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
當前,人類社會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金融也應運而生。互聯網金融爆炸式的發展已成為熱門話題,不僅銀行業、互聯網界的領軍人積極參與,也受到了政府、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和支持。2014年3月,人大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鼓勵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互聯網銀行的出現勢不可擋:
2015年1月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敲下電腦回車鍵,卡車司機徐軍便獲得3.5萬元貸款,作為國內首家開業的互聯網民營銀行,深圳前海微眾銀行完成了第一筆放貸業務。總理的到訪使得尚未對外營業的互聯網銀行“火”了起來。6月25日,網商銀行正式開業,作為首批5家民營銀行中最后一家獲準開業的銀行,自籌備之日起便備受關注。
一、互聯網銀行實踐模式
(一)運營渠道
在運營渠道上,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都想構建“輕資產、平臺化、交易型、不考慮存款、依托同業合作”的互聯網民營銀行。
微眾銀行上線之后,無營業網點和營業柜臺,更加注重移動端,依托互聯網為目標客戶群提供服務:貸款發放的實現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和大數據信用評級,無需財產擔保;購物、旅行等個人消費金融服務則通過手機掃碼登陸銀行微主頁便可實現;未來將打造“大平臺”概念,加強與銀行合作,以依托同業合作為主要模式,主要靠中間業務收入實現盈利。
網商銀行主要以小微企業、個人消費者和農村用戶為三大目標客戶群,主攻單筆額度不超過500萬元的貸款,采取了自營+平臺的模式來開展業務:自身不做存貸款業務,而是通過和同業高度合作的方式將自身定位為一個連接平臺,連接金融機構和小微企業或個人;考核目標將不是資產規模、利潤率,收入不會以存貸利息差為主,而是以服務的中小企業客戶數和海量消費者為重要導向。
(二)上線產品
兩家互聯網銀行上線產品的發展速度是飛快的,都緊密結合開辦銀行的初衷,著力于市場占比較重的個人客戶和小微企業客戶,通過多種平臺實現為其提供融資渠道,解決其融資困境。
微眾銀行目前公布的產品有微眾銀行APP、定位個人信用貸款的產品、“微粒貸”、“互聯網+汽車金融業務”等,其中:通過定位個人信用貸款的產品,客戶通過QQ錢包,便可實現7*24小時的即時貸款服務;“微粒貸”在手機QQ和微信兩個渠道上線,額度在500元~20萬元不等;“互聯網+汽車金融業務”則是二手車電商優信與微眾銀行聯合,就二手車融資業務,包括審核、簽約、支付等開展合作。
網商銀行目前公布的產品有網商銀行APP、“小微企業成長計劃”、“流量貸”、“口碑貸”等,其中:“小微企業成長計劃”推出,網商銀行宣布提供60億元信貸資金,支持淘寶、天貓平臺的小微商家和創業者,備戰2015年雙十一;“流量貸”是網商銀行與全球最大的中文網站流量統計機構CNZZ合作,面向中小規模的創業型網站推出的信貸產品,幫助中小網站解決創業過程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口碑貸”是一款面向線下實體商戶的貸款產品,優先覆蓋口碑平臺?小微餐飲商戶,最高可發放10萬元無抵押信用貸款。值得關注的是網商銀行將實現銀行賬戶與支付寶用戶之間的連通,此舉將給網商銀行帶來巨大的客戶群。
(三)運營團隊和技術要求
比起傳統商業銀行龐大的運營團隊,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團隊成員都極其微小,兩家銀行大部分成員其實都是機器,只需要少部分的人員來對眾多機器進行后臺操控。因此,互聯網銀行對信息技術的要求是極高的。大部分前臺業務處理都是機器進行,無人工干預,人工干預只出現在后臺操控。從業務辦理的效果、效率、安全性等要求考慮,強大的技術是基礎和保障。
微眾銀行依托騰訊所掌握的社交大數據,需要將“社交大數據”轉化為“金融大數據”。網商銀行的征信機制與風控模型則繼承于螞蟻微貸,核心機理是通過一個叫做“車間”的數據倉庫同步存儲阿里掌握的所有數據。在大數據分析方面,阿里有阿里云,后臺要比騰訊更強一些,但是騰訊社交大數據的優勢也不容小覷。
二、互聯網銀行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一)支付結算方面
商業銀行曾經在各個領域支付結算中享有獨占資源的優勢,然而,一定程度上,這樣的優勢也使得銀行在支付結算方面的創新積極性不足,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的發展在支付結算方面也必然對商業銀行產生巨大的沖擊。
微眾銀行依托騰訊,有微信支付的支撐。如今微信錢包已實現轉賬、紅包、刷卡、手機充值、生活繳費、購物、信用卡還款、理財等方面的支付,而且,微信錢包里面的余額可以和銀行卡之間實現取現和充值,通過微信也可以直接從綁定的銀行卡轉出賬款實現支付。在微信龐大的個人客戶群基礎上,微信發紅包也成為一種潮流。因此,依托微信支付,微眾銀行在支付結算方面不會示弱。
網商銀行依托阿里,有支付寶、余額寶的支撐。支付寶、余額寶在支付結算方面的優勢以及迅猛的發展之勢早已經成為熱門話題,一度成為商業銀行“頭號勁敵”之一。因此,依托支付寶、余額寶等支付手段,網商銀行在支付結算方面也勢均力敵。
(二)融資效率方面
傳統商業銀行一直存在融資效率低、周期長的缺陷,一筆融資需經過無數道審批,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獲批。究其原因也源于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需要設立龐大的信貸隊伍,設置一道道關卡才能確保貸款的可靠性,進而降低不良率。然而,互聯網銀行有效地彌補了銀行信貸空白,形成了一種全新型的“網絡直接融資市場”。微眾銀行、網商銀行均是主要針對個人和小微企業進行放貸,且均以大數據征信特征作為放貸的基礎,整個放貸過程以前端機器處理為主,較少有人工干預,其平臺上的小微企業無需抵押,方便快捷。這樣的新模式必然提高融資效率,未來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對商業銀行勢必造成沖擊。
(三)經營成本方面
傳統商業銀行因其歷史悠久、分支龐大、條線分工明確,為完成各項業務,商業銀行為各個條線均設置了眾多營業機構和崗位,每個營業機構和崗位均配備多名專業人員。而且商業銀行雖已創建了各種數據平臺,但是無紙化操作畢竟只是一部分,還有較多業務離不開紙質資料,因此商業銀行經營成本較大。
而微眾銀行、網商銀行,因其依托互聯網平臺,大多業務處理過程均以無紙化的數據處理為主,人工操作也較少,只配備少數人在最終端對程序進行處理,需要的營業機構、崗位、人員較少,較商業銀行,互聯網銀行的經營成本要小得多。
(四)客戶營銷方面
依托強大的社交平臺,微眾銀行個人客戶眾多,也有相當一部分小微企業,客戶營銷方面只需借助騰訊的各種軟件,尤其是現已成為一種潮流的微信軟件,對以微信為主的社交軟件客戶進行直接營銷,營銷方式變得更直接、更便捷;依托強大的淘寶、天貓,這樣一個C2C和B2C相結合的強大的購物平臺,網商銀行的客戶營銷顯然也是較方便的。比起商業銀行“費盡心思”的營銷模式,微眾銀行、網商銀行客戶營銷模式都“輕松”多了。
三、對商業銀行業務轉型的啟示
(一)保持原有優勢,不急于轉型
盡管互聯網銀行起步于信息時代,具有創新的技術優勢,但是商業銀行歷史悠久的根基、龐大的客戶基礎及客戶信賴、專業的金融業務能力、壟斷性的線下交易等也是其堅不可摧的脊柱,因此,在互聯網銀行崛起帶來的轟動之下,商業銀行要激起創新、積極進取的勁頭,但也不可被嚇倒,盲目追求改變,急于快速轉型。如果急于求成,追求快速轉型,商業銀行可能會受到條件不具備、優勢不突出、風險管控能力較低、金融與互聯網方面人才較缺、配套管理基礎較弱等一系列瓶頸的困擾。因此,商業銀行首先要做的就是剖析自身原有優劣勢,立足自身發展基礎優勢,再考慮針對部分劣勢分階段分步驟的進行改革,迎接挑戰。
(二)改革創新,促進轉型
很顯然,在互聯網銀行帶來的沖擊之下,商業銀行必須尋求與網絡運營商合作、“以變化謀發展”之道路。2012年以來五大行已經開拓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建立“平臺+融資”的模式,各自打造B2B\B2C 平臺,并在平臺上嵌入融資、理財等金融服務。如:建設銀行的“善融商務”、交通銀行的“交博匯”、中國銀行推出的“云購物”等。因此,應對互聯網銀行帶來的沖擊,商業銀行促進轉型,改革創新也是必然之路。
一是轉變思維。在互聯網高速發展并滲透人們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現狀下,商業銀行應學習互聯網高端技術,運用互聯網的思維解決業務發展中的問題,盡快建立適合自身特點的互聯網金融運營模式,建立客戶信用評價體系和信用數據庫,并組織員工學習互聯網營銷方法和策略,使互聯網成為商業銀行業務強有力的工具;二是轉變方向。傳統的商業銀行存貸業務是核心,主要收益來源也是存貸利差。然而如今單純靠存貸業務早已無法滿足銀行的收益需求,因此商業銀行應逐步轉變方向,借鑒互聯網銀行“中介”的作用,真正發揮銀行“中介”平臺功能,利用自身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工具對客戶交易行為及數據分析,為客戶提供全程的融資、理財和物流服務,滿足客戶整體需求;三是優化流程、惠普金融。“嫌貧愛富”是現有商業銀行典型的特征,然而,互聯網銀行主打的產品則是針對個人和小微企業,這一轉變突破了“嫌貧愛富”的傳統銀行特點,能夠服務于更廣大的客戶群體。
未來發展模式中,商業銀行與互聯網銀行可以共同探索,采取合作的方式,利用商業銀行強大的客戶基礎和良好的口碑,加之互聯網高端技術帶來的信息共享、效率便捷,搭建的平臺必定能夠為企業客戶提供全流程的優質服務,成為企業服務“全管家”。
注釋
{1}口碑平臺是一家新興的本地生活服務平臺,2015年6月底,由阿里巴巴集團和螞蟻金服集團聯合出資60億元設立、致力于推動O2O服務轉型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