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春峰,胡珊珊,李增友
河北農業大學理工學院
高校扶貧道路的經驗總結與思考
管春峰,胡珊珊,李增友
河北農業大學理工學院
高校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發揮自身科技優勢、人才優勢,為扶貧工作提供長久不衰的動力是高校面臨的永恒問題。本文整理過去高校在扶貧過程中采取的優秀舉措和成功經驗,總結出高校扶貧的基本模式和重要環節,為高校參與精準扶貧,發揮自身特色服務地方發展提供重要理論參考。
精準扶貧;高校;科教扶貧
課題項目:保定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指導計劃課題(編號:15ZS003)。
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加強脫貧扶貧頂層設計,推動了“精準扶貧”思想落地。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時期,高校作為國家和民族未來的智囊團,積極主動參與到扶貧事業中,提供科技支持、人才支撐既是高校的責任擔當,也是服務社會的本職義務。
雖然在過去的30年里中國的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但進入到21世紀,出現減貧速度變緩,投資效率下降的局面,主要原因在于過分依賴政府體制和系統來分配。這種主體單一的扶貧方式導致扶貧資源被各級政府壟斷,由于缺少社會監督,容易滋生腐敗。尋求建立一種高效多元化的綜合扶貧體系,有助于減輕政府壓力、增加扶貧效率。高校作為獨立于政府的事業單位,有著獨特的職能優勢。高校扶貧不僅在人力、物力、設施等各方面對開展農村扶貧工作有獨特的優勢,同時對高校的教育實踐工作也是一種很好的促進。在具體工作中,既可豐富學生社會實踐,也是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高校開展農村扶貧工作不但是教書育人本身的一種需要,更是高校校德育工作的具體實踐,是體現高校社會價值的途徑之一。
在長期實踐過程中,高校逐步走上一條結合學校特色的“科教扶貧”之路。借助政府引導,高校與地方結成對口支援單位,進行定點扶貧,高校師生進駐農村,一方面為廣大農民帶來了技術、人才、信息,有針對性的改善農民因文化程度低、科學技術薄弱、信息匱乏、預防自然災害知識欠缺等造成貧困現狀,另一方面也拓展了高校技術應用的新田地,為完善人才培養、加強技術落地指引了新方向。
2.1 探尋脫貧思想根基
高等院校歷來是先進思想文化的高地。思想不牢,地動山搖。“治貧先治愚”的特性決定了思想文化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先導性功能。因此,精準扶貧首先要精準識貧,解決認識上的問題。具體共有3點:(1)通過詳實的調查研究、扎實細致的工作、嚴格的工作程序掌握貧困地區、貧困戶的實情,找準幫扶對象,推動工作以點帶面,維護公平正義,贏得群眾認可;(2)發揮高校思想智庫優勢,綜合運用數據分析、信息技術、實地查看、環境評測等多種手段,幫助困難地區和困難群眾準確診斷“病情”,找出致貧原因,建立個性化動態管理檔案,準確評價精準扶貧質量,建立長效工作機制;(3)發揮高校思想文化優勢,宣講幫扶政策、傳播先進文化、營造積極氛圍,教育引導群眾解放思想,拓展思路,樹立信息和決心,幫助困群眾放下心理包袱,勇敢邁出脫貧致富第一步。
2.2 推動脫貧科學發展
精準扶貧是一項科學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經濟、科學、社會環境、市場變化等多個方面的因素,必須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對癥下藥。在準確分析困難地區、困難群眾致貧原因的基礎上,高校充分發揮自身人才智力優勢,組織相關專業和學科力量,調配優質資源,做好規劃設計、決策咨詢工作,科學評估、審慎決策。針對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不同困難戶的具體情況,按照缺啥補啥、一戶一策的原則,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量身定制脫貧方案,著眼長遠打造“脫貧不返貧”的規劃,使困難地區、困難戶科學脫貧、有序脫貧、斷代脫貧。
2.3 培育脫貧造血細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先進科學技術始終是高等院校的核心競爭力,也是高校精準扶貧的最大優勢所在。規劃設計、決策咨詢提供了脫貧的方法,技術扶貧、產業扶貧、項目扶貧則是脫貧的關鍵點和著力點。通過承擔和組織實施國家重大項目優勢,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優勢、大力開展教育培訓,提升基層干部帶動群眾脫貧的能力,提升困難群眾的脫貧技能,使困難群眾擁有一技之長;通過扶植一批適應困難地區和困難戶實際情況的特色產業,使之成為脫貧的源頭活水;通過發揮項目帶動作用,把承擔的重大項目放在合適的貧困地區實施,使之成為帶動脫貧的火車頭。
2.4 構建脫貧長效機制
高校精準扶貧不能追求一時之功,一刀切,應該與高校自身的特色和專長緊密結合起來。如農業、工科、法科等高校應該分別在發展農業產業方面、產業改造與升級方面、法律維權等方面建立扶貧機制。同時,高校還應將精準扶貧與大學生社會實踐等學生素質拓展活動相結合,與精神文明幫扶等幫扶工作相結合,與“三支一扶”、到基層掛職鍛煉等畢業生就業工作相結合,與教學實踐基地建設、科研項目實施、科學試驗站等教學科研工作相結合,如此方能長幫長扶不斷線。
高校在扶貧之路上任重而道遠,在實際問題中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但無論怎樣變化,找準好方向和目標,才能在幫貧脫貧的道路上命擊要害,解決問題。根據以往高校扶貧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總結如下:(1)在扶貧工作中要重視對貧困地區的人才培訓,扶貧先扶志,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的原因。(2)科學技術援助重于物資援助。教會貧困地區人民脫貧致富的農業技術和技能,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是事半功倍的扶貧措施。(3)把實用的科技成果及時推廣到貧困地區,打開科技成果走向生產之路,即拓寬了高校產、學、研結合的路子,又為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是調動兩方而積極的重要措施。
[1]李勁松,何福萍.運用國際經驗實現中國農村扶貧可持續發展[J].世界農業,2011,09:6+1-4.
[2]堅持走科教扶貧之路[J].成才,2000,09:36.
[3]李儉,陳鐘鳴,常文波.農業高校科教扶貧工作的實施與思考[J].洛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02:51-52.
管春峰,男,河北農業大學,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