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德
(德宏州人民醫院 云南 德宏 678400 )
頭孢菌素藥物是臨床上的常用藥物。該類藥物具有抗菌作用強、起效快、價格低廉等優點,因此其在臨床上得到了的廣泛應用[1]。但部分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進行治療的患者會出現不良反應。為了探討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進行治療的患者所發生不良反應的類型,我們對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因接受頭孢菌素類藥物治療而出現不良反應的12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因接受頭孢菌素類藥物治療而出現不良反應的126例患者。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66例。他們的年齡在7~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3±3.1)歲。在這些患者中,有呼吸系統疾病患者28例,泌尿系統疾病患者37例,腸道疾病患者18例,其他疾病患者43例。
對這126例患者所用藥物名稱、發生的用藥不良反應的類型進行統計和分析。
觀察這126例患者發生用藥不良反應的類型。其發生用藥不良反應類型有:①過敏反應:患者在使用頭孢菌素藥物治療后出現了皮疹、血清病變及藥物熱等不良反應,甚至發生休克或死亡。②胃腸道不良反應:患者在使用頭孢菌素藥物治療后出現了腹瀉、胃腸不適、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③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患者在使用頭孢菌素藥物治療后出現了頭暈、頭痛、癲癇等不良反應。④循環系統不良反應:患者在使用頭孢菌素藥物治療后出現了心悸、血壓下降等不良反應。⑤血液系統不良反應:患者在使用頭孢菌素藥物治療后出現了白細胞與血小板降低、急性溶血性貧血等不良反應。⑥呼吸系統不良反應:患者在使用頭孢菌素藥物治療后出現了呼吸困難、咳嗽、哮喘等不良反應。⑦泌尿系統不良反應:患者在使用頭孢菌素藥物治療后出現了血尿、腎損傷等不良反應。
我們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包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這126患者所使用的頭孢菌素類藥物的類型有3種,分別為頭孢哌酮、頭孢噻肟和頭孢曲松。在這126例患者中,有33.3%的患者發生了過敏反應,有26.9%的患者發生了胃腸道不良反應,有16.7%的患者發生了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有10%的患者發生了循環系統的不良反應,有8%的患者發生了血液系統的不良反應,有5%的患者發生了呼吸系統不良反應,有6%的患者發生了泌尿系統不良反應。過敏反應和胃腸道不良反應是接受頭孢菌素類藥物治療患者主要的不良反應。詳情見表1:

表1 對126例患者發生不良反應類型的分析[n(%)]
頭孢菌素類藥物是臨床上的常用藥物。該類藥物具有抗菌作用強、起效快、價格低廉等優點,因此其在臨床上得到了的廣泛應用[1]。在臨床上,接受頭孢菌素藥物治療的患者所發生不良反應的類型主要有過敏反應、胃腸道不良反應、中樞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
在本次研究中出現過敏反應的患者有42例,占總人數的33.3%。在這42例患者中有,有21例患者(50%)所用的藥物為頭孢哌酮。由此可見,頭孢哌酮比頭孢曲松和頭孢噻肟更易引起患者的過敏反應[2]。
在本次研究中出現胃腸道不良反應的患者有34例,占總人數的26.9%。在這34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44.1%)所用藥物為頭孢哌酮,由此可見,頭孢哌酮比頭孢曲松和頭孢噻肟更易引起患者的胃腸道不良反應[3]。
在本次研究中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不良反應的患者有21例,占總人數的16.7%。在這21例患者中,有19例患者(90.5%)所用藥物為頭孢曲松,由此可見,頭孢曲松比頭孢哌酮和頭孢噻肟更易引起患者中樞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3]。
從本次研究的結果中我們得出以下結論:醫生在為患者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進行治療前,應及時了解患者對藥物的不良反應史,合理地為其使用頭孢菌素藥物進行治療,以降低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4-5]。
[1] 陳小武,梁莉,彭惠嫦.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致變態反應 15例護理與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17):1299-1300.
[2] 何京芬,沈嘉茵,李志玲,等.我院藥品不良反應306例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0,3(14):63-64.
[3] 喬新江.頭孢菌素類藥物嚴重不良反應回顧性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 ,2012,12(14):156-157.
[4] 屈偉紅. 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原因的臨床分析. 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 9) : 1047-1048.
[5] 顧建東.頭孢菌素類藥物 79 例不良反應的回顧性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2,12(25):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