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京雷
教育質量是教育的生命,是獲得人民滿意的關鍵,提質增效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目標。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們越來越認識到依靠打“時間戰”“消耗戰”的粗放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我校審時度勢,從尊重學生、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出發,從關注學情、分析學情入手,細化教學管理,建設高效課堂,落實有效作業,實施學法指導,在教學上旨在追求務實高效、減負增效。
一、關注學情,發現問題,增強督學導學的針對性
1.密切關注學情,切實掌握教學需求
對教學而言,如果沒有深入了解和掌握教師教的情況和學生學的狀態,沒有對整體學情進行認真分析,就很難形成有效的教學策略,教師就不能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學也將失去“抓手”,再多再好的教育理念和口號也無濟于事。因此,想要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首先要做好調查工作,從多層面開展學情調查,調整、完善學情調查的內容和方法,認真分析并及時應用到教學之中。
2.開展問卷調查,全面掌握學情
學情調查應包括多個方面,雖然批改作業、與學生談話、隨堂聽課都屬于學情調查,但這些遠遠不夠。隨著教育形勢的變化,學情也愈加復雜,為了更全面地掌握學生的情況,教師要針對不同問題、不同情況從多層面展開調查,以提高學情調查的信度和針對性。
首先是年級層面的學情調查。每月要進行一次學情調查,涉及學習環境、自身學習、教師教學情況三大項的70多個問題,從關注教師的教到教學兼顧,項目內容不斷豐富。在獲取信息的方法上,使用不記名方式,從而提高數據的可信度。其次是班級層面的學情調查。此類調查的目的是讓班主任能在短時間內快速了解班內學生的思想、生活、學習狀況和存在的疑惑。再次是學科層面的學情調查。此項調查可幫助教師快速掌握本學科學生的學習和興趣等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3.分析調查結果,挖掘教學癥結
在收集了調查問卷以后,接下來的關鍵是分析調查結果。教師們集中討論,各年級主任、班主任及備課組長分別對照問卷和匯總數據寫出分析報告,歸納問題所在,提出改進意見。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了教學中幾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一是在傳統課堂模式下,由于課堂結構不合理,致使在課上注意力能集中30分鐘以上的學生僅為59%,其余學生效率低下。二是由于部分課堂效率不高的教師存在“課內不足課外補”的思想,加上學科間缺乏協調,導致多科目同時超量,造成作業“堵車”,57%的學生反映部分學科作業超量。通過學情調查,教師們發現了諸多不足,找到了問題的癥結,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敦促教師找出方法解決問題。
二、抓住問題,采取措施,提高教學管理的實效性
1.深化課堂實踐,提高教學效率
課堂是學習的主陣地,想要提高教學效率首先就要關注課堂,從不同的角度追求實效。
(1)遵循認知規律,確定科學的教學模式
根據構建高效課堂的要求,設計不同的導學模式:一是新授課模式。當學生已經能夠獨立閱讀教材并思考時,采用“先學后教”的導學模式。二是復習講評課模式。講評課實行課堂“分段循環”的授課模式,以學生學會、會學為準繩,杜絕集中講評、集中糾正現象,把握好課堂節奏,提高教學效率。
(2)控制講課時間,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是在教師的課堂講課方面,要摒棄“滿堂灌”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規定每節課的講課時間不超過25分鐘。二是摒棄師生互動時的“無效提問、無效討論、無效訓練”的“三無”現象,要想方設法鼓勵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3)重視課堂檢測,促進學生高效學習
課堂檢測是鞏固知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教師發現備課遺漏、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的重要依據。我們采取課前5分鐘檢查以往知識和課末5分鐘鞏固檢測當堂所學知識的形式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以競賽的方式鼓勵學生踴躍發言,督促他們比學趕超,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4)關注習慣養成,優化課堂學習氛圍
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教師要培養學生細心、嚴謹的學習態度,一是要求課前1分鐘入靜;二是要求學生上課“手不離筆,目不離師,有問必應”;三是要求學生在非教師統一組織的情況下,嚴禁課堂討論;四是要求學生做到認真完成作業;五是充分利用課堂最后10分鐘,確保課堂的高效。
2.細化“課堂周邊”管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1)落實有效作業,增強作業實效
一是實行作業限量保質,采取設計作業專用紙限制版面、年級審查有無分層作業、教師先做再布置作業等方法控制作業的質和量。二是抓好學生獨立完成作業,適時采取限時作業、統計作業完成情況等方法敦促學生及時完成作業。
(2)抓實作業批改,確保反饋有效
采用多種方式保證批改作業的質量,一方面提出全批全改要求,提倡精批細改;另一方面學校針對作業的批改情況進行檢查通報。對落實不到位的教師要及時指出問題、糾正問題,督促教師落實“有布置,有批改,有反饋,有糾正,有總結”的要求,確保批改作業這一重要教學環節落到實處。
(3)注重學法教育,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一是實行學習規劃實踐,學生人手一本《每日自由時間學習規劃及自我評價》,每天有計劃地為自己安排學習任務并評價完成的情況。二是引領學生每周繪制“知識樹”,構建知識體系,及時鞏固學過的知識,為每周的學習畫上圓滿的句號,強化學生對知識系統的自主把握能力。三是指導學生做好學習反思。在每次考試以后,教師發給學生特制的考試總結手冊,以便學生對考試涉及的知識、方法、技巧、態度進行全面總結反思,引領他們在反思中不斷提高。四是實行分層指導,推行領導包班和教師包生的導師制,為每個學生定位,確定其努力的方向,依照“聽而不懂的補知識,懂而不會的促動手,會而不對的抓技能,對而不優的點方法”的原則,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知識輔導或學法指導,補差培優,從而實現整體提高。
以上是筆者在構建高效課堂中的一些經驗和實踐,希望能對教師們有所幫助,共同構建高效課堂。
(作者單位:山東省榮成市第三中學)
(責任編輯:徐曉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