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鍇
(四川省攀枝花市攀鋼總醫院密地院區神經內科 四川 攀枝花 617063)
急性腦梗死是因患者的腦血管發生破裂、出血或形成血栓而引發的一種腦部急性缺血性損傷,多發生于中老年人群,可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威脅[1]。當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生大面積腦部梗死或基底動脈血栓時,其往往會出現意識障礙的情況。這類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并且極易發生腦疝等危象,傷殘率及死亡率均較高。因此,對這類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就顯得十分重要。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探討分析聯用納洛酮和醒腦靜對急性腦梗死合并意識障礙的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3年3月~2015年3月間我院收治的86例急性腦梗死合并意識障礙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51例,女性患者有35例,其年齡為47~72歲,平均年齡為(65.3±3.4)歲,所有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各項檢查結果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學術會議制定的關于急性腦梗死合并意識障礙的臨床診斷標準[2],其格拉斯哥昏迷評分[2]均<7分。我們采用隨機數表法將這86例患者分為對照組(43例)和實驗組(4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①存在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的患者。②不愿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
為對照組患者進行抗凝治療、降顱壓治療、控制血壓治療、控制血糖治療、清除自由基治療等內科常規治療,為實驗組患者在進行上述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納洛酮和醒腦靜進行治療。然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并將對比的結果及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納洛酮的用法及用量是:將2.4mg的納洛酮混入250ml的生理鹽水中為患者進行靜脈滴注,2次/d,連續治療14d。醒腦靜的用法及用量是:將20ml的醒腦靜混入250ml的生理鹽水中為患者進行靜脈滴注,2次/d,連續治療14d。
①治愈: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降低幅度>90%。②顯著好轉: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降低幅度在46%~90%之間。③好轉: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降低幅度在18%~45%之間。④無效: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降低幅度<18%。治療的總有效率=治愈率+顯著好轉率+好轉率。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x± s)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視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意識障礙的恢復率為67.4%,對照組患者意識障礙的恢復率為41.9%,實驗組患者意識障礙的恢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5.3%,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4.4%,實驗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下表。

表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均未發生任何明顯的不良反應。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病患者常會合并意識障礙、顱內壓升高等情況,嚴重時還會發生腦疝等并發癥,可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急性腦梗死患者在發病后,其下丘腦會釋放出大量的β-內啡肽[4],從而使氧自由基的水平大幅上升,進而導致患者出現意識障礙。納洛酮是一種阿片類受體拮抗劑,它能有效阻止β-內啡肽的釋放,進而起到催醒、興奮呼吸及循環系統的作用。此外,納洛酮還能降低血液的黏稠度、改善腦部缺血區域的供血狀況、促進受損神經功能的恢復。醒腦靜是一種中成藥制劑,是由麝香、梔子、冰片、郁金等中藥材的提取物精制而成,具有開竅醒腦、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涼血行氣的功效。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探討分析聯用納洛酮和醒腦靜對急性腦梗死合并意識障礙的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筆者為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為實驗組患者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納洛酮和醒腦靜進行治療,然后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回顧性的對比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意識障礙的恢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實驗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聯用納洛酮和醒腦靜對急性腦梗死合并意識障礙的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此方法不僅有助于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還能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周偉華.納洛酮聯合醒腦靜治療急性腦梗死伴意識障礙患者的療效觀察[J].遼寧醫學雜志,2014,28(05):282-283.
[2] 梁日標.納洛酮聯合醒腦靜治療腦血管病意識障礙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04):3-4.
[3] 楊新疆,趙開亮,麥泉云.納洛酮、醒腦靜聯合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1,06(06):16.
[4] 尹帥領,卜淑芳,劉揚.醒腦靜治療急性腦梗塞伴意識障礙患者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06):105-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