4] 張曉明.全媒體環境下民生新聞的堅守與創新[J].視聽界,2014(7)
[5] 趙振宇.新聞報道策劃[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6] 李安娜.論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品牌打造[J].藝術科技,2013(6).
[7] 王傳珍.試論新媒體時代民生新聞的轉型[J].新聞世界,2012(6).
[責任編輯: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