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鑫波|文
湖南柿竹園有色金屬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柿竹園公司”) 于1986年7月由東波有色金屬礦和柿竹園多金屬礦合并組建而成,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家集采礦、選礦、冶煉、資源綜合回收、產品研究開發于一體的國有大型礦山企業,隸屬于世界500強的中國五礦集團。
未來公司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發展理念,建設中國五礦集團的稀有金屬產業升級基地,著力打造五礦集團礦山企業標桿,把全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得更好。
國家礦山公園、綠色礦山的建設在柿竹園公司的轉型發展中起到了一個引領作用。建設國家礦山公園,把地質災害治理同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相結合,景區以礦業文化覽勝漂流帶為軸線,沿線開發礦業文化博覽區、千里山高山景區、井下探秘區、礦業遺跡展示區、水上游樂區、金獅嶺原始生態區,對于整治亂采濫挖、保護資源、實現安全生產、治理礦區環境將起到積極作用。
一是采用“三圈一水”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治理模式。國家礦山公園采取“三圈一水”規劃進行大范圍治理。“三圈”指以外圍水土流失區為“外圍保護圈”,以周邊山地水土流失區為“周邊常綠圈”,以生產生活區為“中心美化圈”;“一水”指礦區水源的有效利用與東河治理工程。目前,通過修建擋渣墻、護坡、截排水溝、防滲處理、地下充填、塌陷坑充填、尾砂壩修筑等工程,防止了滑坡、崩塌事故,周邊地質環境有了很大改觀。

柿竹園國家礦山公園一角
二是充分利用工業廢棄地,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土地復墾技術,加快生態重建的進程。對廢棄“尾礦庫”的土地復墾是有色金屬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重點。目前,柿竹園公司在廢棄的河西尾礦庫栽種了水柳,對于水土保持、穩固尾砂、綠化環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建立生態建設長效機制,實現以礦業發展帶動生態環境改善。柿竹園公司成立了國家礦山公園建設及環境管理機構。公司的安全環保部負責環境監測評估,開展礦區“三廢”監測、地質土壤分析、土地堪查等多個項目的監測,為區域生態恢復提供科學的數據,為綠色礦山建設提供了有效的體制保證。
竹園公司在第三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和美家園”的總目標后,公司把循環經濟與綠色礦山的理念,全面融入“和美家園”建設,還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制定了實施方案,設立了愿景目標。
公司還制定了東波區和柿竹園區整體規劃。依照規劃,2013年啟動了柿竹園礦區提質改造工程,投資約1800萬元,實施美化、亮化、綠化、硬化、凈化等“五化”工程。
為更好地提升員工的生活幸福指數,共享與企業發展成果,公司建設了職工文體活動中心,免費向社區居民開放。招商引資3000多萬元,建設礦山博物館,開展地學、礦業科普、環境治理及保護教育,傳承礦業文化,豐富員工文化生活。
多年來,竹園公司加大科技投入,采取自主創新及與院校聯合創新的形式,致力于復雜低品位鎢鉬鉍多金屬礦選礦技術和多金屬高效連續開采的研究,攻堅克難,取得了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并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1.以“崩落法”采礦工藝實現綠色開采。應用“地下大規模立體分區中深孔控制爆破技術研究”成果,礦段采礦回收率由42%提高到90%以上,貧化率控制在5%下以下,提高了資源綜合利用率。2010年1月16日成功放響了井下中深孔總裝藥量為821.3噸的“世界超級大爆破”,實現了在不充填空場的情況下進行高效安全采礦,“安全、高效、低成本”回采礦柱和空區上部礦石,揉和露天開采技術用“崩落法”破解了多金屬連續開采這一世界級采礦難題,標志著公司井下中深孔爆破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2.研發應用“地測采”新技術,向數字化發展。利用自動控制系統、礦山測量數字化、激光掃描的空場測量技術、多通道微震定位系統、地壓自動監測系統等多項科研技術集成,引領公司采礦作業不斷向數字化、信息化、自動化發展,進一步促進綠色開采。
3.首創“柿竹園選礦法”,提高選礦回收率。公司多金屬原礦品位較低、成分復雜、嵌布顆粒過細,通過“八五”“九五”科技攻關,公司聯合北京礦冶研究院、廣州有色院成功研究開發了以“柿竹園法”命名的鎢鉬鉍復雜多金屬礦綜合選礦新技術,解決了鉬鉍硫化礦,黑、白鎢礦和螢石的綜合回收技術以及含鈣礦物浮選分離的難題,使低品位復雜鎢的選礦回收率由鎢多金屬選礦廠建立之初的30%-40%提高到“九五”末的60%左右,目前已經達到70%左右。
“柿竹園法”選礦新技術開創了以一個企業名稱命名一種選礦法的先河,是世界鎢選礦技術的重大突破,獲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年12月12日,“復雜難處理鎢礦高效分離關鍵技術及工業化應用”科技成果,被國務院授予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湖南省柿竹園多金屬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是2011年10月由國土資源部、財政部與中國五礦集團公司通過《共建協議》批準建設的全國首批40家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之一,是湖南省唯一的全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點。
柿竹園示范基地規劃建設面積129900畝,包含7個子項目,規劃建設總投資17.8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專項資金5.7億元、企業自籌資金12.15億元。目前,示范基地建設已累計投入費用15.8億元,完成總投資計劃的88%。
基地的總體建設目標是:依托柿竹園獨特的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優勢和良好的生產、技術、人才基礎,采用產學研聯合創新模式,重點突破復雜低品位共伴生多金屬(鎢、鉬、鉍、銅、錫)礦產及尾礦資源綜合回收利用的關鍵技術難題。并通過項目的實施就地轉化為生產力,大幅度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著力把該基地建設成為國內鎢鉬鉍銅錫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最高、綠色高效的有色金屬資源基地。
基地建設主要依托七個重大項目的實施,資源開采和綜合利用規模將由原有的150萬噸/年提高到310萬噸/年,盤活鎢鉬鉍資源金屬量70萬噸,選礦(綜合)回收率達到72%以上。每年可節約或增收鎢錫鉬鉍金屬量970.4 噸,增收硫鐵、螢石產量80895 噸。相當于分別新建了一個中型有色金屬礦和一個中型非金屬礦,可延長礦山服務年限22.5年,資源效益非常顯著。可減少礦山尾礦和廢渣排放量共計39.32萬噸,減少占地和尾礦(廢渣)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環境效益可觀。
柿竹園鎢多金屬礦體伴生有大量的螢石、低品位錫、硫鐵磁鐵以及其它稀有金屬元素,資源綜合回收利用的空間大。通過流程改造、技術攻關,針對尾礦開展螢石及硫鐵、磁鐵礦等副產品回收。現已形成年回收螢石20萬噸、硫1.3萬噸、鐵2.3萬噸的綜合回收生產能力。
與此同時,公司積極做好節能增效工作。一是在選廠采用節電省水的浮選柱替代浮選機,二是在尾砂排放前,采用尾礦濃縮技術,相比濃縮前的濃度提高15%左右,減少了尾礦輸送泵的輸送量,降低了電力和尾礦輸送泵的配件消耗,每年可節約100萬元左右,凈化廢水通過循環利用,每年可減少用水量500萬噸;三是生產設備朝大型化、自動化、節能化方向發展,節能減排萬元產值能耗由2009年的1.77噸標煤下降到2014年的 0.90 噸標煤,年均下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