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雯
鄭州輕工業學院
薩特存在主義的現代價值及其局限性
張 雯
鄭州輕工業學院
讓·保羅·薩特是法國著名的作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存在主義哲學的集大成者。其主要內容可概括為“自在存在與自為存在”,“存在先于本質”,以及“選擇是自由的”三方面。本文簡要分析了薩特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價值和局限性。
薩特;存在主義;價值;局限性
讓·保羅·薩特是法國20世紀重要的作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之一,也是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哲學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稱為“存在主義的鼻祖”。
存在主義的概念是由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的。他的代表作《存在與時間》一書中指出,人人都熟悉“存在”的意思但是并沒有人真正懂得。海德格爾將“在”的意義理解為已經具有的性質,只有“在”,才有“在者”,而要解決“在”的問題,就必須要追溯到一種“在者”----“我”就是“在”,“在”就是“我”,個體就是世界的存在。在書中,海德格爾還深入分析了人的死亡問題,他認為人終有一死,那么死就是“我”現在的可能性,而承認了死亡的不可避免也就是承認了人的有限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歐洲充斥著悲觀和消極的情緒,上帝在人們心中的神圣地位岌岌可危,資產階級大肆宣揚主張的理性、自由和平等都成了泡影。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薩特提出了注重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共同發展的存在主義:“人的命運是絕對自由的,這就意味著人要做萬能的上帝”;“一旦自由在一個人的靈魂里爆發了,那么神對這個人就無能為力了。”[1]這樣的口號一經提出,在社會各階層中得到了廣泛的同情和支持,薩特存在主義迅速成為歐洲最為流行的哲學思潮之一。
1943年薩特發表的《存在與虛無》和1946年發表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等哲學著作,系統而完整地闡釋了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主要包括:“自在存在與自為存在”,“存在先于本質”,以及“選擇是自由的”三方面內容。
(一)自在存在與自為存在
薩特把一切存在都歸納為“自在存在(existence)”和“自為存在(being)”這兩個基本概念。自在指的就是客觀的、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存在,即客觀物質世界。例如,一塊木頭就是一塊木頭,不多也不少。就木頭本身來說,它是其所以是,它的存在等同于它本身,這就是“自在的存在”。薩特認為個人在初降臨到世界上的時侯只是“自在的存在”,其本身還沒有被賦予任何特殊的意義和目的;而“自為存在”主要是指人的主觀意識活動及其行為,人通過自己的自由意志和不斷的選擇來確定人的本質屬性和各種特征。自在存在是真正的存在,但它是自由的、不確定的,因此也是一種虛無。
自在存在和自為存在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自為的存在以自在存在為基礎,離開了自在存在自為將流于抽象,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另一方面,自在存在所具有的意義是由自為賦予的。自在本身是毫無意義、毫無區別的渾然一體的東西。[2]
(二)存在先于本質
存在先于本質是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的出發點,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理”。例如,任何一個被人工制造出來的物品,都是用于證實先于它存在的一個概念。例如工匠如果想要做一個紙夾把幾頁紙夾起來,那么工匠的頭腦中首先要有一個紙夾的本質……這就證明了概念是先于實體的,即紙夾的本質先于它的存在。工匠在把它制作出來之前首先勾畫出了它的樣子,因此紙夾是作為一個原始的想法而產生的。如果它沒有表達出那個想法,沒有實踐那個賦予它的功能,那么它就失去了作為一個紙夾的意義,它就是一個失敗的紙夾。[3]可以理解為物的本質是由人的意志給予的。那么人本身呢?薩特認為人的本性并不是生來俱有的,如果本質是先于存在的,那么人與物則沒有差別。為此薩特說:“假如上帝不存在,那么世間至少有一種存在物可以證明存在先于本質,這一存在物在受任何概念賦予規定之前,就已經存在;而這一存在物就是人。”[4]也就是說人首先要是客觀存在的,然后才給自己的本質下定義。人從存在、露面、出場,完成了這一系列步驟之后才說明自身的特殊性。任何個體初來世上,都處于一種原始的空無所有的狀態,只是后來人想要把自己變成某種樣子,于是就按照自己的意志造就自身。在薩特看來,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不一樣,人的意識活動總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人正是因為有了自己的意識,所以人的本質就不固定。人生下來是沒有本質的,本質是后天形成的,是人通過自己的意識自由選擇的,由于每個人的選擇都不相同,因此人的本質也不相同。所以薩特說,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東西。這就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理。
(三)選擇是自由的
薩特認為人在進行自我設計時是絕對自由的。因為人生活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上帝和其他神明的存在,一切事情都是被允許的,科學、理性、道德等都不能作為衡量人們的標尺,沒有什么能夠提供價值或者命令使人類的行為合法化,人是自己的立法者。正因為如此,人有絕對的自由。但是人必須要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選擇承擔所有的責任,責任就是自由的韁繩。因為,人在塑造自己形象的同時,無形之中對于周圍的他人、社會起到了一種示范和表率作用。因此,我們既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對所有的人負責。正如薩特所說,“對每一個人來說,他每發生一件事,都好像整個人類在用兩眼盯著他,要他用他的行動來指導自身”。[5]在薩特看來,這是一份理所當然的責任。
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產物,薩特擺脫了上帝有神論的桎梏,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尊嚴,強調了人的地位和作用,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并催人奮進。不僅在當時,如今仍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一)宣揚積極的人生觀
日常生活中總有一小部分人受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習慣以各種借口逃避推卸責任,其典型方式就是“如果……,那么……”。舉個例子,如果我有充足的時間,我一定會把工作做得很好;如果我出生于一個經濟條件優渥的家庭,我一定可以成為大有作為的人。薩特認為這些都是不負責任的借口和托辭,以便為自己的軟弱和不進取尋找借口。行動才能證明一切,人的本質就是人的一系列行動的總和。存在主義者認為,是懦夫把自己變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變成英雄;而且這種可能性是永遠存在的,即懦夫可以振作起來,不再成為懦夫,而英雄也可以不再成為英雄。[6]沒有天生的懦夫,也沒有天生的英雄。人的漫長的一生是由無數種可能性組成的,人的本質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他會進行不同的自我選擇、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從而塑造出不同的本質。這就要求我們要勇于抉擇,勇于承擔,樹立積極樂觀、蓬勃向上的人生哲學。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通過主觀努力而掌握自己命運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
(二)培養高度的道德責任感
當今社會中有一小部分人由于受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導致道德失范現象層出不窮,道德冷漠現象更是時有發生:無人監督,就隨便闖紅燈;無人檢查,就不系安全帶;酒后駕車,肇事逃逸;街頭碰瓷詐騙等等……發生這些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些個體道德責任意識淡薄,不愿意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薩特認為這種逃避現實,逃避責任的做法是自我欺騙。這種以犧牲自己的自由和人格為代價的行為不是人的真實存在狀態,處于這種狀態的人恰恰是不自由的,他因為自欺而喪失了一個人所具有的人格和尊嚴。[7]因此,薩特要求人們要對自己的所作的選擇和實施的行為承擔責任,不論身處什么樣的環境下都要做到道德上的誠實,從而強化人們的道德責任感。
此外,存在主義哲學本身還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思想,對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帶來重要的影響。存在主義教育以存在主義哲學內涵為理論基礎,秉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發展觀,對當代教育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從薩特存在主義哲學觀點中可以看出,它的某些觀點與馬克思主義是有根本差別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薩特存在主義哲學是關于“人”的哲學。薩特認為人的意識活動具有巨大的虛無化的能力,通過自為存在(人的意識活動及其行為)的安排和改造,可以賦予物質世界意義和價值。這實際上否定了客觀世界的存在。人的意識的能動性的確能夠指導人類的實踐活動,促進人類社會不斷地從低級階段向更高的階段發展,但是意識終歸是第二性的東西,并不能起到決定物質世界的作用。薩特認為認識主體和認識對象都是意識活動的產物,這與主觀唯心主義如出一轍。
其次,薩特把人的存在和本質割裂開來,沒有看到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社會關系對他的本質所形成的制約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8]馬克思理解的人是“現實的人”、“在歷史中前進的人”,人的創造性活動不可避免地要受其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的影響,受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而薩特把人局限在一個不受社會、階級和時代限制的背景下,強調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就可以成為什么樣的人,過分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因而走向了主觀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
最后,薩特把自由看作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本質屬性,強調人在任何環境下都應該擁有絕對的自由。試想一下,如果“除了自己以外,沒有其他的立法者”,人人都只從自身的利益出發,損害了大眾的福祉也不會受到懲罰,那么社會將會變得多么混亂不堪。顯而易見,薩特的這種自由觀是一種形而上學的主觀主義。
綜上所述,薩特的存在主義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主觀的唯心主義。任何一種理論都不是面面俱到的,我們要本著“拿來主義”的態度研究學習薩特及其存在主義,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1]讓·保羅·薩特.存在與虛無[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9-1.
[2]方麗華.淺析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0(13).
[3]讓·保羅·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6-1.
[4]邁爾森.薩特與存在主義與人道主義[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3-1.
[5]讓·保羅·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6-1.
[6]讓·保羅·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6-1.
[7]許智生.論薩特的自由觀及其現代價值[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7.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