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尚伯 郭 呂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江蘇 南京 210046)
腹部手術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手術之一。接受腹部手術的患者可因禁食、接受麻醉及手術操作、使用止痛藥及長期臥床而使胃腸功能受到抑制,導致胃腸蠕動減弱或消失,引起胃腸功能失調和暫時性的腸麻痹,進而可增加腸粘連、腸梗阻和腹腔膿腫等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因此,在對患者進行腹部手術治療后應積極改善其胃腸功能,以加快其術后康復的速度。針刺療法具有調節(jié)胃腸功能的作用。陳靜等[1]的研究證實,對進行盲腸手術后的大鼠進行針刺足三里穴及上巨虛穴治療可影響其體內胃泌素的分泌,促進其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近年來,我院為部分接受腹部手術后的患者早期采用針刺足三里穴和上巨虛穴進行治療,顯著加快了其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的94例患者均為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普外科接受腹部手術治療的患者。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51例,女性43例,其年齡為29-74歲,平均年齡為(51.62±9.37)歲。在這些患者中,有31例患者接受膽囊切除術,有17例患者接受全胃切除術,有21例患者接受胃大部切除術,有12例患者接受右半結腸切除術,有13例患者接受腸穿孔修補術。這些患者均無腹腔手術史,均未患可影響胃腸功能的慢性疾病,其意識清晰,其理解及溝通能力正常,其雙側足三里穴及上巨虛穴周圍的皮膚完好,無進行針刺治療的禁忌癥。將這些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7例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后對其進行吸氧、抗感染、抑制胃酸分泌、補液、營養(yǎng)支持、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紊亂等常規(guī)治療。在此基礎上為觀察組患者采用針刺足三里穴和上巨虛穴法進行治療,治療方案是:在術后30min使患者取仰臥位,用碘伏和酒精常規(guī)消毒其足三里穴和上巨虛穴周圍的皮膚,用一次性毫針在上述穴位的皮膚上直刺1-2寸,進行平補平瀉操作,在得氣后留針30min,2次/d,共治療5天,在患者術后首次肛門排氣或排便后停止治療。
1.3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術畢至肛門排氣、術畢至肛門排便及術后腸鳴音恢復正常的時間。在術后的第5d評價兩組患者發(fā)生腹脹的程度,并將其發(fā)生腹脹的程度分為以下級別[2]:①0級腹脹:患者未發(fā)生腹脹。②I級腹脹:患者發(fā)生輕度的腹脹,其腹部輕度隆起,其腹壁張力略大,自覺腹內有氣體轉動,其切口無脹痛感,其休息和睡眠未受影響。③II級腹脹:患者發(fā)生中度的腹脹,其腹部中度隆起,其腹壁張力較大,其切口有脹痛感,其休息和睡眠受到輕度的影響。④III級腹脹:患者發(fā)生重度的腹脹,其腹部明顯隆起,其腹壁張力較大,其切口有脹痛感,其情緒煩躁不安,其休息和睡眠受到顯著的影響。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術畢至肛門排氣排便的時間、術后腸鳴音恢復正常的時間較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術后第5d其發(fā)生腹脹的程度較輕,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術后各項的分析
在接受腹部外科手術后,患者消化道器官的解剖關系可發(fā)生改變,其胃腸功能(尤其是調節(jié)神經激素水平的功能)可發(fā)生紊亂且恢復較慢,其術后恢復的速度可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3]。此外,此類患者需在術后完全禁食,并接受一段時間的腸外營養(yǎng)支持治療,因此易發(fā)生營養(yǎng)失衡、切口愈合的能力及免疫力降低、腸腔內的體液大量丟失、腹腔及腸腔內的壓力增加等情況,其腹壁切口開裂、吻合口漏和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高。
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在接受腹部手術后,患者的脾胃受損,可因中焦樞機不利,脾胃升降失調,傳化通降失司,清氣不升,濁陰不降,氣機壅塞,腑氣不通而出現(xiàn)胃腸氣滯之證,進而可導致一系列的胃腸道并發(fā)癥。相關的報道顯示,接受腹部手術后的患者出現(xiàn)的腹脹、腹痛、呃逆、嘔吐等癥狀,主要是因毒熱郁結、濕熱瘀滯、脾胃失調、氣血郁閉、上下不通所致[4,5,6]。足三里穴和上巨虛穴均是足陽明胃經的重要穴位,針刺這兩個穴位具有和胃健脾降逆、通腑化痰、升降氣機的功效,均主治腹痛、腹脹等胃腸病癥。足三里穴位于犢鼻穴下三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為合穴、胃的下合穴、強壯保健要穴。上巨虛穴位于犢鼻穴下六寸,足三里穴下三寸,為大腸的下合穴。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術畢至肛門排氣排便的時間、術后腸鳴音恢復正常的時間較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術后第5d其發(fā)生腹脹的程度較輕,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的研究結果相一致[7、8]。針刺足三里穴和上巨虛穴可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機理是:①針刺足三里穴和上巨虛穴可促進胃腸平滑肌的收縮、胃腸蠕動、胃的排空、幽門及十二指腸擴張,增強十二指腸及空回腸的蠕動,降低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腸粘連等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②針刺足三里穴和上巨虛穴可增強人體內白細胞的吞噬能力,提高人體的免疫力。③針刺足三里穴和上巨虛穴可疏通胃經的經氣,消積導滯,散結化瘀,調節(jié)氣血的運行,暢通臟腑之氣、恢復失衡的臟腑功能,促進胃腸道蠕動及肛門排氣,迅速恢復受損的胃腸功能。④針刺足三里穴和上巨虛穴可刺激神經及內分泌系統(tǒng),并通過其反饋機制促進胃腸蠕動,加速胃腸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為接受腹部外科手術后的患者早期采用針刺足三里穴和上巨虛穴的方法進行治療能較快地恢復其胃腸功能,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陳靜,李威,王寬宇,等.針刺足三里、上巨虛對大鼠盲腸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 針灸臨床雜志,2015,31(7):87-89.
[2] 藍旭. 快針針刺足三里對腹部非胃腸手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4.
[3] 鄭海,王家歡,黎雪燕,等. 腹部術后消化道功能障礙的成因和對策[J].臨床急診雜志,2009,10(5):271-273.
[4] 韓燕萍,李翔,楊光,等.針刺恢復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5,(7):29-31.
[5] 燕飛.矢氣湯對婦科腹式手術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5,(18):127-129.
[6] 黃亞波,楊偉偉,陳彬.大承氣湯灌腸配合穴位按摩對老年胃癌術后胃腸功能的影響[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4,49(3):182.
[7] 王寬宇,魏殿龍,孫曉龍. 電針足三里、上巨虛促進腹部術后胃腸功能紊亂恢復40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05,12(5):316-317.
[8] 牛春風,王志平. 電針足三里、上巨虛、內關對大腸癌根治術后腸蠕動恢復的臨床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8(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