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臣 張 波 呂九娣 彭 昕
(新鄉市中心醫院 河南 新鄉 453000)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UC患者的病變多局限于大腸黏膜與黏膜下層,其早期可出現大腸黏膜及黏膜下層水腫、充血的癥狀,且常伴有廣泛的小潰瘍面,隨著病情的發展這些小潰瘍面會逐漸合并為大潰瘍面,嚴重時可累及全部結腸[1]。以往,臨床上對UC患者主要是使用美沙拉嗪腸溶片等氨基水楊酸制劑進行治療,但效果不理想。有研究表明,對UC患者進行保留灌腸治療,可使藥物直達其病灶處,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為了進一步證實此療法的有效性,我科對2012年4月~2013年6月期間收治的70例UC患者分別使用美沙拉嗪腸溶片和我科自擬的潰結靈灌腸液進行治療,其中使用潰結靈灌腸液進行治療的35例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將此情況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2年4月~2013年6月期間我科收治的70例UC患者。這70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UC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本次研究均經患者同意,并在我院監督委員會的監督下完成。將這70例患者隨機分為甲組和乙組,每組各有35例患者。在甲組的35例患者中,有男性19例,女性16例。他們的年齡在17歲~7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9.2±5.5歲。這些患者的病程為4~14個月,平均病程為5.2±2.7個月。在乙組的35例患者中,有男性17例,女性18例。他們的年齡在19歲~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8.6±8.4歲。這些患者的病程為2~15個月,平均病程為4.8±2.7個月。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為甲組患者使用美沙拉嗪腸溶片進行治療,美沙拉嗪腸溶片的使用方法為:讓活動期的患者每次口服1g,每天服4次。讓緩解期的患者或病情穩定的患者每次口服0.5g,每天服4次,需長期服用。為乙組患者使用我科自擬的方劑潰結靈灌腸液進行治療,潰結靈灌腸液的藥物組成和使用方法為:苦參15g、黃柏10g、地榆15g、白芨10g、白礬3g、甘草10g,將上述藥物按要求濃煎成200ml的藥液后進行真空封裝,在使用時需加熱至39℃~41℃[2]。用此藥液對患者進行灌腸治療,200ml/次,1次/天,治療15天為1個療程。
(1)各項中醫證候積分的分級標準。腹瀉的分級標準為:①0分:患者沒有腹瀉的癥狀。②2分:患者有腹瀉的癥狀,每天腹瀉的次數<4次。③4分:患者有腹瀉的癥狀,每天腹瀉的次數為4~6次。④6分:患者有腹瀉的癥狀,每天腹瀉的次數>6次。膿血便的分級標準為:①0分:患者未發生膿血便的癥狀。②2分:患者有少量的膿血便。③4分:患者出現較多的膿血便。④6分:患者的大便全部為膿血便,且出現新鮮血便。腹痛的分級標準為:①0分:患者無腹痛的癥狀。②2分:患者有輕微腹痛的癥狀。③4分:患者偶發嚴重腹痛的癥狀。④6分:患者腹痛的癥狀嚴重,且其腹痛發作的次數較多[3]。(2)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四個等級。①痊愈:治療結束后,進行結腸鏡檢查的結果顯示患者的病變消失或其潰瘍面出現瘢痕,其癥狀基本消失。②顯效:治療結束后,進行結腸鏡檢查的結果顯示患者病變處恢復的情況較好,其癥狀大部分消失。③好轉:治療結束后,進行結腸鏡檢查的結果顯示患者病變處有所恢復,其癥狀有所改善。④無效:治療結束后,進行結腸鏡檢查的結果顯示患者病變處無改變,其癥狀沒有改善。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我們使用EXEL軟件和SPSS19.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乙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甲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經過治療,乙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明顯低于甲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

表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的比較(x± s,分)
近年來,我國UC的發病率逐年升高。中醫認為,UC屬于泄瀉、下痢等范疇,其病機主要為飲食不調,內傷生冷,或脾胃素虛,濕濁內生,或感受濕邪,濕濁不化,下注大腸,凝滯氣血,蘊結化熱,化腐成膿,傷及腸絡而出現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和里急后重等癥狀。西醫認為,UC的發病與患者發生感染、飲食習慣不良、自體免疫力低下、遺傳因素及不良情緒等因素密切相關。UC患者具有病程長、根治困難、病情易反復、存在癌變傾向等特點,這就增加了對其進行治療的難度[4]。以往,臨床上主要使用氨基水楊酸制劑(如美沙拉嗪腸溶片等)對UC患者進行治療,但患者會出現較多的不良反應。對UC患者進行藥物灌腸治療具有藥物起效快、遠期療效好、副作用小等特點。我科自擬的潰結靈灌腸液中將苦參和黃柏作為君藥。這兩種藥物具有清熱燥濕、澀腸止瀉、殺菌消炎之功效。將地榆和白芨作為臣藥,地榆具有涼血止血、解毒斂瘡之功效,白芨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之功效。將白礬作為佐藥。中醫學認為白礬具有燥濕、止瀉、止血、解毒、消痰、殺蟲之功效,而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白礬具有廣譜抗菌的作用,并可促進潰瘍面的愈合。此方中的甘草具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之功效。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用潰結靈灌腸液對UC患者進行保留灌腸的效果顯著,且未見明顯的毒副作用。
綜上所述,用潰結靈灌腸液治療UC的療效顯著,可明顯降低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
[1] 崔桂,楊鳳菊.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護理體會[J].光明中醫,2008,23(2):235-236.
[2]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建議[J].中華消化雜 ,2001,21(4):23.
[3] 郭威,于洋.柳氮磺胺吡啶聯合中藥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及其對血清白介素-2和C-反應蛋白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08):863-864.
[4] 李軍,姜紅英,王健.復方黃柏液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11,38(01):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