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亞娟
貴州六枝黨校
三線建設在六枝
譚亞娟
貴州六枝黨校
由于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量投入,全國各地的大力支援及廣大三線建設者們扎根深山,艱苦創業,三線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對六枝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三線建設;六枝;影響
歷時十余年三線建設,由于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量投入,全國各地的大力支援及廣大三線建設者們扎根深山,艱苦創業,三線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對六枝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一)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工業基礎,經濟實力大為增強,促進了全區經濟與社會發展
今天的六枝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還是一片荒野,僅有為數極少的打鐵鋪、榨油坊等小手工業,生產方式十分落后,現代工業更是無從談起。三線建設這一重大戰略一經決定后,立即傾全國之力建設內地后方工業基地,大量的投資和企業的遷入,帶動了六枝工業的迅速崛起。
根本上改變了六枝無現代工業的狀況,同時壯大了六枝工業的規模,促進了配套產業鏈延伸,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深刻改變了六枝的工業化進程,增強了綜合經濟實力,為六枝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并促進了城鎮化發展。
(二)初步建成了鐵路、公路動脈網,交通運輸條件大為改善
為適應三線建設的需要,國家投入大量財力、人力,新修了大量公路、橋梁,改善了路況,增加了礦區鐵路支線,特別是穿境而過的滇黔鐵路,不僅從根本上改善了六枝交通不便的狀況,而且為工農業生產和民生建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還提高了六枝在全省乃至西南地區的戰略地位,對促進全區經濟繁榮,文化交流、鞏固國防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經過10余年的建設,不但結束了六枝交通運輸嚴重閉塞的歷史,還改變了六枝人民群眾出行不便,長期落后的局面,增加了進出六枝的通道,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六枝區位不利的因素,使六枝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革。
(三)帶動了落后及少數民族鄉鎮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在六枝三線建設中,認真貫徹執行了廠社結合、亦工亦農、工農并取的建設方針,大力支援了農業生產,如:1971年,六枝大旱,六枝礦區黨委立即為少數民族生產隊安裝了12臺電動水泵,灌溉稻田600余畝;水源隊則用鉆出的地下水灌溉農田,當年僅青杠林生產隊就增產糧食兩萬多斤。一些廠礦還在春節期間發動全體職工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為少數民族鄉鎮修公路的活動,涌現了大批感人事跡。
同時,為配合三線建設,國家還在毗鄰鄉鎮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相應興建了郵電、商業服務設施和學校、醫院等。三線建設不但帶動了六枝落后鄉鎮、少數民族地區工農、交通、文教衛生、科技等事業的發展,增強了經濟實力,還對鞏固民族團結、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繁榮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奉獻精神
三線建設者們普遍存在著勞動力素質高、協作、創新能力強的特點。除此之外,其高素質還包括很多方面,從建設之初就展現出崇高的“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精神。
三線建設初期,建設者們住油毛氈柵、“干打壘”房,并且生活物資十分缺乏,但他們仍能忍饑挨餓,頂風冒雪,風餐露宿,一年四季,頂烈日、戰嚴寒,戰天斗地,以苦為樂,以苦為榮,以堅強的意志戰勝了創業階段的重重艱辛,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和“艱苦創業,無私奉獻”以及“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三線精神。如:1965年10月地宗礦復工續建時,廣大職工間開展勞動競賽,井下井上到處呈現出你追我趕的建設熱潮,十里礦區紅旗招展,奪煤戰場捷報頻傳。連續三個月,月進度超過兩千米,最高月進度達2550米,比原計劃提前九個月投產,節約投資110多萬元。這在全國建井史上也是罕見的。為此,在全國煤炭基建會議上受到表揚獎勵。這種精神已植根于三線企業之中,并形成了特有的企業文化。特別是在建設、生產過程中,他們所展現的團隊精神,對質量高標準、嚴要求的精神,更是一些地方企業千尋難覓的。而這種精神正是建設現代企業所必須達成的。
(二)協作精神
協作精神是以大局意識為基礎的。三線建設規模大、持續時間長,是全國各地各行各業行動一致,進行大協作的成果。完全符合——必須依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
與東、中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財政收支、人均財政收支、城鄉居民收入都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工業化發展更為艱難。“新的工業應當擺在內地,使工業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備戰,這是毫無疑問的。”(《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3~724頁。)而此時作出的全國支援三線建設,以保證有限的資金集中于西部,短期內集中大量的社會資源向三線地區大幅度傾斜,一線支援三線,共同建設三線。正是依靠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為三線建設展開從人力、物力、財力上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六枝三線建設平地起家,沒有設備和技術力量,更沒有生產建設經驗。然而,為保證三線建設的需要,涉及的各省、市黨委和政府大力支持,從領導干部到工人,從技術到設備,都做到無條件地支援。這一決策很成功,許多廠礦建設上的困難都迎刃而解了。也正是社會主義大團結精神的體現。
(三)愛國主義精神
三線精神與愛國主義精神始終是相生相伴的。三線建設是以新中國的國家安全為目標的。對于普通的三線建設者而言,三線建設是與國家聯系在一起的,不管有多大困難,都全力以赴。只要一聲令下,家可以丟掉,兒女可以撇下,背上背包,立即奔向黨中央指定的地方。在極度艱苦的條件下,不退縮、不逃避,迎著困難上,以頑強拼搏的意志和震撼人心的壯舉,用青春和熱血,在溝壑縱橫的裂谷深處書寫出戰天斗地、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創造了新中國建設史上的奇跡。這一切,充分表現出一種三線建設者大無畏的獻身精神——祖國利益高于一切。
(四)六枝三線建設的啟示
三線建設不但是新中國建設史上的奇跡,更是黨中央的一項偉大決策和英勇壯舉,奠定了中國西部的工業基礎,帶動了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繁榮,對于優化我國生產力布局和均衡東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三線建設這一重大戰略決策的實施,是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歷史進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