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紅|文
在“外企逃離中國”的新聞甚囂塵上甚至引起一定程度恐慌之時,作為有色金屬行業的記者,已然無法坐住。松下、西鐵城、飛利浦等外企逃離中國的行為給了記者很強烈的刺激,這種刺激指引記者去探尋本行業外企的生存狀態和他們對中國市場的態度。
記者從行業權威機構要到了一份“駐華國外(境外)有色金屬相關機構名冊”,據這份由于統計時間略早而有點不完全的名冊數據顯示,到統計截止時間約有來自24個國家和地區、155個國外(境外)有色金屬相關機構在中國銷售及服務。他們提供的工藝技術或產品覆蓋銅、鋁、鉛、鋅、能源礦山、再生金屬等各領域,設備產品大到采選冶加工用等大型設備,小到潤滑油、螺絲配件等等,他們在中國存在的形式大部分是辦事處、銷售中心以及中國代理商,有小部分在中國有工廠,這些工廠集中于上海、江蘇、廣州等沿海開放地區,還有少量已經將中國作為其亞太區的中心。
有色金屬行業外企進入中國最集中的時間段是上世紀90年代初至2008年,也有為數不多的幾家,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就開始進入中國市場。他們大多是被中國市場企望革新的意愿所選擇,雖然最初也抱著一些忐忑和謹慎進入這個社會主義國家,但幾十年或是十幾年發展下來,他們在中國大獲成功,銷售量每年都呈幾何數級遞增,記者采訪到的比較突出的數據是每年銷量遞增70%。近幾年隨著中國有色金屬工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外企對中國市場又變得積極起來,很多外企在當地政府的組織下到中國來參加展會,通過展會試水、了解中國市場,為打開中國市場作積極準備。
如今的中國市場已經今非昔比,人力成本提高、環保要求更加嚴苛,同時,本土制造業崛起,競爭更為激烈,還出現了產能過剩等問題。但有色金屬行業外企并沒有把上述問題當作困擾,他們表示不會撤離中國,反而會更加重視中國市場,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市場有中國這么大、活躍,而且變化快。經過比較,他們發現,中國工人比東南亞等其它地區工人素質更高,也易于管理;對于環保,他們本身就要求嚴格,當前反而營造了一個更為公平的競爭環境;他們認為產能過剩只是暫時現象,而且中國政府已經介入,最重要的是,他們能夠提供的高端產品并不過剩……因此,這些外企有的追加投資、改善供應鏈,有的擴建工廠,有的在原有產品之外銷售更多其它種類產品,可以說他們中的多數已經完全融入中國。


記者在準備這篇文章的時候,查閱了不少資料,發現關于“外企”的資料很多,但關于“有色金屬行業外企”的資料卻極少,可能是由于行業的特殊性,大家更關注價格、供應等市場方面信息的原因。此刻,如果由于記者把這個話題提出來,能起到了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同時,給有志于開拓國外市場的本行業企業以寥寥經驗和感悟,則實為筆者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