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明,姜 淇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大連市分公司
《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被廢止后的影響和注意事項
李向明,姜 淇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大連市分公司
針對《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被廢止后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建議。回顧了《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和《港口貨物作業規則》的歷史沿革、發揮的作用和被廢止原因,找出廢止后的影響。《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被廢止后這將產生的問題有:對承運人的認定和其責任的界定問題,托運人的告知義務問題,繞航問題以及承運人托運人責任的劃分問題。我國應當加快立法進度,制定新的法律規范水路運輸和港口業務。目前的過渡期內,只能依據合同法和民法通則來規范水運業務。由于題述兩個規則的廢止時間短,許多問題并未暴露出來,很多問題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發現,不斷解決,法律上的問題也需要在司法實踐中逐步深入,逐步明確,逐步清晰。
《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港口貨物作業規則》
2016年5月30日,交通運輸部公布《關于廢止20件交通運輸規章的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這其中就包括2000年8月28日原交通部公布的《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以下簡稱《貨規》)和《港口貨物作業規則》(以下簡稱《港規》)。
這將對水運管理的各個方面產生重大影響,本文就這兩個規則廢止后的影響進行一些探討。
《貨規》和《港規》作為調整國內水運運輸合同關系的部門規章,在我國已經延續了四十多年。
原交通部最早于1973年制定《水路貨物運輸規則》,并分別于1987年、1995年和2000年進行了修訂。其中,在1973年制定和1987年修訂的《水路貨物運輸規則》中,水路貨物承運人包括裝貨港、卸貨港和航運公司。港口作業是水路貨物運輸的環節,作為水路貨物運輸合同的組成部分。1995年修正的《水路貨物運輸規則》將水路貨物運輸合同和港口作業合同分離,但兩類合同都屬于《水路貨物運輸規則》的調整范圍。
2000年再次修訂后,《水路貨物運輸規則》被更名為《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僅調整水路貨物運輸合同,并單獨制定了《港口貨物作業規則》,用于調整港口貨物作業合同。
處于種種考慮,我國海商法第四章“海上貨物運輸合同”中明確規定:僅適用于國際海上貨物運輸合同,而不適用于國內水路貨物運輸合同和港口貨物作業合同。
2015年修訂了《立法法》后,需重新審視《貨規》和《港規》,發現其缺乏法律依據。
首先,《立法法》第八條規定:“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八)民事基本制度…”;而這兩個規則規定的內容大多屬于平等當事方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本應屬于法律調整范圍。
其次,《立法法》第六十五條規定: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立法法》第八十條進一步明確規章的制定權限范圍,規定: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于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因此,由交通管理部門制定這種法律也是不合適的。
根據依法治國的精神,兩個規章被廢止是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2年12月24日公布的《關于國內水路貨物運輸糾紛案件法律問題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第1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國內水路貨物運輸合同糾紛案件,應當適用民法通則、合同法等法律的有關規定,同時可以參照《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的有關規定。
第2條規定:“當事人在國內水路貨物運單或者其他運輸合同文件中明確約定其權利義務適用《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規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的有關規定確定合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根據該《指導意見》,《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不再作為人民法院判決案件的法律依據,僅在當事人約定適用的情況下,人民法院可按照《貨規》的規定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
海商法第四章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規定:“本法不適用于國內水路貨物運輸。人民法院參照《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確定當事人權利義務時,應當在判決書說理部分引用論述,但不應作為判決書引用的法律依據。”
根據上述分析,雖然兩個規章被廢止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在現階段短期內,確實給相關行業帶來了一些困惑和問題。“民法通則”以及“合同法”針對國內水路貨物運輸合同,缺乏特殊性和針對性,這將在國內水運領域形成了一定的法律空白。
3.1 承運人的認定問題
《貨規》第一章第三條規定:承運人,是指與托運人訂立運輸合同的人。實際承運人,是指接受承運人委托或者接受轉委托從事水路貨物運輸的人。
一般運輸合同都是托運人與承運人訂立。而在航運實踐中,很多時候與托運人訂立運輸合同的承運人并沒有使用自有的或租用的船舶進行運輸,而是通過與另一個船舶所有人簽訂合同的方式轉委托運輸。這就是《貨規》中“實際承運人”的概念。
《貨規》第四十六條規定:承運人與實際承運人都負有賠償責任的,應當在該責任范圍內承擔連帶責任。《貨規》被廢止后,法律上將不存在實際承運人的概念。《民法通則》與《合同法》都沒有實際承運人的概念,實際承運人將不屬于承運人的范疇。在《合同法》中,實際承運人可以被視為第三人履行合同。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貨方只能夠對締約的承運人提起賠償請求,而不能對實際履行運輸的第三人,即實際承運人提起賠償請求。
《指導意見》第六條規定“國內水路貨物運輸的合同承運人將全部或者部分運輸委托給實際承運人履行,托運人或者收貨人就全部或部分運輸向合同承運人、實際承運人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當準確認定合同承運人和實際承運人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責任。人民法院可以參照《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第四十六條的規定判定合同承運人和實際承運人的賠償責任,充分保護國內水路貨物運輸合同托運人或者收貨人的合法權益,減少當事人的訟累。”在《貨規》被廢止以后,此條關于實際承運人的責任的規定自然無法適用了。
3.2 承運人的責任問題
《貨規》第三節有完整的關于承運人權利義務的規定,對承運人的責任范圍有明確的規定。在《貨規》被廢止后,承運人責任如何劃分和認定成為問題。
3.2.1 實際承運人和合同承運人的責任界定
《貨規》規定,“第三十條承運人應當使船舶處于適航狀態,妥善配備船員、裝備船舶和配備供應品,并使干貨艙、冷藏艙、冷氣艙和其他載貨處所適于并能安全收受、載運和保管貨物。第三十一條承運人應當按照運輸合同的約定接收貨物。第三十二條承運人應當妥善地裝載、搬移、積載、運輸、保管、照料和卸載所運貨物。”
實際操作中,上述操作并非全部都由承運人自己完成的,很多時候是委托給第三方去操作,特別是陸地上的操作,包括裝載、搬移、卸載等。根據《貨規》第三十二條,無論是否承運人自己操作,“裝載、搬移、積載、運輸、保管、照料和卸載所運貨物”都是承運人的責任。在《貨規》廢除之后,如果當事人又未作出明確約定,承運人是否對以上全部環節都應承擔責任還是僅僅對其自己操作的環節中才承擔責任?目前的《民法通則》及《合同法》在這方面都沒有明確的規定,造成了一定的承運人責任范圍的不確定性。
3.2.2 合理繞航
《貨規》第三十三條:“承運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或者習慣的或者地理上的航線將貨物運送到約定的到達港。承運人為救助或者企圖救助人命或者財產而發生的繞航或者其他合理繞航,不屬于違反前款規定的行為。”
《合同法》第二百九十一條:“承運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或者通常的運輸路線將旅客、貨物運輸到約定地點”。
顯然,《貨規》將承運人為救助人命或者財產而發生的繞航或其他合理繞航不視為違約行為。而合同法只有按照通常運輸路線運輸的規定,而沒有合理繞航的規定。這是否意味著《貨規》廢止以后承運人將不能獲得“合理繞航”的權利?在實踐中,救助人命是船長的法定義務,為救助人命而發生的繞航是否可以被認為是合理的,而不被視為違約呢?救助財產不是船長的法定義務,這是否意味著為救助財產而進行的繞航將被再被視為合理的,而是違約行為受到追究?這些問題都等待在以后的法律實踐中去檢驗。
3.2.3 托運人告知義務
《貨規》第三十七條規定:“托運人未按照本規則第十七條規定通知承運人或者通知有誤的,承運人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根據情況需要將危險貨物卸下、銷毀或者使之不能為害,而不承擔賠償責任。托運人對承運人因運輸此類貨物所受到的損失,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承運人知道危險貨物的性質并已同意裝運的,仍然可以在該項貨物對于船舶、人員或者其他貨物構成實際危險時,將貨物卸下、銷毀或者使之不能為害,而不承擔賠償責任。”
《合同法》第十七章第三節關于貨物運輸合同的規定,第三百零七條僅對托運人違反告知義務進行了規定,但是未規定在托運人已經履行了告知義務以后仍然發生危險的情況下,承運人是否有權對危險貨物進行處置,以及承運人處置該等貨物后是否應承擔賠償責任。
3.2.4 艙面貨
《貨規》規定:“第五十三條承運人在艙面上裝載貨物,應當同托運人達成協議,或者符合航運慣例,或者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承運人與托運人約定將貨物配裝在艙面上的,應當在運單上注明“艙面貨物”。”
第五十四條:“承運人依照本規則第五十三條規定將貨物裝載在艙面上,對由于此種裝載的特殊風險造成的貨物損壞、滅失,不承擔賠償責任。承運人違反本規則第五十三條第一款規定將貨物裝載在艙面上,造成貨物損壞、滅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如何確定可以裝載于艙面的貨物,如何確定艙面貨物的承運人責任方面,《民法通則》及《合同法》均未有任何規定。承運人能否享有依據艙面貨的特殊風險造成的貨損貨差免除責任的權利?由于缺乏法律規定,存在不確定性,有待于司法實踐解決。
3.2.5 貨物運輸雙方和港口作業當事人雙方權利義務問題
《貨規》第三章對運輸合同當事人雙方的權利義務有詳細的規定。《合同法》僅僅在第十七章第三節對貨運合同,第二十一章對委托合同做了一些規定,但是遠沒有《貨規》和《港規》細致和完整。《貨規》和《港規》被廢止后,國內水路運輸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特別是針對水路運輸的特殊性和慣例方面,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需要司法實踐來解決。
在目前國內水路貨物運輸合同和港口作業合同法律依據缺乏的情況下,作為國內水路運輸行業的各相關當事人,都需要認真研究,分析,積極應對。
4.1 積極呼吁盡快修改現行《海商法》,特別是對《海商法》第四章“海上貨物運輸合同”進行修改,使《海商法》相關規定能夠適用國內水路貨物運輸合同和港口貨物作業合同。明確相關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和權利義務關系。
4.2 最高院“《指導意見》”第二條規定:當事人在國內水路貨物運單或者其他運輸合同文件中明確約定其權利義務適用《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規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的有關規定確定合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
《貨規》和《港規》被廢止后,運輸合同和港口作業合同當事人不能夠直接約定適用《貨規》和《港規》。但可以把《貨規》和《港規》中關于雙方權利義務的規定直接寫到合同里,把雙方權利義務以合同的方式進行約定。
4.3 對于保險業來說,更多的影響在于對于承運人責任的歸屬和確定方面。以國內水路貨物運輸保險為例。《貨規》和《港規》并不會影響保險合同的責任范圍。但是承運人責任的歸屬和認定會很大程度影響到保險人在賠付被保險人后,根據代位追償原則向造成損失責任方的追償。在貨物運輸保險業務中,對責任方追償的達成概率也直接影響到保險人對貨物運輸風險的評估和費率的厘定。水運實務中常見的實際承運人的責任也很大程度影響保險人的追償利益。因此,保險人也需對被保險人提供合理化建議,如:托運人與承運人在運輸合同中明確承運人的權利義務,同時明確對其轉委托的實際承運人的責任等等。
(1)《貨規》和《港規》是歷史的產物,隨著立法法的完善和進一步實施,已不能適應法律的需要。我國應當加快立法進度,制定新的法律規范水路運輸和港口業務。
(2)《貨規》和《港規》被廢止以后,目前的過渡期內,只能依據合同法和民法通則來規范水運業務。
(3)對比了合同法和民法通則和題述兩個規則的內容,針對水運實踐提出了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并對部分問題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建議。
由于題述兩個規則的廢止時間短,許多問題并未暴露出來,很多問題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發現,不斷解決,法律上的問題也需要在司法實踐中逐步深入,逐步明確,逐步清晰。本文僅僅是一個探討,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