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筱強
(貴州省綏陽縣中醫院 貴州 綏陽 563399)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上常見的退行性骨關節疾病。此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腰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使髓核突出或膨出,壓迫神經根引起的。此病患者可出現腰骶部疼痛、下肢麻木、無力等癥狀,病情嚴重者可喪失行走能力[1]。過去,臨床上主要使用牽引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但效果一般。近年來的臨床實踐證實,使用針刺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可取得很好的效果。為了進一步證實此療法的有效性,我們進行了本次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2年3月~2013年9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這88例患者的病情均經X線檢查得到確診,且均未合并有其他可影響本次研究的疾病。我們將這88例患者隨機分為針刺組和常規組,每組各有44例患者。在針刺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1例。他們的年齡在31~7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8.1±7.2歲。他們的病程在10d~19年之間,平均病程為8.6±5.9年。在常規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例。他們的年齡在30~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7.8±6.9歲。他們的病程在7d~18年之間,平均病程為8.4±5.7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我院使用針刺療法對針刺組患者進行治療。進行針刺治療的方法是:在進行針刺治療前,臨床醫生應根據患者疼痛的部位,幫助其選擇俯臥位或側臥位,然后選擇其關元穴、阿是穴、腎俞穴、命門穴、環跳穴、陽陵泉穴和解溪穴等穴位作為治療的主穴。在選定穴位后,使用濃度為75%的酒精對選定的穴位進行消毒,然后取5寸長的毫針,將其垂直刺入上述穴位,刺入的深度在1~3寸之間,得氣后留針30分鐘。此療法可每天進行1次,應連續治療1個月。
1.2.2 我院使用牽引療法對常規組患者進行治療。進行牽引治療的方法是:讓患者平臥于DFR-ZZZC型微電腦牽引床上,將腰椎牽引繩綁在患者的頸部、腰部或髖部,然后向兩側進行牽引,并根據患者的體重為其選擇牽引時的拉力。在牽引治療開始后,臨床醫生應保證牽引的角度在10~20度之間。此療法可每天進行2次,每次治療30分鐘,應連續治療1個月。
治療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和住院的時間。
①痊愈:經治療,患者腰痛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其行走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均完全恢復正常。②有效:經治療,患者腰痛等臨床癥狀得到一定的緩解,其行走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所恢復。③無效:經治療,患者腰痛等臨床癥狀無變化或在加重,其行走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未恢復或在下降。總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2]。
我們使用SPSS17.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3]。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針刺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33%。常規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4.09%。針刺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的比較
針刺組患者住院的時間為12.1±1.7d,常規組患者住院的時間為20.8±2.3d。針刺組患者住院的時間明顯短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上發病率最高的腰椎疾病。此病的發生主要與患者的腰椎關節發生退行性改變有關。臨床研究發現,腰椎間盤突出癥可對患者的行走能力和下肢功能產生嚴重的影響,甚至可使其發生癱瘓。
過去,臨床上主要使用牽引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不過,近年來的臨床研究發現,使用牽引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起效速度較慢,而且效果一般。因此,臨床上開始尋找其他能夠有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方法。中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腰損”的范疇,是由于患者的腰椎關節出現長期勞損,導致此部位氣血瘀滯、筋失濡養、經脈拘急引起的。進行針刺治療是中醫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方法。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在使用針刺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時,選取的穴位主要包括關元穴、阿是穴、腎俞穴、命門穴和環跳穴等。針刺上述穴位,可起到溫經通絡、活血化瘀、補腎壯骨的功效。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使用針刺療法進行治療的針刺組患者其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使用牽引療法進行治療的常規組患者,其住院的時間明顯短于常規組患者。這說明,用針刺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緩解患者疼痛的癥狀,而且起效迅速。此療法可作為臨床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優選方法。
[1] 向偉明,丁思明,唐吉蓮,黃煥強,朱傳芳,曾曉宇. 針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性疼痛療效觀察[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1(9):3466-3467.
[2] 何星. 針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性疼痛的臨床體會[J]. 中醫臨床研究,2013,23(1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