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藝軒
摘 ?要:由于微信獨特的信息交流和傳播特征,一經上線就受到廣大用戶的支持,然而隨著微信用戶數量的大幅度增加,微信公眾平臺作為一個新的信息源的同時,也正在成為一種新的謠言傳播渠道,同時,由于微信具有深社交、強關系、精傳播的特點,導致網絡謠言通過微信朋友圈向更大范圍擴散,進一步加劇了網絡謠言的危害。本文就從網絡謠言的特點和微信的傳播特征入手,分析網絡謠言在微信中的形成要素,探索阻斷網絡謠言在微信朋友圈的傳播路徑,維護健康的互聯網環境。
關鍵詞:微信;網絡謠言;傳播;阻斷
中圖分類號:G2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1-0070-02
一、網絡謠言的特點
網絡謠言是指通過網絡介質(例如郵箱、聊天軟件、社交網站、網絡論壇等)而傳播的沒有事實依據的話語。主要涉及突發事件、公共領域、名人要員、顛覆傳統、離經叛道等內容。謠言傳播具有突發性且流傳速度極快,因此對正常的社會秩序易造成不良影響。與傳統的通過人際傳播的謠言一樣,網絡謠言同樣有其傳播擴散的目的,謠言或是經過周密策劃,以惡意中傷、混淆視聽、打擊謀利為目的,具有明確的目標和極強的攻擊性、危害性,比如導致全國柑橘滯銷的蛆橘事件;謠言或是為了表達一種愿望的達成,把欲望當做現實來表達,比如網上流傳的吃堿性食物可以預防癌癥;謠言或是純屬娛樂,沒有有害目的的,比如網上經常出現的明星八卦。不管是出于何種目的的網絡謠言,都具有明顯的特征。
(一)匿名傳播
在現實社會交往中,人們往往因為自己的社會角色或顧慮自己的觀點會招致指責甚至是追究責任,不能與他人盡情地交流,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特別是一些私下的觀點。而在網絡世界中,人們可以盡情地表達和抒發自己的情感和觀點,由于人人都有自己的網名,人們無法判斷面具下出言不遜的那個人究竟是誰,所以人們在網絡上言論的表達會更加的無所顧忌,甚至于不負責任。網絡謠言的匿名傳播特點為網絡謠言的生成和散布提供了溫床。
(二)傳播速度快、范圍廣
網絡謠言的傳播與傳統謠言的傳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傳統謠言一般只能靠一對一的單一的人際傳播來擴散,傳播速度相對較慢,而網絡謠言由于其借助特殊的互聯網平臺,一般是一對多的放射狀傳播,一條謠言一經發送,會有成千上萬或者更多的信息接收者即時收到,這條謠言再經過信息接收者的二次傳播,會在極短的時間內擴散到更大的范圍內,從而對網絡環境造成更大的破壞。所以,與傳統口口相傳的謠言相比,網絡謠言是信息傳播領域的一大公害。
二、微信的傳播特征和謠言的形成要素
尼爾·波茲曼認為:“一種信息傳播的新方式所帶來的社會變遷,絕不止于它所傳遞的內容,其更大的意義在于,它本身所定義了某種信息的象征方式、傳播速度、信息的來源、傳播數量以及信息存在的語境?!弊鳛楫斚轮耸挚蔁岬囊豢钍謾C通訊軟件,微信公眾平臺促使社交網絡從原來的淺社交、泛傳播、弱關系,向深社交、精傳播、強關系轉變,實現深度信息精準到達。它獨特的傳播模式和特征主要有三點。
(一)“沙龍”式的私密傳播
微信朋友圈是用戶以家人、同學、朋友為基礎所建立起來的一個封閉的熟人圈子,是經過彼此的相互確認才形成的網絡社交圈子,從而形成所謂的微信強關系,這個網絡社交圈子所傳播的內容具有較強的私密性,在朋友圈中所發布的狀態只有微信好友才能看到,朋友圈中的好友評論也并非所有微信好友都能看到,只有當你和評論者以及被評論者都是共同的好友時,你才能看到微信評論的內容。如果把微博比作一個廣場集會的話,微信朋友圈就更像是朋友之間的私人沙龍,沙龍中所傳播的內容信息只有圈子內的人才能接收、評論、分享。
如果圈子中傳播的內容是謠言,也會由于雙方的交流信息僅僅會在雙方的移動終端上出現,其他用戶無法在自己界面獲知而不能及時的被辟謠,甚至會在更大范圍的朋友圈中傳播。所以在微信中會出現眾多好友分享同一謠言的現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刷屏”,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朋友圈是一個封閉的圈子,信息在一個圈子內反復的被分享,傳播,這樣一種重復疊加的力量,會加深人們的印象,產生從眾心理,也加入到謠言的傳播隊伍中去。
(二)點對點的直線傳播
如果說微博更偏向公開發布信息的媒體性質,那么微信則更偏向封閉式交流的溝通性質。微信遵循信息的“點對點”直線傳遞,信息的指向性明顯,信息的傳播者和接收者是固定的幾個人,排除了“不相關”粉絲和“雜音”的干擾,更有針對性,更精準有效,信息傳達率高。因此,微信用戶發送的文字、圖片、視頻,往往能收到及時的反饋,接受度較高,往往能取得比其他社交軟件更好地傳播效果,體現了微信精傳播的特點。正是由于這種一對一的直線傳播模式具有的很強的針對性和很高的反饋度,網絡謠言在微信中的傳播也會比在其他平臺上的傳播取得更好的效果。由于微信用戶都是以家人、朋友、同學為基礎所建立起的一個彼此信賴度較高社交圈子,所以,一條通過朋友的微信獲知的消息,首先人們會在心理上對其卸下防備,信賴消息的真實度,如果此時沒有官方辟謠,很有可能就默認這條消息是真實的。出于對家人好友的信任,對這條謠言再次進行轉發,從而使謠言的擴散范圍更大。
(三)傳播載體豐富多樣
信息傳播的介質包括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微信的傳播囊括了信息傳播的兩種基本方式。在微信聊天過程中,用戶不僅可以發送文字、語音這兩種無聲和有聲的語言符號,還可以發送圖片、表情、視頻等非語言符號,豐富的傳播載體能夠使用戶之間的交流更具有真實性和便利性,相對于傳統的電話和短信單一的交流方式,微信所提供的豐富的傳播載體無疑使它更加受到用戶的青睞,往往也能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網絡謠言往往會抓住人們“眼見為實”的心理,利用微信豐富多樣的傳播載體,融文字、圖像、音頻、視頻于一體,使網絡謠言生動化、立體化,迷惑性強。謠言中所出現的圖像,視音頻是謠言的發布者蓄意而為,往往是圖不對文,刻意的歪曲事實真相,但是由于它“有圖有真相”,在真正的事實還沒有水落石出的時候,它會蠱惑許多人的視線,讓人們信以為真,從而對謠言進行更大范圍的擴散。
三、微信中謠言傳播的阻斷路徑
(一)及時的公開信息
謠言之所以會傳播,就是因為大眾無法通過正規的渠道獲取想要了解的信息,因此破解網絡謠言的方法之一就是在一個社會事件發生之后及時地向公眾發布權威真實的信息與解釋,揭露謠言的欺騙性與荒謬之處。只要真相揭露,謠言也就不攻自破。及時公開的公布事實真相,一方面能夠顯示公共部門對謠言涉及事件的重視, 以及解決事件的決心,從而贏得公眾的認可和信任;另一方面,能夠及時地制止謠言,將其控制在萌芽狀態,防止其蔓延產生不良社會后果。另外,對于一些突發性事件,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可能還做不到信息的全面公開,但是要及時地向公眾匯報事情調查的進展。有些政府部門在社會事件發生之后害怕公布真相會引起群眾的不滿,或者對自己不利,就在公布信息的時候遮遮掩掩,只公布一些無關痛癢不會損害到自己利益的信息,結果反而使民眾更加反感,寧愿去相信非官方渠道的信息,從而使謠言更加泛濫。
(二)樹立傳統媒體的權威性
就我國的現狀來講,傳統媒體仍然是受眾最廣泛的媒體形式,面對網絡謠言的泛濫,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要樹立自己的權威,第一時間發布真實消息,阻斷謠言的傳播。首先傳統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應該做到真實、準確、及時,因為微信上傳播的許多圖片、視音頻等其實還是從傳統媒體那里轉載過來的,所以傳統媒體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從源頭切斷不良信息傳播鏈;其次,傳統媒體還應充分發揮自己的權威性進行辟謠,在社會事件發生之后,央視完全可以利用其傳統媒體的特殊優勢,采訪新聞當事人,從官方的立場進行辟謠,阻斷謠言傳播。微信朋友圈中經常會轉發一些生活常識類的謠言,而針對這類謠言,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在2013年全力研發了一個大型互動求證節目《是真的嗎》,這個欄目會針對最近互聯網上流傳的謠言,請多方的專家進行實驗求證。比如欄目曾經求證過:手機充電時輻射是平時的一百倍嗎?PM2.5能被空氣凈化器去除嗎?喝左旋咖啡不運動不節食也能減肥嗎?等等,節目中所涉及的求證都經過專家實驗,保證了節目的權威性,借助中央電視臺這個傳統媒體的獨特優勢,阻斷了生活常識類謠言在網絡上的傳播。
(三)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
提高普通網民的媒介素養和謠言的辨別能力其實也是從入口遏制了謠言的傳播。首先,可以通過宣傳教育讓網民認識到網絡謠言對國家、社會、他人的利益傷害,讓網民不要輕易轉發未經證實的言論,一旦看到已經證實是謠言的消息還在微信或網絡中傳播,就要及時的舉報;其次要加強民眾的科學知識教育。謠言之所以能夠傳播,就是由于人們對一些不了解的事情缺乏基本的科學常識,被謠言牽著鼻子走,所以普及網民的科學常識對于網民有能力辨別網絡中的傳言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要加強網民的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識教育,樹立依法上網的意識,在使用微信等軟件時,要自覺地抵制網絡謠言,不編造謠言,不傳播謠言。
(四)加強互聯網的管理建設
政府有關部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對網絡謠言現象進行治理,一旦發現利用網絡進行謠言傳播者要依法嚴格處理。同時應把微信公眾平臺管理作為重點,對微信的公眾賬號進行規范治理。首先要嚴格把關認證環節,規范認證審核程序,提高認證門檻,及時地發現、清理違法、違規的微信公眾賬號;其次,要把微信納入日常監管體系,建設專用監測平臺,鼓勵、支持具備條件的主流媒體網站積極開放運營微信公眾賬號,壯大主流輿論場。
參考文獻:
[1] 劉俊杰.網絡謠言的傳播及其治理[J].南都學壇,2013(4).
[2] 姜勝洪,殷俊.微信公眾平臺的特點及對網絡輿論場的影響[J].理論前沿,2014(4).
[3] 喻國明,歐亞,張估明,王斌著.微博:一種新傳播形態的考察——影響力模型和社會性應用[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
[4]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R].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4-01-16.
[5] 杭孝平.為媒體環境下網絡謠言的應對策略[J].當代傳播,2014(4).
[責任編輯: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