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飛
結核空洞CT引導下經中心靜脈導管藥物介入治療的效果分析
楊飛
目的探究CT引導下經中心靜脈導管藥物介入治療結核空洞的效果。方法120例結核空洞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對照組采用基礎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CT引導下經中心靜脈導管藥物介入治療。治療3、18個月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3、18個月后,觀察組陰轉率分別為56.7%和81.7%,有效率分別為68.3%和91.7%;對照組陰轉率分別為35.0%和45.0%,有效率分別為23.3%和45.0%。觀察組陰轉率、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CT引導下經中心靜脈導管藥物介入治療結核空洞能取得良好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肺結核是肺部常見疾病之一,但耐多藥肺結核由于其病原因素具有耐藥性,治療難度較大,在目前肺結核疾病臨床治療領域屬于專業性難題。我國是肺結核疾病較為高發的地區,當患者出現耐多藥結核菌的廣泛播散后則更為嚴重[1]。本文對結核空洞CT引導下經中心靜脈導管藥物介入治療的效果進行研究,取得一定的臨床進展,現將臨床治療經驗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5年1月在結核病院收治的120例空洞型結核病患者,符合相關診斷標準[2]。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齡46歲,病程1~16年,平均病程3年。對照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24~70歲,平均年齡45歲,病程1~16年,平均病程3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基礎治療[3]:氨基水楊酸異煙肼3次/d,0.2 g/次;利福噴丁2次/周,0.45 g/次;左氧氟沙星2次/d,0.3 g/次;丙硫乙煙胺3次/d,0.2 g/次;丁胺卡那霉素1次/d,0.4 g/次;乙胺丁醇1次/d,0.75 g/次。另外,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合理增減藥物服用量。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CT引導下經中心靜脈導管藥物介入治療:通過胸CT檢查確定空洞的病變部位,在局部麻醉下,置入中心靜脈導管,通過導管空洞給藥:1ml 0.9%的氯化鈉注射液、0.2 g異煙肼、0.3 g利福平、0.2 g左氧氟沙星、0.2 g丁胺卡那霉素,介入治療3次/周,用藥4~8周后,檢查血痰情況。術后側臥1 h,并嚴密觀察患者有無氣胸等情況。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本次研究根據《肺結核病癥臨床參考2005》[4]中有關結核空洞的評價標準。陰轉率表現:連續2個月痰菌呈現陰性且不再復發。有效:臨床癥狀與體征出現改善,經X線和胸CT檢查病癥得到顯著改善;未達到上述標準則為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3、18個月治療后,觀察組陰轉率分別為56.7% (34/60)和81.7%(49/60),有效率分別為68.3%(41/60)和91.7%(55/60);對照組陰轉率分別為35.0%(21/60)和45.0%(27/60),有效率分別為23.3%(14/60)和45.0%(27/60)。觀察組患者的陰轉率、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期間,觀察組出現7例不良反應,對照組出現6例不良反應,給予治療后均好轉,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核空洞是肺結核中一種較為常見的病型,由于患者自身耐藥性與細胞免疫力表現差異,病灶會交替出現吸收修補、惡化進展等[5]。有學者通過穿刺將單一藥物通過導管注入空洞中,但是操作比較復雜,患者十分痛苦,出現不良反應的風險較大,因此未能得到普及。目前對于肺結核的治療主要采取傳統藥物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兩種主要類型,傳統藥物治療其治療效果不明顯,藥效直接作用緩慢,且在保守治療的過程中出現加重的情況較多;手術治療效果較為明顯,但手術價格與手術風險往往較高,術后恢復需要做好護理工作等,均對外科手術治療成功率造成一定影響。常規的用藥方式由于纖維空洞具有的屏障作用使得空洞壁周圍血管稀少,呈現硬化閉合的狀態,造成藥物無法到達空洞,因而難以到達病灶,所以治療的效果較差是結核病治療失敗的最主要原因。通過多次穿刺的方式經藥物注入空洞之中的方式操作起來十分繁瑣,且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
近年來,隨著CT在臨床診治中的廣泛運用,其在結核空洞的治療中也表現出很好的效果。本次研究選取2013年2月~2015年1月結核病院收治的120例結核空洞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基礎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CT引導下經中心靜脈導管藥物介入治療,治療3、18個月后,觀察組陰轉率分別為56.7%和81.7%,有效率分別為68.3%和91.7%。對照組陰轉率分別為35.0%和45.0%,有效率分別為23.3%和45.0%。觀察組患者的陰轉率和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CT引導下經中心靜脈導管藥物介入治療結核空洞效果較為明顯。
綜上所述,CT引導下經中心靜脈導管藥物介入治療結核空洞的方法能夠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而且患者痛苦較小,值得臨床推廣。
[1]張進,楊余強.CT引導下經中心靜脈導管藥物介入治療結核空洞60例療效觀察.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1):45-46.
[2]鄭正,楊坤云,王永利,等.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空洞內置中心靜脈導管介入治療耐多藥空洞性肺結核.中國當代醫藥,2010,17(21):9-11.
[3]左偉.介入治療耐多藥結核空洞的探討.現代醫用影像學,2010,19(2):123-125.
[4]劉國泰,蘇云開,張宏,等.CT引導經皮肺穿刺結核空洞介入治療的臨床應用.疾病監測與控制雜志,2013,7(5):279-280.
[5]賀戰科.結核空洞CT引導下經中心靜脈導管藥物介入治療預后探討.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9):7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5.108
2015-11-10]
110101 沈陽市第二中醫院
【關鍵詞】結核空洞;CT;中心靜脈;介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